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麻醉割包皮,眨一下眼就不算“真男人”?
特里皮特紧咬牙关、满头大汗地躺在台子上,向侧面扭着头死死地盯着一个方向。一滴汗滑进了眼睛里,但他并没有揩拭,甚至连眯一下眼都不敢。
他正在接受割礼,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割去阴茎上的包皮。这是他所在马赛(Maasai)部落的传统。
割礼模拟
仪式前,父亲告诉他,在这痛苦的5分钟里,“你不得挪动分毫;不能牵动肌肉,甚或是眨眼。你的脸只能朝着一个方向,你身上最细微的动作都将意味着你是一个无能的懦夫,不配称为男人”。
台子四周围满了他的男性亲戚和未来姻亲,任何一点动弹或呻吟,哪怕只是无意识的,都将让围观者倒吸冷气——这意味着他“退缩”了,他将一生背负劣等的耻辱,他的家族也将因此永久蒙羞。[1]
马赛部落生活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边境上。时至今日,这里依然沿袭着古老习俗,“男孩”成为“男人”必须经历一系列试炼,包括无麻醉的割礼,独自在森林中生存,乃至狩猎狮子和犀牛。
原始部落男子气:残酷的试炼
鲍勃·迪伦曾在歌中唱到:“一个男孩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之为一个男人。”显然这条男人之路对于特里皮特并不平坦,但他并非孤例。
大量民族志记录的部落文化中,成为一个男人,都需要通过一系列有关勇气和耐力的试炼。
如果你是南太平洋小岛上的特鲁克(Truk)男孩,想要成为大家眼中真正的男人,你要独自乘舟去鲨鱼出没的海域远征并潜水捕鱼[2]。
如果你出生在爱琴海的凯里墨诺斯(Kalymnos)部落,你需要在没有潜水设备的情况下去深海潜水。这意味着你未来有很大可能死于减压病,但你不需要在乎,对死亡的蔑视同样可以凸显珍贵的男子气概[3]。
如果你来自美洲印第安人的特瓦(Tewa)部落,那么在成人仪式上,你会被父亲鞭笞得满脸伤痕、耳朵撕裂、浑身红肿、血流不止[4]……
无可否认的是,在以航海、捕猎、畜牧等为生的原始部落,人们需要在凶险的自然环境中生存,需要与其它虎视眈眈的部落对抗。
这种情况下,对男子气概的推崇确实可以帮助部落发展,让人类文明存续。
在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男子气概推崇
在现代社会,男性不再需要完成如此残酷的仪式来昭告成年,但对男子气概的追求依然保留在社会规范中。
一些形式略有变化的“男人试炼”,依然保留在当代社会里。比如在现代英国,年轻的男孩在成为“绅士”之前,会被人从家庭中带离,送到寄宿学校,远离父母、兄弟姐妹、宠物和玩具,不可以随便表达情感、不可以撒娇、不可以哭、不可以捣蛋、不可以犯错、不可以做一切违抗命令的事情:
“晚上睡觉,想妈妈的时候,我和隔壁床的男孩都不敢大声哭出来。所以我们用枕头捂住脑袋,悄悄地把头埋在床垫上啜泣。如果同寝室的小组长发现了,他就会汇报给舍监,那样我们就惨了,皮鞭棍子一起上,打到我们不再哭为止。”
这些男孩最终在哭泣里意识到没有人会来安慰自己,最终疏离自己的感情,成长为否认痛苦、拒绝求助、信任危机十分严重的人,
他们戴上“坚强、勇敢、强壮、自给自足”的面具,培养出“受过教育者的冷硬之心”。同时,他们自我认知低下,具有强烈的被认可的需求,还可能成为控制狂、强迫症,患上抑郁或焦虑症状——心理学家Joy Schaverien将此命名为寄宿学校综合征[6]。
一项2021年的研究考察了62个国家和13个地区,发现有关男子气的信念存在跨文化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在全球各地,男子气都是一种需要通过努力才可以获得的地位和状态。
这项研究同样也证实,一个国家越是认同追求“真男人”的信念,这个国家的性别歧视和性别不平等现象就越严重[12]。
为什么会这样?
随着科技进步,现代社会的人们早已不需要以血肉之躯对抗自然,文明发展也越来越不依赖于男性群体占优的“身体力量”。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还持有和前工业社会一样的陈规旧俗,就像一头恐龙闯入高楼耸立的现代都市——逻辑荒谬,不适应环境,且破坏性极大。
遗憾的是,当今社会,来自原始部落的“恐龙”并不罕见。
当男子气被异化为霸凌
美国的大学兄弟会、军队等男性亚群体中,存在着与原始部落的成人仪式内核十分相似的“新人霸凌”,但这一次,男孩接受的不是大自然的考验,而是学长们的欺凌。
2021年秋季,美国密苏里大学兄弟会的“宣誓”活动中,年仅19岁的Danny Santulli在被人拿着漏斗海量灌酒,等他被送到医院时,每100毫升血液中就含486毫克酒精,是酒驾标准线的六倍。
尽管保住了性命,酒精中毒仍然给他带来了不可逆的伤害——这位人生刚刚开始的大学新生,失去了视力、语言和行动能力。
事故后瘫痪了的Danny
据他的家人说,在此之前,他就一直在经历持续性的霸凌:他要给兄弟会的“老人”打扫房间;必须随叫随到;用自己的钱给他们买大麻和酒精;甚至曾被要求爬进一个有碎玻璃的垃圾桶——这些都是入会“宣誓”的一部分。
家人们看不过去,都叫他退出兄弟会,但Danny并不愿意,表示自己“不是一个退出的人”。
如果Danny并没有在此次不幸事件中遭遇事故,那么一年之后,挺过了霸凌阶段的他将会获得来自兄弟会认可的“老人”身份——在那之后,他将可以命令之后的新人经历他曾忍耐的一切[5]。
部落故事是人类勇气的赞歌,为何到了当代反而会演变为霸凌?本质就在于“男子气概”的一体两面,传统观念中强大的男性可以作为女性和弱势群体的保护者,但它也是一种霸权主义(Hegemonic),体现出对女性和其它男性的支配[14]。
现代社会没有那么多外在危险可以彰显力量,但失去男子气概却依然意味着失去权力。此时,男性很可能在恐惧与焦虑的驱使下挥舞男子气概的旗帜,显示自己的强大,用对更弱小者的攻击证明自己。
这使得针对群体内成员的霸凌乃至性侵,在西方世界屡见不鲜,例如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公学就流行让弱小的男孩做奴隶;长得秀气或者矮小的男生会被辱骂“娘娘腔”、“骚货”,会被扒光猥亵甚至遭遇强奸。
伊顿中学培养了包括现任首相鲍尔斯在内的一系列名人
英国贵族桑威奇十世伯爵的儿子毕业于伊顿公学,他表示:“我的同学里有一个男孩,被几个高年级男孩强奸后,反而被冠上了侮辱的外号,因此受到了更多人的性侵。这让他的生活变得一团糟。”[7]
经典版本福尔摩斯的扮演者Jeremy Brett在伊顿就读期间,就因为容貌秀美而受到了非人的折磨,他被暴打、性侵、还被冠以“伊顿荡妇”的称号。这导致他一度自我毁容,一生都被抑郁症所困扰[9]。
Jeremy Brett塑造了经典的福尔摩斯形象[4]
男子气概=回避情感?
在中国,对男子气概的推崇不那么体现在肢体强力上,而是体现在情绪表达与家庭地位上。
台湾学者的访谈发现,现代中国对男性气概的要求有:不“娘”,限制情感表达,要追求成功、赚大钱、承担家庭的责任,要能够给女性提供安全感,要“敢作敢当”,还要经济和人格独立。
一位50岁的妇女在接受访谈时表示:“讲白一点,男子气概也是评断男人有没有出息的方式,尤其到了中年,如果男人没有一点钱、没有一点事业成就,谁会认为你有男子气概呢?”[10]
即便是对于中小学生,也建立了对男子气的初步认识,并且会排挤那些不够“man”的男同学。
学生们表示,男生的情绪“表现出来很怪”,如果和别人诉说则会显得“恶心”。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自己的情绪,伤心或愤怒时,要么“睡个觉”,要么“找个人过来然后揍他一拳”,总之要“管好自己的嘴巴”。
而当研究者询问如果男生具备女生的特质,会怎么样时,台湾的中学生表示会觉得“恶心”、“讨厌”,并且会排挤他;而且一旦出现了一位公认的“娘娘腔”,大家都会害怕自己被“传染”——“万一我跟你接触了我也会变成这样。就是被认为跟娘娘腔当朋友,自己也会变成娘娘腔”[11]。
Ted演讲《致男人的宣言》:男孩被形容像女孩会毁了他
但情绪是人类生而俱来的,与性别无关。男性同样有许多情感需要找到出口,拒绝表达情感、拒绝寻求帮助的结果,会带来非常多的损失。
男孩在很小的年龄,被教育并学会避免表达情感,结果就是男性更喜欢通过谈论外界的事情(如体育、政治、工作),互相开玩笑,寻求或提供实用的建议来建立联系,这让男性与其他人的情感联结变得很弱,事实上男性的亲密朋友往往少于女性[15] 。
男子气不鼓励男性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真实存在的抑郁、焦虑、酗酒等心理问题,往往被视为是威胁男子气概的软弱的表现,从而得不到及时的干预和治疗[16],认同传统男子气概的男性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态度更消极[17],但心理咨询界的一个悖论是,最需要帮助的人往往是那些最不愿意寻求帮助的人。
甚至生理健康都会被虚无缥缈的男子气影响,男性寻求医学帮助的概率比女性更低,且看病后更不可能遵从医嘱[18],坚持男子气的男性更不愿意去参与体检,会出现更多的不吃蔬菜、酗酒吸烟、使用毒品等对健康有害的行为[19]。
亲密朋友、生理和心理健康,对原始部落的人确实不重要。那时候的人光是活下来就竭尽全力了。为了保护部落的安全和延续,牺牲这些有它的意义与价值。
但现代社会已经进步了许多,还牺牲这么多,就为了一个“男子气概”,真的值得吗?
无益于男性,也无益于女性
男子气概这个议题如此重要的另一个原因是,如果无视对男子气概的错误崇拜,性别平等将无从谈起。
只让男性坚韧,自古以来就意味着对女性力量的削弱。在马赛部落,虽然女孩也需要经历割礼,但她们可以肆意哭泣甚至逃跑——不会有人因此嘲笑她们,她们更不会因此而被取消成为女人的资格[1]。
这不意味着女性活得轻松:部落的男孩需要经过严酷试炼才可被认可为“人”,获得尊重;但女孩们甚至没有被考验的机会,她们永远无法被视作独立的“人”——她们是财产,是男性证明自己男子气的工具。
玫瑰少年叶永志就是牺牲品[5]
如果“男人”的身份是一种需要争取和证明的更高的社会地位,女性就自然对应着那个不需要争取的、更低的地位。
当无法成为“真男人”的男性被称作“娘炮”时,当“像个女孩”对男性而言是莫大的侮辱时,这个社会的女性将难以真正获得尊重。
性别不平等不仅通过挤压女性的生存、健康、教育、工作等空间来剥削女性,也在通过将这些领域的责任强行赋予在男性的性别角色上来绑架男性:当女性被剥夺经济权利时,男性就不得不背上“养家糊口”的枷锁。
这就是歧视的代价。
去想“人该怎样做”,而不是“男人/女人该怎样做”
2021年,政协委员斯泽夫提出了一个《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教育部回复要“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引发议论。
风波过去后,教育部官网上对这起事件的评论文章中这么写[20]:
“与‘阳刚之气’相关的应该是拼搏、担当、勇敢、进取、自强、合作、创新等优秀品质,是一个人的责任感、使命感。这些优秀品质是不分男女的。”
确实如此,如果每个人在做事前思考的都是 “是人就该怎样”,而非“是男人就该怎样”,或许就不会再有文弱的男生在男厕所被逼到角落欺凌,不会再有男性因为搭讪不成而恼羞成怒诉诸暴力。
当说让男性少一些对“男子气概”的崇拜时,我们针对的并非男性,而是几千年来的陈规陋习;也无关国别,因为男子气概早已根植于全球各地的人类文化中。
希望越来越多的男性,能更松弛自由地成为自己,不需要用自伤或伤人的方式,来证明自己是“真男人”。
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发现,人类的美好品质,可以属于任何人,无关性别。
参考文献
作者:雀小花
编辑:Emeria、游识猷
一个AI
人类聊AI的好坏会分男女吗?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