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着年轻男医生的面拉粑粑,我大肠里的液体清晰可见
终于轮到我了,我捏着病历本走进医生的办公室,准备“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问诊后,医生迅速反锁办公室的门,把帘子拉起来,让我脱掉裤子,跪卧在触诊台上。
“放松,别紧张。我先触诊看看情况。”
……
“好了,起来吧。”
初次就诊:你的直肠上有个小袋子
触诊完后,只见医生有点疑惑地看着我,扫了一眼病历本封面上的年龄——21岁。
“你应该还没生过孩子吧?”
“我还在读书,还没结婚呢。”我心里打着鼓,紧张地看着医生小声说着。
“是这样的,通过指诊,结合你的主诉,推断应该是直肠前突,别太担心,不是很严重。直肠前突是一种解剖学的改变,不涉及器质性病变,一般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尤其是多次顺产、常年便秘的人,这种情况更容易出现。”
看着我一脸疑惑的样子,医生又竖起自己的食指和我比划:“现在直立着的手指就是正常的直肠,直肠前突呢,就是你的直肠有了一定弧度的弯曲,可以前弯也可以后弯。”医生把手指头弯曲了一下,示意我什么叫“前突”或者“后突”。你可以脑补直直的直肠因为外力的牵拉,变弯了,掉出个小袋子。
直肠前突丨原图:mskcc.org
听到这里,我松了一大口气,感觉没有自己原本想象的严重。但是觉得很奇怪,我既不是中老年妇女,也没有顺产过,更没有习惯性便秘。
“可以手术治疗,但不保证根治,且有复发的可能。可以通过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定期上厕所这样的方式去调节。最重要的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你越在意,症状越严重,到最后很可能就变成一种心理疾病了。”
我已经在用一种迷妹花痴脸看着眼前这位医生了。
“不用开什么药,蹲马桶的时候如果的确排不出来,也不要太过于使劲,否则会加重病情。”说着,医生把病历本递给了我。
我就这么“没有惨淡也没有鲜血”地走出了办公室。
回到学校后,我开始在网上展开大面积撒网式的搜索,脑子里冒出个疑惑:没有做相关的化验和进一步的检查,万一误诊了呢?但是又转念一想,应该没什么问题,去的是三甲大医院,医生的履历也很厉害。
当时的心情只能用鲁迅的一本书名来形容——《彷徨》。再加上症状没有减轻——明明很想去洗手间“快意恩仇”,但每次就是“挤牙膏”式排便——每天上课我心不在焉,浮想联翩,可谓是“坐地但大脑日行十万八千里”。
终于,我还是坐不住了,打破自己报喜不报忧的传统,和爸妈摊牌。
二次就诊:姑娘,你需要补补气
“哎呦,这不是很难受嘛,乖乖要不请个假,回来好好做个检查。爸妈陪着你,这边也有熟悉的医生,可以多问问。”
被老妈这么一说,顿觉自己好可怜,迅速走完请假的所有流程,带着医生写的病历,回了老家,直奔肛肠专科医院,一顿问询后被抓去做排粪造影。
过程和爆菊一样有点酸爽……
我还没男朋友,就要直接越过屎尿屁,当着一个年轻男医生的面拉粑粑,他还可以在机器上清晰地看到刚刚灌到大肠里的液体的流向。感觉自己真正变成了个“小透明”,从里到外被看了个底朝天。
造影结果显示“直肠前突2度”。这一趟算是确实查出点小毛病,借助仪器检查,也算扫除了我内心的一些困惑。做完造影,全家人“浩浩荡荡”进了医生的办公室,等候“发落”。
排粪造影的过程和爆菊一样有点酸爽……丨Pixabay
“直肠前突往往伴随着直肠粘膜脱垂,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小姑娘你需要补补气。”于是一口气开了三大盒药丸。
正值劳动节假期,在家边吃药边关注身体的状况,自认为症状没有任何改善——依旧有拉不尽的感觉,如果使劲会发现拉出的粑粑很细很细,要么就是拉出的粑粑上面有一条沟壑。
我告诉自己要稳住心态,不能操之过急。没过几天,总感觉脑袋隐约作痛,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老妈带我去了家门口的诊所,因为小时候每次感冒都光临,老妈和诊所的医生非常熟悉,去了直接就和医生说我前两天刚“爆菊”,做了造影,吃了补气的药,这几天头痛吧啦吧啦。医生直接说,这个药赶紧停了,孩子头痛就是这个药劲太大了。然后我满脸怨气看着老妈,没好气地回家了。
停药后,果然头痛的症状很快就消失了。折腾了一通,我又回学校继续上课了。
拉粑粑是我每一天的宴会
算是确诊了,虽然一直很困惑为什么自己会碰到这种病,但自从生病后,我比原来更自律地吃饭、睡觉、上厕所。
我遵从医生的建议,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多运动。对自己好点,如果蹲马桶就是拉不出来,不要太使劲,也别在马桶上呆太久,慢慢养成定时定点蹲马桶的习惯。
每天都盼望可以拉肚子,这样会很轻快,我甚至尝试用泻药,但是经常这么吃泻药,身体也受不了,于是吃了几天就怂了,不敢再碰了。
我还尝试空腹吃冰西瓜,这样可以刺激肠胃蠕动,让自己拉肚子,但经常这么作,肠胃真的会抗议的,到时候可能就不仅仅是“解剖学病变”这么简单了。
因为排便不顺利,我吃得比原来少,但有时候看着自己鼓鼓的肚子,总感觉“满腹经纶”排不出去,有变胖的错觉。
自从生病后,我比原来更自律地吃饭、睡觉、上厕所。丨图虫创意
吃喝拉撒算是每天必做的大事,如果出现便秘或者拉不尽的情况,一天的心情都会受影响,而我可能要和这样的问题相伴一生,要做好带着这种不舒服感一直到老的心理准备。那段时间经常一个人掉眼泪,沮丧又无助。
上大四后,学校没有什么课,我每天躲在图书馆看一些很“沉重”的书。史铁生说“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对我而言,拉粑粑是我每一天的宴会,我会带着朝圣般的虔诚去完成这个常人觉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情。
这个“病”好像已经走了,
但留下很多东西
大四毕业后来到另一个城市读书,新的环境、新的生活转移了我的注意力。读研期间,虽然偶有不适,但不舒适的频率好像越来越低。
现在,这种不舒适的感觉几乎没有了,可能是稀里糊涂地好了。这个“病”似乎已经走了,但是留下些什么呢?
首先,最明显的,是体重。在这四年时间内,我的体重从原来的96斤变成了现在的90斤,然后一直稳定在这个数字。
其次,是生活习惯。按时吃饭,多吃蔬菜和水果,每天早晨按时“有效果地蹲马桶”,同事说我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口味像个老年人。
然后,最重要的,是心态似乎有变化。我似乎可以对一些不太完美的东西有更大的包容心,学会了接受。有人说,年轻的时候人生是不断做加法的,那我应该属于在身体健康方面加了点不太好的东西的“幸运儿”。
我应该属于在身体健康方面加了点不太好的东西的“幸运儿”。丨图虫创意
在整个求医过程中,我曾经感觉很无力,因为找不到病因,医生给出的建议绝大多数都是保守治疗,但不舒适的症状又确实存在。也曾经感觉很难为情,被反复“爆菊”,甚至“当众拉粑粑”,尽管我已经提前做好了心理建设,但在实践中心态还是有点小崩溃。
今年我27岁,这个直肠上的小袋子已经伴随了我6年,工作后的体检中,也和医生说明了我的病史,医生触诊后说无大碍,何况我目前没有什么不适。
年少经事或许是一个人的福气,在没有过多复杂心事时面对一些无奈或许是一种命运的馈赠,虽不敢说是天将降大任,但在和疾病的磨练中真的可以修炼自己的心境。
医生点评
孙轶飞 | 河北医科大学讲师、肛肠外科主治医师
直肠前突的名称简洁形象,基本说清了它就是直肠向前方突出。女性直肠前突发病率很高,男性则不然。原因很简单,男性直肠前方有前列腺等结构挡着,女性直肠前方是阴道,不够坚固,在直肠腔压力增加的情况下,自然会向前方突出。
从原理很容易想到,两种因素会导致直肠前突的发生,一是各种原因造成的直肠腔压力增加,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便秘的情况下用力排便;二是直肠和阴道之间的组织变得薄弱了,比如顺产就很容易造成这样的结果,所以生孩子可能会加重症状。
直肠前突发病率高,但是只有在存在手助排便的情况下才需要手术治疗,而手术方式就是加固直肠和阴道之间的组织。在没有手助排便的情况下,是没有手术指征的,手术全都是有创操作,当然尽量避免。从这个角度说,本文作者所接受的各种保守治疗的建议是没错的。而给出“姑娘,你需要补补气”这个建议的医生似乎不太熟悉直肠前突这个疾病,后来停用药物的建议歪打正着说对了,只能说:“姑娘,你需要的幸运值已到账”。
对“直肠前突”评论就到这里,因为作者提到了存在排便变细、大便上有沟壑的情况,这是肛裂的表现。直肠附近有个肌肉叫肛门内括约肌,它在受到刺激时会增生增厚,比如发生肛裂时,肛裂的溃疡面就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如果肛裂反复发作,就会造成肛门狭窄、排便困难,这就更容易引起肛裂,而肛裂又会刺激肛门内括约肌,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于本文作者来说,重点在于肛裂也会导致排便困难。而作者在饮食和日常生活中所注意的事情是预防排便困难的一般性措施,对于肛裂也是有很大效果的。
这个时候我们重新回顾一下姑娘的症状,排便困难、大便变细、大便上有沟壑,经过保守治疗症状缓解,不得不说越看越像肛裂。在此郑重向姑娘建议,重新找个靠谱三甲医院的肛肠外科就诊,明确一下诊断。
个人经历分享不构成诊疗建议,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如有就诊需要请前往正规医院。
作者:王小兔
编辑:黎小球
题图来源:flickr
这里是果壳病人,专注讲述健康故事。
如果你有得病、看病的体验要分享,或者想讲讲自己经历的健康相关趣事,欢迎投稿至health@guokr.com,合作邮箱mingyue.jia@guokr.com。
同时接受视频投稿,相关事宜可添加果叨叨咨询:
本文来自果壳病人(ID:health_guokr),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health@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