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只能以一个特定角度摆放,领证这天我被迫草草收场
2021年12月9日,星期四。此时的西安市还在疫情封控前夕,路上车水马龙。我拿着自己的检查报告,走在曾经长安城的南北中轴线上,只感觉面前的马路越来越窄。想起医生的话,我只觉得眼前一黑:“你的颈椎间盘突出很严重,需要马上手术,让你家人来一趟。”
春天,青萍之末
去年5月底,我和相恋两年的女朋友准备领证,我早早起来带好材料打车去民政局。车行至我们约好见面的地方,我想四处张望,却突然发现自己无法转头了。
这是一次严重的落枕,以至于在民政局拍照时,我的脖子都是僵直的。我觉得自己上半背部仿佛是一层钢板,无法动弹,左边尤甚。脖子只能以一个特定角度摆放,一旦有偏差便传来剧痛。领完证后,她提议去附近的胡同转一圈,我当然明白这一天的意义,但最后还是因身体原因而草草收场。
我之前也落枕,频率约一年一次,不到一周就能康复,所以此次落枕我也没当回事。过了一个星期,转头还是十分受限,在床上抬头、翻身都需要手臂辅助才能完成。又过了一星期我恢复了大半,便跟着学校的足球队踢了一场比赛。场上形势要求我频繁地转头观察,但这样简单的动作对我来说却异常艰难。赛后我继续回家休养,后来为了筹备婚礼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我慢慢就把这种不适感抛在了脑后。
秋天,左臂疼痛
婚礼后一个多月,我便从北京来到西安上学。第一个月,我被导师抽调去写材料。刚入学没有工位,我就在会议室里伏案工作,直到国庆才休息。十一过后我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不久后要举行的院际足球赛让我心潮澎湃,我转身投入了一周三次的足球训练中。
我司职后卫,喜欢空霸又灵活的后卫范迪克,于是比赛中头球解围成了我的常态。对球落点的优秀判断,让我常常能在跟比我高的人争顶时抢到球,我也很享受争顶成功后的欢呼声。一场一场下来,我稳坐中后卫的位置。每场比赛赛后,我都觉得胳膊隐隐作痛,想来可能是对抗造成的肌肉拉伤吧,我准备等11月赛季结束后去医院看一看。
在师弟的推荐下,我去了离学校最近的三甲医院,挂了疼痛科的号。医生一边按着我的肩颈,一边招呼她的学生前来查看。她告诉我,解除疼痛可能需要做些理疗。于是我就一周两次理疗,做了三周。
刚做完的那天感觉不错,但整个疗程下来并没有明显好转。更糟糕的是,随着科研生活的深入,症状始终在加剧。开始是轻微疼痛,再过两周是剧烈疼痛,还伴随着放射状发麻。只要一跳动,就感觉肩关节那里有一块铅在敲击我的骨头,让我疼痛难忍。一天里只有刚起床的三个小时是无痛时间,其他时间不得不因为疼痛而卧床休息,这样的疼痛甚至让我在半夜两点都难以入睡。
我把这件事告诉了一起做实验的老西安,他建议我去红会医院看一看。这是西安一个极富盛名的骨科专科医院,我便挂了一个归国专家的号,想听听他的建议。
冬天,可能需要手术
医生听了我的讲述以后,让我去做一个颈部核磁共振扫描。复诊时大夫从电脑里调出了我的片子,指着某个地方告诉我:“这里是一个突出的椎间盘,它本来应该在脊椎之间起到缓冲作用。可能因为你身体姿态,例如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看手机或者受伤等原因,它突出了一大块,压迫到了你的硬膜囊和脊髓,这很可能是你感觉疼痛的原因。颈椎间盘突出很少见,特别是你这么小的年纪。你的情况已经很严重,可能需要马上手术。”
核磁检查结果丨作者供图
“如果做颈椎间盘置换术,或者椎体融合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你的病情。前者是用一个人工椎间盘替代天然的椎间盘,后者是直接用外力固定上下两个椎体,挖空中间的部分,让上下两块骨头慢慢长到一起。”
“前者贵一些,后者便宜一些。如果选择前者,人工椎间盘会承受形变,但是与天然椎间盘不同,人工椎间盘的损伤无法自行修复。一定年份之后,它可能会变得如同融合术的结果一样,上下两块骨头融合在一起。选择后者,那么其他椎间盘将受到更大的应力,更容易导致突出,所以术后一定要特别注意保养。”
我此时已经脑袋放空,没想到自己的病情如此严重:“那么请问手术的预后怎么样呢?”
“这件事我无法给你准确的数字,只能说手术都有一定风险。但是你这个片子很严重了,手术还是可能需要的选项……核酸无异常就可以马上住院,家人签字后就可以安排手术。”
这些话萦绕在耳边,我觉得脑子嗡嗡地响。我第一时间将这件事告诉了妻子,她建议我再多问问,导师也建议我先多了解一下。我遛达了一阵,平复了心情,赶回宿舍开始进行调研。
这之后,西安突发的疫情使得学校封闭,除了急救以外无法出校门,我便没有住院。搜索着论文,我对这个病的了解慢慢多了起来。
临床上管这病叫颈椎间盘退变导致的颈椎病,大多会导致手臂发麻、颈部活动受限,有的患者会有头晕呕吐、手臂力量减弱等症状。严重的人上肢灵活度会下降,下肢有踩棉花感。一般以保守治疗为主,严重者会选择手术。
常见的手术方式有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ACDF)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CDR),就是医生所说的融合术和置换术。其中融合术出现时间较早,置换术则是一种较新的治疗方法,手术难度较高,治疗效果较好。但文献也指出了置换术可能的并发症,例如临近节段退行性病变、异位骨化等等。没有医学背景的我无法做更深的推测,隐约有些担忧。
寒冬,转机出现
老西安将我的片子辗转交到了一位康复科老师的手上,他直接问:“人还能走动不?”我无疑是幸运的,一般人如果片子是这种情况,基本都有脚底踩棉花感、手臂握力急剧下降、头晕呕吐等症状。而我除了胳膊疼和颈部麻,没有其他感觉。这段时间,家里也带着片子咨询了不少医生。妻子的姥爷是一名外科老教授,他建议我暂时不要动。我还是有些犹豫,害怕拖着会加重病情。这时妻子提醒了我:“大病确定不去北京看看?”
经过一个多月的卧床,疼痛缓解了很多,甚至还能进行简单的足球运动。不过我还是决定去以骨科闻名的北京积水潭医院看一看,如果积水潭医院建议手术,我就不再犹豫。
医生平静地听完我的讲述,要过片子看了看。他边翻阅边跟我说:“我不建议你手术。从片子来看确实比较严重,但可以看出你这个突出的椎间盘髓核水分较多,时间长了也可以自己吸收一些。此外,你的症状没有那么明显,说明可能还有某些原因导致你的表现与理论有差距。我建议你定期复查,如果有加重,再来我这里看一看。”然后医生给我开了一些缓解疼痛的药物。
积水潭医院挂号单丨作者供图
问诊前后只有约10分钟,却给了我很大的希望。过年期间,我在家休养,疼得厉害了就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我可以站一天来包饺子,也可以挑不那么疼的时候去滑个雪应援冬奥。总之一切都在一点一点好转。
又一个春天,几乎无恙
寒假之后我返校,重感冒发烧好几天,但我发现,自己的肩膀不疼了、脖子不麻了!我猜测是身体发热压制了疼痛的感觉,想着等病好了再观察。结果病好后我的身体几乎恢复如初!除了长时间低头还会脖子疼痛之外,肩膀、手臂酸疼的现象几乎不发生,发麻也很少有了。我又可以一天十小时呆在实验室,可以进行高强度的足球运动。风停了,雨停了,我觉得我又行了。
现在已经快进入秋天,我几乎都忘了曾经如此疼痛这件事。但我开始注意走路不低头看手机,开始把电脑屏幕垫高,开始使用人体工学椅。这次生病和求医经历让我明白,我的身体不再像以前那样坚不可摧。人不可能永远年轻,大家多保重。
医生点评
张喜善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院脊柱外科主任、主任医师
这是一例非常有意思的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例。
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隙变窄、韧带松弛钙化,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常因颈部外伤、不当的用颈姿势等,引起退行性改变,从而发病。
以往颈椎病一般发生在70岁以上的患者,但目前颈椎病的发病呈现越来越年轻化的特点。不同年龄、不同人群中颈椎病发病率有较大差别,有人统计约有30%的大学生患有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颈椎病。
正常颈椎呈现“C”形向前的生理弧线,它既保证了颈椎活动的高度灵活性,又减轻了颈椎间盘的重力负荷,使颈椎能在最佳的力线状态下工作。
如今几乎人人手机不离身,很多人都成了“低头一族”,长期低头写作业、玩手机、伏案工作、看书等,使颈椎长时间处于屈曲状态,颈椎间盘内的压力增高,颈部负责屈曲的肌肉和韧带受牵拉出现劳损,肌力下降、椎体失稳,因而出现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甚至出现颈椎反弓,最终会导致颈椎间盘突出甚至压迫脊髓、神经根等,从而造成颈椎病。
正常颈椎呈现“C”型,颈椎病时生理曲度变直。丨腾讯医典
患者是科研工作者,长期低头工作,这可能也是他出现颈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原因,经历了春夏秋冬一个轮回的诊疗历程,也给大家提了个醒。
那到底应如何在治疗方法中做出合适的抉择呢?是否一定需要手术治疗呢?下面先介绍一下颈椎病的分类,颈椎病分为五种类型:
一、脊髓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脊髓受压损伤症状,如四肢力量减弱、行走不稳、共济失调等症状。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颈椎间盘突出或者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引发上肢的疼痛、麻木甚至反射异常。
三、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四、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症状,比如在猛回头的时候可以导致猝倒。
五、混合型颈椎病:因为颈椎病并不一定是单纯的某一种类型,有可能是一种、两种或三种混合在一起,所以称为混合型。
颈椎病分类丨腾讯医典
根据以上不同类型的颈椎病的症状,结合影像学检查,不难得出正确的诊断。
不同类型的颈椎病,治疗方法是不同的,但又不是那么绝对。一般来说,脊髓型颈椎病,若出现下肢走路不稳、四肢无力,应尽早手术。对于发病率最高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更多的是采用保守治疗,而且效果比较可靠;但对于症状非常严重的患者,甚至因疼痛、麻木而夜不能寐时,保守治疗效果不良,那也是手术的指征。
因此,在不同医院得出的结论不同,也可能是处于疾病的不同阶段并且和患者当时的症状特点有关。
最后,大家都应该明白,颈椎病的防范非常重要,最好避免长时间低头,不做低头一族!
个人经历分享不构成诊疗建议,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如有就诊需要请前往正规医院。
作者:小圆
编辑:原野、黎小球
封面图原图:图虫创意
这里是果壳病人,专注讲述健康故事。
如果你有得病、看病的体验要分享,或者想讲讲自己经历的健康相关趣事,欢迎投稿至health@guokr.com。
同时接受视频投稿,相关事宜可添加果叨叨咨询:
本文来自果壳病人(ID:health_guokr),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health@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