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如我,我跟谁比!中产家庭的娃,小小年纪就躺平了?
家长:“你这次考试考的一般般呀!”
孩子:“还可以,xxx还没我考得好呢!”
家长:“你们老师说很多同学回家都主动学习,怎么不多想着学习?”
孩子:“我学了啊,xxx回家就玩,我比他好多了。”
家长:“你这课文背得磕磕巴巴的。”
孩子:“那我也能背下来,xxx还背不出来呢!”
这情景,这对话,眼熟吗?
每次听闺蜜们交流自家娃的时候,总少不了这些情景再现。为什么小孩这么没上进心?总想着跟不如自己的人比?为什么小孩这么容易盲目自信?从来都不往上看看人外人,天外天?这样下去还怎么进步啊!
但其实,小孩爱向下比,原因根本不是大人们以为的那样。今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一起来看看小孩爱向下比较的原因,并聊一聊如何才能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比较”。
早在 1954 年,心理学家Leon Festinger就提出:人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评价驱动力,就是与他人进行比较。这就是非常著名的「社会比较理论」。[1]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比较,对于小朋友们来说也是这样的。研究显示,社会比较现象在儿童发展早期就已经存在了,在比较中娃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如果你熟悉社会比较理论,那就会知道,这太正常啦!
首先,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会更多地与同龄人或者与我们相似的人进行比较。所以,小朋友们也会格外注意身边的朋友和同学的动态,这将是他们成长发展和社会发展道路上很好的参照物。[2]
就像一个学乒乓球的孩子,可能会视奥运冠军马龙为榜样和偶像,但肯定不会当做跟自己比较的对象啊!
然后我们来讲讲“向上比较和向下比较”,两种不同的比较,所要达成的目的是不同的:
向上的社会比较——顾名思义就是将自己与自认为更好的人进行比较,一般我们会通过向上比较达到改善当前的状态或者能力的目的。
向下的社会比较——将自己与比我们更差的人进行比较,一般通过向下比较,我们会对自己的能力或者某种特质感觉良好。
“不错不错,这个房子虽然小了点,但也比没有的好。” “这次体检出了脂肪肝,不过老张老李也有,而且比我还严重呢。”
虽然我们经常体验“向下比较”给我们带来的力量,但谈起孩子的比较,人们好像更能接受向上的比较行为,觉得这是一种上进、努力的表现。
但其实,这里面有一定的理解误区:
误区一:总向下比较,是孩子没有上进心的表现
我们在聊向下比较时,很容易只关注“向下”的这个行为,但忽略了背后的心理——孩子为什么会进行向下比较?
有的时候,孩子向下比较是因为他们已经处于“警报”、“威胁”的状态里。
比如说,另一项关于癌症患者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乳腺癌患者都自发地谈起自己的癌症优于其他一些凶险癌症——虽然我得了癌症,但还好是乳腺癌。[4]
跟这一样,有的时候不是我们主动选择向下比较,而是处在这样“警报”或“威胁”的状态中,向下比较是一种好的选择,至少可以帮助我们增加积极的影响,比如对未来的乐观情绪、关系满意度、增强自尊等等。
所以,当孩子一直选择向下比较时,我们也应该思考一下孩子所处的环境:
是不是家长经常性地把孩子和他人比较?
是不是家长太看重孩子和其他人比较的结果?
是不是家长频繁因为比较而给予孩子负面反馈,比如说教甚至惩罚?
当再一次比较发生时,孩子会下意识地为自己开脱,这是他们在用向下比较的方式为自己“解除警报”。
误区二:向上比较越多越好,越多意味着越积极
向上比较并不是越多越好,过度的向上比较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比如消极情绪和低自尊。
那么面对孩子过度的向下比较,家长如何应对呢?
1、和过去的自己进行比较
其实从上文就能看出,孩子身处的环境和他们的社会比较行为息息相关。有的时候孩子总是向下比较,是因为他们就身处比较行为的泥沼,所以会不由自主地向下“陷”。
相比于把孩子“拉”出来,更重要的是:给孩子创造健康的环境。
所以,不总拿孩子和别人比较,才是改变孩子习惯性向下比较重要的一步。和别人比,其实既不准确也不公平,应该多鼓励孩子和自己进行比较。
我们可以尝试:引导孩子与时间进行比较。
在2020年一篇名为《比我过去的自己更好:和过去的时间比较提高了孩子的自豪感》的文献中,对比了社会比较和另一种比较方式——和过去的时间比较(时间比较)。[6]
时间比较可以告知一个人的“当前的自我”是否比“过去的自我”好——这是“向下时间比较”;还是比过去的自我更差——这是“向上时间比较”。
向下时间比较并不会让孩子过度膨胀,而且还可以通过向孩子展示:他们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步和提高的,从而增加孩子们的能力感和自豪感。
所以,我们可以多鼓励孩子和过去的自己进行比较,特别要关注孩子们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比如:
“我看到你这一次考试更加细心了,在卷子上每道题的题干你都标记出了重点,好方法!”
“最近老师和我表扬你经常参与课堂讨论,老师特别喜欢你能表达的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2、把社会比较变为“向上同化,向下比较”
“比较”的话语带给孩子的是固定的视角,比如“你考试\背单词\课外补习不如xxx……”,那么孩子也会以固定的心态经常否定自己。
“同化”就更偏向于成长的心态,就是让孩子感觉到,我相信你也可以做得那样好,你也可以变成那样好,给孩子赋能。
向上同化:“xxx考试很认真,他所有的题目都做了审题标记,草稿纸有一定的使用顺序,便于最后做检查。我觉得你也能做到,也许你还能想到更多更好的办法让自己认真细心。”
使用“向上同化”时要注意,我们目标的设定范围,得是那些通过时间的推移和孩子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善和提高的么能力。家长也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明明成绩一般般,却要选择年级第一向上同化。
其实无论是孩子的向下比较“他还不如我呢!”;还是家长的向上比较“你瞅瞅人家xxx!”在生活中,时不时冒出这样的想法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这样的比较不应该成为我们常态的想法,因为孩子很容易就会掉进比较的心理陷阱里。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尽量不要老拿孩子和别人比较,多多鼓励孩子和自己进行比较,即使免不了要比,也尽量引导孩子向上同化,为孩子赋能。
编辑丨羚羊,人类幼崽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