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某红书上披露的五一数据显示,与露营相关的搜索量同比增长746%。对我来说最肉眼可见的变化是,每天傍晚带娃去公园时都能在草坪上看到一个又一个“蒙古包”。好吧,虽然我还没有买帐篷,但是我的娃已经开始在家里想方设法搭帐篷了。好好的被子被他摆出了窑洞一样的造型,然后把整个身体蜷缩成一团窝在里面。床单往身上一裹,再加上他这个“人体支架”,一个小帐篷就做好了。偶尔心情好了,他还会邀请我进去参观一下。对于他的这番折腾,我并不意外。我自己小时候有段时间也非常迷恋搭帐篷,两把椅子再加上一个床单,就能搭出一个小小的空间。那时候也没多想,只是单纯地喜欢呆在里面。现在再看到儿子有同样的爱好,就不禁就有点好奇:当一个孩子搭起城堡时,他通常都会告诉其他人:“这是我的地盘”。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孩子的一个游戏,实际上这种行为背后透露着一个重要的信息:美国教育家大卫·索贝尔(David Sobel)在《儿童特殊场所:探索堡垒、巢穴和灌木屋在童年中期的作用》一书中这样解释:“孩子搭城堡的行为是普遍的,由“生物遗传倾向”驱动,因为孩子们会发展出“自我意识”和父母分开。“他在研究中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孩子都很喜欢搭帐篷,而且还很有规律性。一般情况下,孩子4岁左右开始在室内搭建帐篷,6岁或7岁开始喜欢到户外搭建巢穴、树屋或其他类似城堡的独立空间,这种做法会一直持续到青少年时期。就像小鹰为了有一天能离开父母展翅高飞而日复一日地练习高空飞翔一样,孩子也在为有朝一日独立生活而努力练习基本的生活技能。尽管我们已经不需要像几万年前的原始人一样挖洞穴或建草房子,但这种筑巢的生物本能却遗传了下来。所以,我们可以把孩子搭帐篷、筑城堡的行为,看成是孩子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萌芽、生长的过程。不过,帐篷的功能还不止于此,对孩子来说帐篷更重要的作用是心灵治愈。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呆在自己做的帐篷里,因为觉得特别舒服。今天再想想这种舒服,大概指的就是“安全感”。小孩子和大人不同,往往并不喜欢特别大的空间。在空旷的地方他们往往会有点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但是在能随手触摸到边界的小空间里,孩子们就会有一种被包裹、被保护的感觉。这种偏好大概可以追溯到他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整个身体都被紧紧地包围着,伸伸手、踢踢腿都能立即触碰到妈妈的肚子。所以,孩子出生后非常喜欢被抱着的感觉。而帐篷就有类似子宫的特点,封闭、私密。用索贝尔的话来描述就是:“你可以向外看,但其他人看不到。这是你想成为你自己的地方,洞察一切但又不被看到。”在帐篷这个私密又安全的世界里,孩子的身体和精神是全然放松的,同时他们又是高度自主的。帐篷构筑的独立空间是不受父母控制的“家外之家”,孩子们在这里可以建造属于自己的王国,自己设立规则,他们可以自己决定这个小世界里的一切,成为这个世界的王。儿童心理学家艾米丽金说:“在疫情期间,我们所有的需求都被放大了。建造堡垒可以帮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处理这个令人不安的新现实。在堡垒里,他们可以通过想象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控制,来应对不确定的世界,获得安全感。”表面上孩子只是呆在帐篷里,但实际上他们是在疗愈自己的身体和心灵。说到这里,想必大家都忍不住立即动手给娃置办一顶帐篷了吧?拥有一顶帐篷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上某宝、某东买一个,这个招数简单易行,但我总觉得少了点乐趣。如果你有时间,建议和娃一起动手,在家里或者阳台上,就能打造一个简易的帐篷!一起设计、一起找材料、一起组装,这个共同努力的过程,说不定会成为孩子生命里的一束光。接下来,我介绍几个可以在家里就地取材的帐篷搭建小方法,非常简单。这应该是史上最简单的小帐篷了,把床单搭在晾衣绳上,再把晾衣绳的几个角固定住,一个帐篷就完成了。这个搭建帐篷的方式也非常简单,三把椅子围出一个空间,再把床单搭在椅子上,用书或其他东西把床单的位置固定住,一个小帐篷就顺利完成了。这个搭帐篷的方法也很简单,找个床单盖在桌子上,不讲究的话,这样一个简易帐篷就搭好了。如果想要更精致些,可以从中间用夹子夹出一个门,这样看起来就更像一个帐篷了。第二步,用线和钩子把呼啦圈悬挂起来,下方就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帐篷。第二步:把绳子从圆孔中依次穿过,6根木棍围成圆锥形造型后,把它们的顶端缠紧。第三步:把准备好的环绕铺在支架上,用钉子固定各个边角。这种帐篷选择的布料合适,就可以做出一个非常漂亮的帐篷,比如下面很受欢迎的类似帐篷,就成了很多小女生的心头好。其实制作帐篷的材料多种多样,木棍、PVC管子、床单、夹子等,只要能帮孩子形成一个独立空间,就能搭建出一个帐篷。实在没有,大人还可以围坐在一起撑起一个床单,让孩子坐在里面打着手电,也是一个临时帐篷啊。那么,你有没有想过,搭建好帐篷后,我们还能和孩子一起做什么呢?比如家长扮演恶人,要攻入城堡抢夺玩具;孩子扮演守城的士兵,想方设法击退恶人。再比如一个扮演餐馆老板,负责做饭;一个扮演顾客,要点餐吃饭付钱。具体要扮演什么,父母要跟孩子共同商议决定。这里要注意一点,规则最好由孩子决定,这样能最大程度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兴趣。把孩子喜欢的书和玩具放到帐篷里,做成一个小小的阅读角。父母可以陪着孩子一起读书,也可以让孩子自己独自呆在里面。安全岛,相当于是孩子的秘密基地。父母可以与孩子约定这是孩子的安全岛,只要孩子进入帐篷,父母就不可以轻易地打扰或闯入孩子的阵地,给孩子一个可以完全放松的地方。如果你带孩子在野外露营,能做的游戏就更多了。你们可以一起寻宝、一起比赛跑步、一起做儿时的小游戏……帐篷的形式、外观、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用心和尊重。其实不仅仅是孩子,大人更需要帐篷来收纳自己。疫情的波折,社会上的压力,让每一个人都处于神经高度紧张的状态。一个帐篷,相当于是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缓冲带,帮助我们隔绝外界的冲击,重新寻求内心的平衡。所以,今年的露营热,不止是一种潮流,更多是人们“自我疗愈”的手段。给孩子构筑一个小帐篷,也是在告诉孩子,人人都需要一个独属于自己的空间。当父母觉得累了,想要独处一段时间时,孩子也能理解。当父母与孩子相互依赖又能彼此支撑时,争吵与矛盾也能减少很多吧!《果壳好奇心书单》发布后,我们收到了很多关于孩子阅读的各种询问。果仁妈整理了一份超实用的《童学馆亲子阅读指南》,包含50个常见阅读问题和1份有完整科学家及家长推荐语的书单。
部分《亲子阅读指南》目录
扫码添加小助手,即可入群免费领取!
入群福利:7月8日~15日,群内将抽奖送出10份“好书盲盒”,每份包含一本精装绘本或一套科普书,快入群参与吧!(已经在其他群内的不用重复添加啦)

编辑丨果仁妈、康康
题图丨pexels:Tatiana Syrikova
参考资料丨
[1] Sobel, D. (1993). Children’s special places: Exploring the role of forts, dens, and bush houses in middle childhood. Zephyr Press, USA.
[2] 《Why building a fort can keep your child happy and calm during lockdown》
https://www.news24.com/you/parenting/why-building-a-fort-can-keep-your-child-happy-and-calm-during-lockdown-20200618
[3] 《制作帐篷的15种方法》(《15 Ways to make tent (DIY tent and teepee for kids)》)
https://www.craftionary.net/ways-to-make-tent/
[4] 《如何做一个室内帐篷》(《How to create an indoor tent 》)
https://www.wikihow.com/Create-an-Indoor-T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