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孩子在学校可能被同学欺负了,你会如何处理?
今天的文章,我们来分享一位妈妈在得知刚上一年级的儿子在校车上被打了以后,她是如何一步一步处理、解决问题的真实经历。
小朋友的社交,打闹和碰撞都是很常见的。如何快速精准地判断孩子是遭遇了霸凌危机还是只是打闹过度?她也给大家总结了两个实用的方法。
希望在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能提供给大家一些思路和帮助。
刚上一年级的儿子
在校车上被三年级的同学打了
我没想到,开学才两周,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娃就遭遇了他人生中第一次的“霸凌”事件。
上周,儿子放学回来告诉我,在上学的路上,L和A两个同学跟他坐在一起,三人一起聊天、玩耍,然后L就用手拍打他和A的脸、还用手把他俩的头往校车座椅上推撞。
“L?是咱们小区的那个L?每天你们一起等校车、在院子里追逐打闹的L?”儿子每天上下学坐校车,小区里还有七八个年级不同的孩子一起坐校车上学、回家,大家虽然在不同年级,但都在一个学校、又在同一小区,小朋友们之间关系都挺好,等校车时大家会聚在一起聊天、玩耍。三年级的L也是个很有礼貌的孩子,平时特别喜欢找我聊天,教我他们在学校里玩的游戏。我很意外,也很不解,L真的会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欺负同学吗?图源丨图虫创意
为了防止我的理解和儿子的解释有偏差,我先让儿子给我演示了一下他们在校车上发生的经过。演示后,我确认了三件事:
没有,但后来和A的家长沟通,得知A的胳膊在打闹中有破皮。不是,他们三人当时确实是处在玩耍的氛围中,没有矛盾和不愉快。虽然不是打架,但L对儿子和A确实有失控的肢体行为,他拍打俩人的脸部、用他们的头去撞校车的座椅,都让两个孩子当时产生了疼痛,二人有进行口头制止,但比他们年级高的L不听劝。儿子还告诉我,这不是L第一次失控了,之前他也看过L对校车上另一个小孩做过类似的事情。“车霸”是指在校车上欺负同学、霸凌同学的那些孩子。之前,我听别的家长说起过有的孩子在校车上遭遇霸凌事件,轻则被排挤、不让坐座位;重则会有肢体冲突,比如用铅笔戳人、拽头发。虽然听到孩子被欺负,我这个当妈的很不爽,恨不得马上把L提溜到面前为儿子“报仇”,但我还是劝自己先冷静下来,思考一个妥帖的处理方法。
我们不能当这件事没发生,因为如果没有人教育L,以后不知道是不是还会发生更严重的情况。但也不能把这件事看得过于严重,因为同一小区里的孩子们关系真的不错,我和L也不是才认识,知道他是个有礼貌、友爱的孩子,我不希望给他随便贴上“霸凌者”的标签。图源丨图虫创意
所以,我和老公商议了一下对这件事的处理办法:
第一,我第二天送孩子等校车的时候先和A同学的家长确认一下,他们是否知道这件事、事情的经过是否和我儿子讲的有出入。第二,老公会打电话向校长呈报这件事,并表明我们的态度:我们并不想L受到什么严厉的惩罚,但希望他能知道什么是玩耍中的分寸。第三,如果校方确认后一切属实,我们希望L能和孩子道歉。校长知道这件事后,告诉我们给他半天时间调查清楚,然后当天给我们回复。下午,校长打来电话,告诉我们他和学校第三方组织找三位当事人核实了这件事,确认我儿子说的属实。然后学校采取了以下处理:L的老师批评了他,并给L上了一课什么是伙伴之间玩耍的恰当分寸;之后校长陪同L分别给我儿子和A同学道歉,两位小朋友愉快地接受了道歉;同时,校长打电话告知了L的家长整个事件和处理方式。当天放学后,L的妈妈主动找到我,当面表达了诚挚的歉意。她向我解释了为什么L会下手没分寸的原因:因为L长得比较壮(确实比同龄三年级的小孩壮)、而且L经常和他的几个表哥一起玩耍,都是比他大的孩子,所以L会用蛮力,以为那就是正常的玩耍,掌握不好自己的力度,而作为L的家长也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会给其他同学造成困扰。图源丨图虫创意
我接受了L妈妈的道歉,并告诉她,我很喜欢L,他是个礼貌、友爱的孩子,希望他们几个小伙伴以后还能一起安全、快乐的玩耍。
整件事情无论是学校的处理结果、还是L家长的反应,我们都挺满意。透过这件事,也让我对“孩子之间的社交”有了更深的思考:孩子之间的嬉戏打闹常有发生,难免会遇到一方“被揍”、“被欺负”、受伤的情况,为了避免给孩子造成不愉快,教育孩子理解玩耍中的分寸感很重要。我个人觉得这个“分寸感”很难有一个统一标准,毕竟每个孩子承受的“阈值”不同,但无论是言语之间还是肢体之间的游戏、玩耍,只要有人或者一方觉得不舒服——不管是心理还是身体上——那就是欠妥当,此时孩子应该知道叫停、离开、或者换个游戏。其次,要冷静区分霸凌和打闹过度,坚决抵制霸凌的,但也不要轻易给一个孩子贴上“霸凌者”的标签。
校园霸凌是在全球各地都存在的现象,它影响着许许多多的儿童和青少年。相关估算显示,每年约有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某种形式的校园暴力与欺凌。[1]
而这个数据还是保守估计,因为一些受害者不愿意去举报,害怕被羞辱或担负污名、或者担心不被别人相信或遭到施暴者的报复。其中校园霸凌不只是我们认为的发生在“校园”里、“孩子被打了”这么简单。图片截选自:《UNESCO:校园暴力与欺凌——全球现状报告》
校园霸凌可能发生在教室内外、学校周边、上下学路上以及互联网上,最常见的校园霸凌行为包含三方面:- 故意忽视,在群体中把你当透明人,或在他人试图与你交流时进行打扰中断,集结他人一起排挤孤立你;
- 暴力行为、肢体攻击,校园中最常见的欺凌形式,却常常被认为是“小孩子打打闹闹很正常”;
- 在社交网络上的言语攻击、威胁恐吓的邮件和短信、发布信息、照片令他人难堪等。
校园霸凌的比例会随儿童年龄增长而降低,但网络欺凌的比例则会增高。在小学阶段,身体暴力是最常见的霸凌形式,而网络霸凌则在初中和高中更为普遍。对校园霸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say no。不过,虽然校园霸凌如此普遍,但作为家长我们还是要谨慎给他人轻易贴上“霸凌者”的标签,“霸凌”也有被滥用、错用的时候。要注意校园霸凌是指,学生之间的权力不平等的攻击性行为,是长期、反复发生的,或者有持续发生的可能性。
它的核心特征是“权力的不平等”,最有伤害力之处不是打孩子一下、踢孩子一脚,而是让孩子觉得自己处于无助的弱势这一点无法改变。
所以,判断孩子是否遭遇校园霸凌,还是要回到当事人身上,确认两件事:- 孩子是否有出现身体受伤、排斥上学、精神状况不佳、睡眠出现问题、内心恐惧和自卑等状况。
图源丨图虫创意
虽然事情发生后,我的第一反应也是按耐不住要给L贴上“霸凌者”的标签,但我还是选择先询问完儿子的感受、他对L行为的看法、以及他是否还拿L当朋友。
儿子告诉我,他觉得L是在和他们玩耍,但确实有点过界让他当时不舒服,如果L能够好好道歉、以后不再对他们做出类似的行为,他还愿意和L做朋友。聊下来,儿子并没有觉得自己是“无助弱势的一方”。父母爱娃心切,我非常能理解,但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人与人之间的社交,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论”、更不要轻易就摧毁孩子之间一段纯真的友谊。
整个事件让我倍感安慰的一点是,感谢儿子愿意跟我沟通他在外面发生的不好的事情。小时候,我们喜欢把自己的心事、秘密告诉父母,可是在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导致孩子不愿再跟家长沟通?我和好友们聊起这个话题,有人说她小学四年级时告诉妈妈一件心事,让妈妈保密不要对别人说,但妈妈转头就笑嘻嘻告诉了邻居,从此她就不愿和父母掏心窝子了;有人说,她和父母说了自己在学校和同学的矛盾,但父母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批评她不懂事……“父母觉得我说的话不重要”、“父母听完后总是带着情绪第一时间批评我”、“父母觉得我和他的想法不一致时就会强迫我”……这些都让孩子觉得和家长沟通是无效的、没有意义的、家长只想强迫他们屈服。图源丨图虫创意
究其根源还是父母“不尊重”孩子、不给他们表达的机会、不试图去理解他的想法,所以成长过程中,孩子们渐渐失去了和家长沟通的心思。
我很谢谢孩子能信任我和老公,愿意告诉我们一切好的和不好的事情,相信我们能用恰当方式处理好这件事。当家长这些年,我觉得孩子愿意不设防地和家长袒露心声,是亲子关系里最重要的环节,希望我们彼此都能继续保持住。你遇到过相似的问题吗?又是如何处理的?
留言区聊聊吧~
编辑丨羚羊,人类幼崽观察家。
参考资料丨[1]《UNESCO:校园暴力与欺凌——全球现状报告》
相关阅读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Kid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