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炮火炸碎面部,一块铜板成了他重生的脸庞
在挂满石膏面具的房间中,一位男子正在试戴自己的新眼镜。
架在他高挺的鼻梁上,这副圆框眼镜看起来贴合完美,丝毫没有不自然之处。然而,当他摘下眼镜,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却是骇人的一幕:与眼镜一同摘下的,还有他的右眼、脸颊以及整个鼻子。在它们下方,露出了男子真正的面孔:塌陷的颧骨、空洞的眼窝,以及扭曲着愈合在一起的皮肤……
藏在眼镜框与面具背后的,是被炮火撕碎的脸(滑动可以查看这位士兵摘掉面具后的样子)|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这一幕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一战期间,这副“眼镜”其实是专为面部毁容士兵设计的特殊面具,它们诞生自几位雕塑家之手。精巧但又诡异的面具遮盖着士兵被战争撕碎的脸庞,同时,它们本身也成为了残酷战争的象征。
Library of Congress
破碎的脸庞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壕作战与威力增强的机枪火炮使得面部受伤人数激增。“士兵们似乎以为他们能够从战壕中探出头来,并快速移动避开飞来的枪林弹雨”,曾在前线工作的医生弗雷德·阿尔比(Fred Albee)在书中这样写到。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被枪弹击碎骨骼、削去耳朵和鼻子,甚至整张脸都变得面目全非。
在一战中面部受损的士兵们。即使经过手术修复,他们的脸上依然留下了扭曲的伤痕 | nam.ac.uk
外科医生为修复这些破碎的脸庞做出了许多努力。一战期间,以哈罗德·吉利斯(Harold Gillies)为代表的医生们极大地推动了面部整形手术的发展,他们巧妙地利用带蒂皮瓣重建鼻子、修补破损,尽力让患者的面容恢复正常。这些重建手术获得了惊人程度的成功,但它们的力量依然有限。吉利斯医生自己也承认,面对重伤患者,有时手术也只能“让一张可怕的脸变得可笑”。
外科医生哈罗德·吉利斯在著作中描绘的皮瓣移植方法之一。在一战期间,他利用这些手术技巧为许多士兵进行了面部修复
手术过后,不少士兵依然面临着毁容带来的漫长心理折磨。他们在无意中照到镜子时精神崩溃,害怕回家与亲人相见,也不再敢在大街上行走。他们失去了战前所拥有的一切生活,甚至一心只盼望尽早死去。
定制面具
毁容士兵的痛苦与高自杀率触动了一位英国雕塑家。他名叫弗朗西斯·德文特·伍德(Francis Derwent Wood),战争期间在医院里做帮工。伍德决定利用自己的美术专长帮助他们:为他们制作量身定制、以假乱真的遮盖面具。这些面具由薄薄的铜板制成,它们往往通过一副眼镜框或系带巧妙地进行固定。
用眼镜框巧妙固定的面具 | the Lane Album, Anthony Wallace Collection, British Association of Plastic, Reconstructive, and Aesthetic Surgery Archive
1916年3月,伍德位于第三伦敦总医院的“面部毁容面具部”正式开门营业。1917年,伍德将自己的面具制作技术发表在了医学期刊《柳叶刀》上,而这篇论文又吸引了另外一位名叫安娜·科尔曼·拉德(Anna Coleman Ladd)的美国雕塑家。拉德随后仿照伍德在巴黎开起了自己的面具工坊。
分别在伦敦与巴黎开设面具工坊的雕塑家伍德(左)与拉德(右) | George Washington Lambert/ Fratelli D'Alessandri
当士兵们做完手术、伤口完全愈合后,雕塑家的工作就开始了。制作面具的第一步是利用石膏翻模做出患者受损脸庞的复制品。接下来,在这件复制品上,雕塑家会手动补全残缺的面部特征,制作出面具的雏形。雕塑家们参照士兵战前的照片和语言描述进行创作,同时他们还需要解剖学知识、一些粗略估算以及艺术直觉的帮助。
悬挂在拉德工作室中石膏翻模的患者脸部模型,下方的桌子上摆着为患者们制作的面具成品 | American Red Cross
初步的面具雏形由杜仲胶制成,当它完成后,人们会利用电镀制作正式的金属面具。根据拉德的解释,杜仲胶面具会被浸入铜盐溶液进行2天的电镀处理,这样在它表面就会均匀地沉积一层金属铜。这层薄铜板面具随后会进行镀锌处理。
杜仲胶制成的古董火柴盒。杜仲胶(gutta-percha)是一种类似橡胶的天然材料 | lot-art.com
接下来,最大的挑战就是为面具上色。制作者们会在患者佩戴面具的状态下进行上色,以便随时对比周围皮肤的色调。他们会考虑不同的光照条件,调出相对折中的皮肤颜色,甚至还要还原刚剃过胡须时脸颊微微发青的颜色。除了上色,有时面具还会加入玻璃眼珠,或是用真人毛发、锡箔或铜丝制成的眉毛与胡子。
拉德为面具上色 | American Red Cross
随时间消逝
在并不清晰的黑白照片中,这些面具看起来似乎效果奇佳:它们完美贴合伤员的脸颊,甚至连接缝都不容易分辨,只要戴上就能瞬间恢复完好的面容。然而,事实远没有那么完美:受材质与技术的限制,这些面具其实有许多缺陷。
一位下巴残缺的士兵戴着为他定制的面具(滑动可以查看摘下面具的样子) | David M. Lubin
首先,僵硬的铜板无论如何都无法再现一张生动的脸庞。即使塑造与上色工序全部完美完成,铜面具也最多只能在第一眼看过去时以假乱真。无表情的面具与面部缺陷一样会让旁人心生恐惧,一位士兵的孩子甚至在看到戴面具的父亲时害怕到逃走。
面具的寿命也十分有限。过不了几年,它们就会开始脱漆、生锈。在拉德的记录中,她写到了自己服务的一位早期患者:“他一直持续佩戴面具,即使面具已经非常破旧并且看起来很糟糕。”从这些描述中也不难看出面具耐久度的缺陷。
面具随时间推移出现表面脱漆和生锈 | the Gillies Archive, Queen Mary’s Hospital Sidcup
此外,手工制作也极大地限制了面具的生产数量。根据不同来源的说法,拉德的面具工坊共制作了大约97-220个铜面具,伍德的工坊可能做得更多一点,但与庞大的伤员数量相比依然显得杯水车薪。两个面具工坊都只存在了短短几年,它们在战争结束后不久就因为失去资金支持而关闭。
1918年,资助拉德面具工坊的美国红十字会拍下这段影片,记录了雕塑家制作、调试面具的场景(原视频无声音) | American Red Cross
不过,无论多么不完美,这些面具都是现代面部义体领域重要的开端。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面部义体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利用先进的摄影测量、3D打印等技术,再加上舒适自然的硅胶材料,人们已经能够高效地为面部缺损患者再造出真正以假乱真的脸庞。
现在,面部义体技术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 | 3dnatives.com
铜面具和它们的主人都已经随时间消逝,留下的只有黑白照片与一段简短的影像。由于缺少文字记录,我们并不知道戴上面具的士兵是否真的能被社会接纳,也不知道他们究竟以怎样的心情重返生活。
不过至少,面具工坊温暖地接纳了这些被战争撕碎脸庞的人。“他们从来不会被当成有问题的人来对待,”拉德曾这样说。“我们陪他们一起开怀大笑,帮助他们忘却,这是他们所渴望与深深感激的事情。”
参考文献
作者:窗敲雨
编辑:Luna
更多历史故事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