“穿这么少,她们不冷吗?”研究发现,真的不冷
晚上从夜店门口走过时,常能看到打扮时髦、穿着性感的女士,遇到个寒风萧瑟的日子,想必你也会不由得心生一个疑问:
“穿得这么少,她们不冷吗?”
有研究发现——她们可能真的不觉得冷。
关于这事,知名歌手Cardi B(卡姐)最有发言权。在一个视频里,卡姐曾裹着紧身的半裙、低胸的短上衣,转着圈说:“外面很冷,但老娘看起来还是很辣,因为‘花容月貌从来不怕感冒’。”
“卡姐的意思应该是她太关注自己的外表和穿着,以至于她都不觉得冷,”该研究的作者、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生罗克珊·费利格(Roxanne Felig)在短视频里解释道。
当一个人过于关注自己的外表,太在乎自己的穿着,在冷天里仍一身较为暴露的衣服出街,其实就是自我物化的体现。罗克珊和研究伙伴们就在想,热辣出街的美女不觉得冷,会不会和自我物化(Self-objectification)有关系。
“我们想要科学地验证一下卡姐的说法,”罗克珊说道。于是,她们就做了这个研究,结果发现卡姐说得对。2021年8月,罗克珊与同事发表于《英国社会心理学》(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的研究表示,自我物化程度越高的人,在冷天穿着暴露的衣服外出时越不会觉得冷。
酒吧夜店门口做研究
研究没有在枯燥的实验室里进行,而是发生在美国大城市里一个夜生活丰富多彩的繁华地段。几位研究者也都是女性,在气温较低的夜晚里,都穿上了外套、长裤等防寒衣物。她们守在夜店和酒吧门口,搜寻瞄准着出来玩的女性同胞,然后开展研究。
研究是在2020年2月份进行的,当地气候较为温暖,年平均低温是18度。而研究期间的低温天气大概是8~14度,平均温度11度。这样的温度对于当地而言算是比较冷的。
在知情、自愿的情况下,总共200多位女性接收了问卷调查(最终进入统计分析的有效数据出自185位女性),并拍摄了一张她们当晚出门玩的穿搭照片。研究者回去之后也会对实验参与者身体的裸露程度进行“打分”。某个身体部位暴露了就标为1,反之则为0。
以下图中的女士为例,她穿着露出脚趾的鞋子,脚部的裸露程度就为1,同时,肩部、胸部、上腹部(胸与腰之间)、手臂、腿部也各得一分,再加上没有穿外套,裸露程度的总分共为7分。
参考资料[1]
通过分析实时温度、女士们对温度的感知感受、皮肤裸露程度、当时的饮酒量(喝酒也会影响人对温度的感知)、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和外表等数据信息,研究者发现,随着自我物化程度的提高,人对自身的身体感知就会逐渐减弱。相比之下,同样是穿少了,自我物化程度较低(低于平均水平)的人就会觉得冷,即在同样的天气出门,皮肤裸露得越多,越觉得冷。
有意思的是,自我物化程度处于平均水平的女性,也是穿少了却不觉得冷,这意味着这样的事在晚上出来玩的普通女性身上可能也很典型。
参考资料[1]
罗克珊在tiktok视频里讲述了这一研究发现,获得了5万多个赞,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质疑,例如有心理学教授认为她们的研究结果是基于有选择性的数据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研究者自己也指出研究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例如觉得冷不冷是实验参与者的主观回复,有些人可能觉得冷,但是对自己和对其他人都不肯承认;样本量也有限,种族、性取向等特征也是需要被控制的变量,因为这些也可能影响一个人自我物化的程度;另外,不同个体对温度的感知也有差异……
自我物化的影响
冷天穿少了有失温的风险。虽然该研究中的女性遭遇低温的风险相对较低,不过,研究者仍强调,过于关注外表的靓丽而忽略了对寒冷的感知是有风险的,尤其是对居住于较为寒冷地区的人而言。千万不要为了外在吸引力,就全然忽略掉生理发出的警讯。
自我物化可能引起的影响非常微妙。之前有别的研究发现,自我物化有时确实会带给人一些自信和快乐,但也会让人产生焦虑等消极情绪。而自我物化对人身体的感知感受的影响,也值得关注和深思。比如有研究显示,越是自我物化程度高的人,越是注意不到饥饿,一个解释是,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注意力越多地消耗在对外表的关注上,就越少用于关注身体内在的感觉和体验。
这种对“内在感觉”的忽视,会带来的风险还不止挨饿受冻,比如一个人可能更难注意到自己醉了,也更难注意到自己可能被下了药。
要风度不要温度,看上去似乎是个小问题。但在自我物化如此广泛的环境中,穿束身衣,穿高跟鞋,做整容手术……是否也可能意味着自我物化越严重的人越不觉得疼?不怕冷,不怕饿,不怕疼,虽听起来是个狠人,但似乎也有些残忍。
参考文献
作者:Cloud
编辑:游识猷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