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严肃地和我说,如果哪天真的想死了,一定要和他说一声
明天是第20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今年的主题是“行动创造希望”。在公共卫生领域,自杀是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但随着研究者对自杀理解的加深,“自杀可以预防”已成为了共识。大部分人自杀前都曾有过内心挣扎,也会向身边的人释放信号。在此时给自己和他人多一些重视和支撑,也许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偶然打开一个以昵称命名的文件夹,我看到了这一篇几年前写下的文章。那时候我饱受抑郁症折磨,有过轻生的想法甚至付诸了行动。后来觉得身边有太多爱我的人了,我不能辜负他们的期待,还是要活下去,也就把当时的经历记录下来了。
病痛也有其治愈的一面。如今我和抑郁症和谐相处,再看到这篇文章时,体会到生活其实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你得往前走。
一个人的母亲节,似乎我只有孤独无助
我曾在脑海里无数次地制定死亡计划,一次一次地排练着,像一个跑龙套的替补演员第一次接到主演剧本那般欣喜。我还一次一次思考着遗书的内容,每一次也都怕那些关心我的人、我在意的人难过。
我一次次死在自己的精神里,又一次次自我拯救、愈合。这一次,我连自己都救不了。我决定离开了,就在母亲节这天。
我一个人在离宿舍不远的天桥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车,那些人是不是都赶着回家陪母亲过节?同宿舍的同事也回家陪母亲过节了。
我多么希望能简简单单地和父母谈谈心、吃吃饭,像小孩子一样黏着父母。可是,我不能。我心里真的过不了这个坎。对不起,这是我的错。
在天桥上,我感受到的只有无助与孤独。
我一个人在离宿舍不远的天桥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车。丨作者供图
思前想后,我想要解脱
对,就这样结束了。我不知道自己死了,父母会不会伤心难过。如果会,是不是值得了?当时的我,只能想到那些不好的事情。
回到宿舍洗完澡,在电脑前考虑着活不活。有些不甘心死,可是这样的生活让我感觉太累了。
真的就要这样走了吗?我确实是犹豫了,但想到现状以及各种不容易,我毅然吞下了所有的药。
这一刻,我解脱了!这是这阵子唯一让我兴奋的事情。
我正和网上的朋友聊着天,本来是答应他不会想不开的。和他说了之后,他着急无助的样子挺让我心疼的。但是心疼解决不了我的问题,我挂了他的电话。
我经常跟医生说想死,他以为我更多的只是开玩笑、气人。我想起他曾经很严肃地和我说,如果哪一天真的想死了,一定要和他说一声。再等等吧,我怕现在说了可能就死不了了,先把遗书写了吧。
40多分钟过去了,我渐渐头晕、发冷、干呕。我感到自己离解脱越来越近了,心里一阵高兴。
可能我是真傻了吧,从一开始就把医生的话当真了。我和他说:走了,这次认真的。
为了不让父母知道,我同意去医院洗胃
医生一开始以为我只是和平时一样,就是不开心说说而已。后来快12点的时候,我收到了朋友的信息,朋友说医生联系上她了。
我依旧不想去医院,但在他们搬出家人的时候,自己只好乖乖就范。作为不联系家人的条件,我要去医院洗胃,当时感觉挺难过的。不过后来想到,他们那时真的被吓到了,就纵容我不联系我家人了。
处于眩晕状态的我已经没法一个人去医院了。我问了住在楼下的同事,当时已经12点了,还在外边玩的同事立刻赶回来陪我去了医院。
第一次深夜去医院急诊,我躺在床上,医生过来询问情况,听诊后说目前过了两个小时,最好还是洗下胃。看着同事忙上忙下去为我买洗胃用的水,我有点愧疚。等了许久,才看到医生推着医疗器械过来,我越来越清醒了,想着:“我都快清醒了,这才要开始。”
医生还是问那几句,吃的什么药、过了多长时间、现在什么感觉……然后说:“现在要给你洗胃,过程不太舒服,你要配合一下。”医生转过身去,拿了洗胃管,给洗胃管搽石蜡油,又让我配合。
我本以为管子是从喉咙伸进去的,没想到是从鼻孔进去通往胃里。疼是真的,不舒服也是真的。管子到了喉咙时,医生说“咽下去”,洗胃管就硬生生地到达了胃部。
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种很不舒服的感觉,就像一条只有瘦子过得去的狭窄胡同,而胖子不信邪似地非要过去。喉咙里多了条管子,呼吸就显得艰难多了。此刻我再回答医生的问题,就像临终前的人在交代遗言,上气不接下气,声音弱而无力。
胃部被反复灌水,我吐到没力气
医生抽出了胃里剩余的药液,又一再和我说要配合。往胃里一次又一次灌满水再抽出,就像给气球充气让它鼓起来后,再迅速放气让它瘪掉,如此循环。
我努力抑制着想吐的欲望,后来终于抑制不住,吐出了好多好多的水,弄湿了床位和医生的鞋子。陪在身边的同事惊慌失措地问医生怎么办,医生说吐出来就好了。确实,把胃里的水都吐出来之后,我感觉轻松多了。
医生和同事说,再去买两罐水过来,我真的想说能不能不要了。也许是一次性注入到胃里的水太多,我越发难受,把手按在胃部企图借此缓解下痛苦。我哽咽着想和医生说胃快要撑破了,但又想到这是自己行为导致的就作罢了。
人嘛,总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洗胃机还在工作,我再一次吐了。胃里实在装不了那么多水,我吐到没力气时胃里还有水,但已经吐不出来了。
在急诊输液,我一夜未眠
我以为这就结束了,可以回去了。结果医生检查、一番询问后给我开了打点滴的药。尴尬的是,我和同事两人身上的钱都不够药费了,差一刻钟就凌晨两点了,好在朋友还未睡,给了我支援。我去拿了药,找护士抽血,开始打点滴。
护士小姐姐分配了一个床位给我。这是我第一次住院。我问身边的人,有没有感觉我不像想自杀的人。一番折腾后我却精力十足,而且还很兴奋。
我感觉自己太不像一位病人了,而且已经变得很精神、很清醒了。我忘了自己一夜上了几次卫生间,在床上反复躺下又起身,毫无睡意。手机快没电了,我只能无聊地玩着输液管和针头,偶尔看看其他床位上的人——一名年轻人,一位阿姨,身边有一位叔叔陪同,还有一对老夫妻。
唉,就是不懂得好好爱惜自己。
五点,天蒙蒙亮了,好想到外边走走。我鼓起勇气,跟隔壁的阿姨借到了手机充电器。
七点,终于输完液了。护士小姐姐说医生要我留院观察,不想留院的话就到急诊部和医生说,办出院手续。办手续时我看到一位连心电图都做不了的病人,真是一个不太平的夜班。
生命真脆弱,出院回去睡觉。
不想再让关心自己的人失望了
过去了半个月,我将这个故事写了下来,也算是人生中的一段经历吧。
一开始真没觉得这件事情有多严重,但经过一段时间,我深刻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是解脱了,但是朋友、医生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身边的人那么关心我,我不想再让他们失望了。 虽然他们可能不会看到这篇文章,但我还是想说:“以后都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 经过这一次,我决定好好活着。
医生点评
钱英 |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中心 主任医师
字里行间,我或多或少能感觉到作者在家庭关系中的孤独、沮丧、无助、绝望,也能看到抑郁症这只黑狗让作者身心疲惫、身处险境——这些也许都让作者误以为“死亡”是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文中的纠结和挣扎让人心疼。
在遭遇重大打击、经受长期挫折后,不少人都会有闪念而过的“死了算了”的冲动念头,多数人通常不会付诸行动。但是,如果这样的念头持续时间长、强度高(时时刻刻都在想),或已有明确的行动计划甚至已经有所尝试,或者打击和挫折短期内找不到解决方案,又或同时伴有抑郁等精神心理健康问题,自杀风险可能就会大大增加。抑郁症和长期的负性生活事件(家庭关系不良)似乎共同把作者推向了死亡边缘。
很多时候,死亡看起来是一条出路,但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付出无法挽回的代价。因此,我们需要向作者学习:她有值得信任的同事、医生和好友,有求助的勇气,有求生的力量,还有写下痛苦经历的能力和勇气,真了不起!作者即使身处困境也仍有力量,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那么,如果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挫折打击,怎样采取安全有效的办法来应对危机,而不是逼迫自己到自伤、自杀的死角里呢?
在思想上,我们需要建立“身心一体”观,通过平衡饮食和睡眠、适度运动打造有复原力的身体状态。假如觉察到自己存在明显的心理困扰,甚至有自伤、自杀的念头,不要感到羞耻,请及时就医,积极寻求帮助并配合治疗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
要在负性生活事件中寻找正向出路,则可以运用一些具体的技巧来改善消极情绪和行为,包括:
觉察和接纳情绪
感到情绪和身体的不适(如害怕、沮丧、悲伤、入睡困难、早醒、食欲减退、头痛)时,试着把这些情绪和感受描述出来,不对它们做好或坏的评价。
在痛苦情境下别急着行动,可以深呼吸,思考目前的情境以及我们的目标,考虑什么样的行为能使情况更好或更糟,再进行有觉察的行动。也可以先选择分散注意力、放松及抚慰感官等安全的方法,如打扫房间、洗个澡、听一首喜欢的曲子等来帮助自己平静下来、接纳情绪,再思考如何改变现状。
改善情绪,提升掌控感
积累积极情绪,做令自己愉快的事和能让自己感到胜任的事。在生活中做一些改变,让未来有更多积极事件发生。面对容易情绪化的情境时,可以提前想象并预演自己的反应,充分准备,提前掌握应对技巧,以增加应激事件中的掌控感。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加强自身的掌控感、树立自尊、重视倾听和表达,可以帮助我们在关系中兼顾彼此、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要有意识地结束伤害性的关系。
在遇到困难时,也别忘了还有人在爱着你,你可以向他们求助。
充分利用生命保护伞
了解危机援助热线(点击查看),在紧急时刻或许可以帮到你。
当留意到亲友在身处逆境时流露了消极想法,我们可以这样提供帮助:
公开讨论自杀话题
可以询问“你注意到你想法中的自杀倾向了吗?”。若对方呈现了这样的想法、感受,不要批判、指责,而是倾听、接纳。如告诉TA:“像你这样的处境,有这样的想法相当正常,绝大多数人都有。”
了解TA的自杀倾向和风险
在主观态度上,可以通过评分来评估自杀倾向的强度。比如可以问问TA:如果0分代表最小自杀倾向,-10分代表最大自杀倾向,现在你有几分?
另外,TA是否有明确的自杀决定、自杀计划(时间、地点、方式),是否已经付诸实际行动,是否已经具备自杀条件,都是判断自杀风险的依据。
关注TA是否进行规范治疗
如果自杀的想法比较明确,请及时带TA就医,并积极关注治疗进程,确保TA在进行规律的治疗。
探索可能的资源
帮助TA确定和拓展社交网络中能提供帮助的人,确保在TA需要时能够求助,也让TA感受到自己与别人的关联和对他人的牵挂。也可以帮助TA探索自身的价值观和信仰,回顾过去给力的经历,制定未来的目标,给人生注入希望。
促成不自杀承诺
提前做好计划,比如在紧急时候可以联系哪位医生,记下可以求助的地址和电话清单。也可以让TA给我们一些承诺,比如在下次见面前,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小目标。
参考文献
个人经历分享不构成诊疗建议,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如有就诊需要请前往正规医院。
作者:寒夏
编辑:苏木紫小体、黎小球
封面图:图虫创意
这里是果壳病人,专注讲述健康故事。
如果你有得病、看病的体验要分享,或者想讲讲自己经历的健康相关趣事,欢迎投稿至health@guokr.com。
同时接受视频投稿,相关事宜可添加果叨叨咨询:
本文来自果壳病人(ID:health_guokr),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health@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