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个名为#专家不建议多用空气炸锅#的词条冲上了热搜第一。
点进词条,荔枝新闻使用了#专家不建议多用空气炸锅#的词条,然后从“高温处理时会产生一定量的丙烯酰胺等有害致癌物质”和“很多营养素会流失”、“容易造成不饱和脂肪酸摄入不足”等几点切入。不过今天事件又迎来了反转!新闻里说的采访的专家直接出来辟谣,并没有接受荔枝新闻的采访。
图丨@朱毅
由此可见,所谓的#专家不建议多用空气炸锅#只是某些账号的编辑移花接木、以偏概全。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某账号为了得出结论的移花接木大法,是多么的不靠谱。
1、高温烹饪方式都会产生丙烯酰胺,不是空气炸锅所独有的。想减少丙烯酰胺产生的量,可以控制烹饪温度和时间,而不是单纯地少用空气炸锅。
2、高温烹饪方式都会让食材营养或多或少地流失一部分,也不是空气炸锅所特有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增加食物摄入量来弥补。
3、有些食材中本身就有脂肪,可以协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另外我国居民饮食更应注意的是减油少油,而不是担心完全不摄入油脂。空气炸锅相较于油炸,算是一种不错的烹饪方式。
丙烯酰胺是一种在工业上应用非常广泛的物质,主要用于合成一些高分子材料。大家之所以担心丙烯酰胺吃了有害,主要是因为它是一种潜在致癌物,世界卫生组织评估后将它定位为2A类致癌物。
不过,大家也不用太担心。
这个2A类致癌物的含义,它其实是说可能对动物致癌,但没有证据会对人体致癌。
食品中之所以会出现丙烯酰胺,其实是因为食物中的一些还原糖(比如葡萄糖、果糖等)和某些氨基酸(主要是天冬氨酸),在油炸、烘培、烧烤等烹调过程中,在高温的作用下,通过美拉德反应产生的。
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指的是食物中的糖(主要是还原糖)与蛋白质在加热时发生的一系列复杂反应,其结果是生成了棕色的物质,同时会产生香味物质。这个反应在食物中普遍存在,我们身边几乎所有的烹调美食都有它的贡献,比如烧烤、面包、炸薯条、炸油条油饼等,为什么好吃还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美拉德反应的作用。
薯片丨图虫创意
丙烯酰胺的产生,主要跟温度和加热时间有关。一般来说,加热时间越长,温度越高,产生的丙烯酰胺越多。比如,油炸、烧烤等高温烹调方式,一般产生的丙烯酰胺较多,而水煮、清蒸等方式,产生的丙烯酰胺更少。
油炸、烧烤等方式,产生丙烯酰胺较多丨图虫创意
空气炸锅是一类小型风热烤箱,利用加热的循环空气达到加热、烹饪食物的目的。所以用空气炸锅烹饪食物确实会产生丙烯酰胺。但是!能产生丙烯酰胺的又何止空气炸锅烹饪?实际上,我们摄入丙烯酰胺最主要的来源是炒菜。
丙烯酰胺的产生离不开高温,因此我们的烹饪习惯导致日常生活中很难完全避开丙烯酰胺,不过好在我们吃进去的丙烯酰胺的量并不多。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的平均摄入水平是每人每天20-30微克,我国居民的丙烯酰胺日均摄入量大约是18微克(以60公斤体重计),这个摄入量总体来说是很安全的,不用太担心。
其实,除了凉拌、生吃等少数烹调方法,任何一种高温加热的烹饪处理都会有部分营养的损失,但损失的量一般都不会很多。如果担心营养损失,我们可以通过多吃点来获得足够的营养。而且,食物经过高温烹调后,一方面可以消灭很多可能的安全隐患,比如致病菌、寄生虫,另一方面,高温的美拉德反应等,也会让食物更香更好吃。
脂溶性维生素需要与油脂结合才能吸收,这个没错,但是并不是说必须得有烹调油才行,很多食物中本身也有油脂,也可以让你更好地吸收脂溶性维生素。至于影响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方面,完全不吃油当然不好,但现在我们人均每天摄入的烹调油都快40克了,不仅没到担心吃不够的地步,反而是要尽量减油少油。根据最新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成人每天摄入油量建议为25-30克。
空气炸锅的烹饪过程耗油少,类似肉类、海鲜类、薯条小吃等本身油脂比较多的食物,不需要加油就可以直接烹饪。而如果食物本身不含油,比如蔬菜类,加一小勺油,就可以做出传统油炸的口感。使用空气炸锅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控制脂肪摄入量。看到这里,大家可能发现了,如果如专家所说,因为丙烯酰胺、营养损失就要少用空气炸锅,那除了凉拌、生吃等少数烹调方法,其他所有烹调方法都有高温处理(比如爆炒、清蒸、油焖、煎炸等等),这些方法是不是都不建议吃了呢?要减少丙烯酰胺的摄入,注意饮食均衡,荤素搭配,减少油炸和高脂肪食品的摄入,多吃水果和蔬菜,另外大家在日常烹饪过程中,控制一下烹饪时间和烹饪温度,不把食材炒/烤/炸焦,可能会更有用。另一方面,虽然少用油的烹饪方法很多,比如清蒸、白灼,都可以少或者不用油,都很好,但空气炸锅的制作过程可以不用油,或者用很少油,相比油炸,其实也算是一种不错的烹饪方法。空气炸锅烤鸡翅,由于鸡翅本身有油脂,可以不用额外刷油丨图虫创意
空气炸锅只是一个锅,是可选择的烹饪工具中的一种,你可以用它做出少油的美食,也可以用它做出焦糊的黑暗料理,那个选择权一直在你手里。
真真印证了那句话: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谣言上了热搜第一,可辟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