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开始蛮不讲理,是老顽童,还是“老人变坏”?
“我妈这是怎么了?”小王挂电话的时候,心里犯嘀咕。
10年前,母亲从大学教授的位置上退下来后,原本温和的性格开始变得暴躁,差不多每天都会发脾气。
你们这些年轻人,三十好几了还不要孩子,责任感去哪儿了?
你那工作成天忙,叫你当初听我的去xx机关单位你不去,后悔了吧?
我一把老骨头真没用!肠胃难受,膝盖难受,医生每次光收钱不开药,说我啥事都没有!
但一通发火之后,母亲往往又会拨回电话,哽咽着跟小王道歉,“我不该那么说,对不起,我控制不住……”
不道歉还好,这一道歉,小王更摸不着头脑了。
每3位老人,就有1位抑郁
提到老人,我们心中的形象常常是慈祥的,笑眯眯的,随时能从兜里掏出糖来,给路边哭鼻子的小朋友。
实际上,老人并不总是平静快乐。
世界卫生组织把60岁及以上的人群,定义为老年人。在这个人生阶段,虽然人们对世界、对自己都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但更会面临许多特殊的问题:
身体机能不可逆地衰退,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
身患慢性病,吃药繁琐、饮食受限,同时康复无望;
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科技产品和社会文化,感到被社会抛弃;
忙碌一辈子,退休后感到自己没有价值;
相处了大半辈子的亲人、朋友、爱人逐渐离世,生活越来越孤独。
……
老人抑郁的主要原因丨《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
当年轻力壮的你面临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又难以逆转、甚至日益严重的时候,你会变成什么样子?你会抑郁吗?
老人也会。
在一项对17708名中国老人开展的研究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抑郁症状的比例高达35.19%。
也就是说,每3位老年人中,就有1位存在抑郁症状。
失声的抑郁老人
你很少听说哪位老人有抑郁症,因为抑郁的老人是失声的。我们关注青少年抑郁、产后抑郁、职场抑郁,却常常忽视了数量庞大的老年抑郁。
不“抑”的抑郁
我们认知中的抑郁症,最常见的症状是持续心境低落、行动和思维迟缓、对什么都没有兴趣。
而老年抑郁的表现,往往没有这么“抑”。
他们常常觉得不舒服,胸闷气短、头痛失眠,但到医院检查,结果一切正常;
抑郁的老人,常常怀疑自己患了某种疾病——这可能是对日益衰弱的身体的过度焦虑;
容易无缘无故发脾气,或者对某件事的负面反应,超过了合理的范围,跟以往相比就像变了一个人;
坐卧不安、充满焦虑,总担心大祸临头,为了寻求安全感而做出旁人难以理解的事;
常常自责,甚至追忆久远的往事,觉得自己当时做错了事、对不起他人。
这些表现,在儿孙的眼中似乎与“抑郁”毫不相关,可能会淡淡地说一句:“人老了,脾气也怪了。”
难以表达抑郁
很多原因限制了抑郁老人表达自己的感受。
认识到自己情绪的改变,并将此与抑郁相联系,便是第一座大山。老人很少表达自己心情不好,而是常常说自己身体不舒服、睡不好觉、消化不好,从而向医院的内外科求助,忽略了精神上的需求。
在意识到自己可能抑郁后,一些老人会有病耻感,认为精神上的障碍、疾病,是“疯子”“脑子坏了”。
还有的老人非常害怕给子女添麻烦,因此选择自己忍受。
这让我想到朋友讲他老家的事:在那个偏远的乡村,有很多因丧偶、子女外出而独居的老人,“每年都要自杀好几个,有力气的就上吊、跳河,没力气的就喝农药。”
自杀,这是失声的抑郁老人最极端的沉默表达。
很多县城与乡村有大量空巢老人、独居老人,他们生活在沉默中丨图虫创意
照料者精力有限
我在养老院做志愿服务时,68岁的李奶奶跟我讲述自己的经历:
“我年纪大了,经常身体不舒服,跟护工说吧,护工都会告诉我,‘人老了就是会不舒服,你应该也知道’。”李奶奶说。
“听到这话我总会跟人吵两句,但回头一想,自己真不该犟啊,确实是给别人添麻烦了,太不该了。”
否认自己的合理需求、为提出需求而内疚,这是明显的抑郁表现。
但跟养老院工作人员交流时,工作人员却面露难色:“我们人手有限,绝大多数时候都没有经历去处理老年人抑郁这回事,能照料老人的生活需求、身体健康,就已经够忙了。”
互相陪伴的老人丨图虫创意
专业的养老院尚且如此,忙碌的儿女、社区工作者,恐怕更难有精力关注老人的精神健康。
活着就不错了,还要心理健康?
我们鼓励年轻人追求快乐、幸福、成就,但对老人的期待却是“活着就不错了”。
实际上,人到老年,同样也有这个阶段的精神、心理需求。
当人们在成年中期(40岁~65岁)时,人们会产生照顾下一代的需要。这个需要并非只能通过生育下一代来满足,教育学生、帮助年轻同事等,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
如果人们在这个阶段能调整好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就能获得繁衍感,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自己的一部分得到了继承延续。
如果没能满足这种需求,人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停滞,而停滞感很容易带来无助、孤独、绝望等情绪。
在成年晚期(65岁以上),人们会有整合自己的需要。
这个年纪的人开始回顾自己的一生,如果没有很大的遗憾,并从往事中认可了自己的价值,ta就会获得自我完善感,体验到满足与自豪。
如若不能,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内疚、怨恨等情绪。
为老人计划一次旅行,去他们童年青年时候待过的地方,能让老人收获很多满足感丨图虫创意
“活着”,对老人来说远远不够。
如果你的父母抑郁了
如果你阅读上文,发现自己的父母可能抑郁了,除了带父母前往专业的精神科室、心理咨询处外,还有很简单的方法。
从老人抑郁的原因中,我们发现有一个举动,可以从源头上缓解问题——多陪伴他们。
每周给父母通电话、通视频,10分钟就够了,给他们讲讲你的生活,听他们讲讲他们的生活。记得多笑。
把父母居住的城市添加到天气App中,看到天气变化,多叮嘱一句。他们肯定知道添衣、带伞,但你的一句叮嘱真的很温暖。
发现好吃的食物,顺便给父母寄一份。虽然父母嘴上说“别乱买东西”,但他们心里一定很甜。
许多人会在这个小组中分享与父母相处的经验丨豆瓣截图
跟父母想法不一样的时候,少些批判。
一位朋友曾对我说,“你根本不知道,我爸妈脾气特暴躁,前几天他们还要买保健品,差点被骗子骗了几千块……”
我和他说,这也是一个沟通的好机会。
这种情况下,与其指责父母“老糊涂”,不如问问爸妈为什么会想要买保健品。
朋友后来得知,他的父母是觉得自己老了没用了,怕自己生病给他造成负担,所以想用保健品让自己保持健康。
尽管“理解”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但“理解”本身已经有巨大的价值。
如果你是邻居
生命的终点明确而坚定地等着自己时,老人都能感受到余生不多,这会让他们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6]。
身为邻居的你可以为身边老人做很多小事。
帮小区里的老人拎重物、向电梯里的老人问候节日、在楼道里跟老人打招呼……不要觉得尴尬,老人会觉得你非常热心可爱,你也可能从此拥有一位忘年交。
总之,老人已经很孤独了,不要让他们在更孤独中变得更老。
图丨图虫创意
Guokr
参考文献
作者:郭兰心
编辑:李小葵
封面图来源:图虫创意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