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8日,首届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 (BATB) “合成生态” (Synthetic Ecology) 在798CUBE正式拉开帷幕。双年展以“合成生态” (Synthetic Ecology) 为题,邀请来自全球50位著名艺术家、科学家、生态学家,以不同的方式回应我们这个危机与生机并存时代的突出症候。其中,25件艺术作品在中国首次亮相,15件艺术作品于2021-2022年期间最新创作。此外,重磅亮相于2021年英国格拉斯哥第2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 (COP26) 的“气候时钟” (Climate Clock) 项目将在双年展中呈现,这也是这个最具现实性与反思性的项目首次亮相中国。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 (BATB) 由798和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教授担任总策划,798CUBE执行馆长李东妊担任展览总监,陈小文教授与王乃一作为联合策展人。
20世纪70年代,英国科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 (James Lovelock) 首次提出“盖娅假说” (Gaia hypothesis),将地球看作一个超级有机体。这种全新的审视生命的方式,认为地球是“活”的,能够自我调节,维系生命体系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地球是一个生态系统,我们被裹挟在由自然、社会、精神等所相互交织的“多重生态” (multiple ecologies) 之中。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 (BATB) 以“合成生态” (Synthetic Ecology) 为题,旨在探讨“共生本体” (symbiontics),同时借由“合成” (synthetic) 这一隐喻,探寻重塑自然的可能性,检视后人类的生态想象,进而形塑一种新的本体论层面的平等观。本次主题质疑人类在生态体系中的主宰地位,正视万物的能动性的同时,重新审视生态体系中彼此复杂而紧密的牵连。“合成生态”由“激变的自然”(Radical Nature)、“缠绕的生命” (Entangled Life)、“交织的演化” (Interwoven Evolution) 三个部分构成,将思索的视界从人/社会推至万物/宇宙,在行星视角与行星尺度 (planetary scale) 中探讨未来演化的可能性。
“激变的自然” (Radical Nature)
今天,新兴科技的涌现营造出了一种全新的生态观“超自然”(hyper-nature)。自然与人工的分野被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弥合,我们正在创造的世界,既非由自然伟力亦非由科学逻辑所操控,而是由二者缠绕的力量所支配。内里·奥克斯曼 (Neri Oxman) 借助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数字制造技术设计“超自然”生态,在此之中,“生长”与“制造”缠绕互渗。亚历山德拉·黛西·金斯堡 (Alexandra Daisy Ginsberg) 以数字化的形式复活已经消亡的物种,使之在非自然的环境下获得生命。科学技术的力量赋予“存在”以全新的意义,并正在召唤着另一种现实的来临。
《图腾》,内里·奥克斯曼与介导物质组,2019年,效果图由Luxigon工作室的艾瑞克·布罗什·库姆斯制作,图片由内里·奥克斯曼与介导物质组提供
Totems, Neri Oxman and The Mediated Matter Group, 2019. Render by Eric de Broche des Combes, Luxigon. Image courtesy of Neri Oxman and The Mediated Matter Group.
《晚祷》,内里·奥克斯曼与介导物质组,2018年,图片:约拉姆·雷谢夫,由内里·奥克斯曼与介导物质组提供
Vespers, Neri Oxman and The Mediated Matter Group, 2018. Image: Yoram Reshef, courtesy of Neri Oxman and The Mediated Matter Group.
《火星野生化》,亚历山德拉·黛西·金斯堡,2019年,图片 © 亚历山德拉·黛西·金斯堡
The Wilding of Mars, Alexandra Daisy Ginsberg, 2019. Image © Alexandra Daisy Ginsberg.
《替代》,亚历山德拉·黛西·金斯堡,2019年,图片 © 亚历山德拉·黛西·金斯堡
The Substitute, Alexandra Daisy Ginsberg, 2019. Image © Alexandra Daisy Ginsberg.
《虚空画(置于培养皿中)》,苏珊妮·安克尔,2016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Vanitas (in a Petri dish), Suzanne Anker, 2016.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缠绕的生命” (Entangled Life)
罗西·布拉伊多蒂 (Rosi Braidotti) 将当下世界的后人类境况描述为一种自然-文化的连续统一性,派翠西亚·匹斯尼尼 (Patricia Piccinini) 的作品强调了不同的生命形态之间的异质交错,这种对“混杂性”的致敬,揭示了我们与万物“共生起源” (symbiogenesis)、忧患与共。奥隆·卡茨 (Oron Catts) 和爱奥纳特·祖尔 (Ionat Zurr) 从文化层面探究生命机制,通过创造“原细胞”重现勒杜克的实验来重新思索生命的未来图景。特瑞可·哈波亚 (Terike Haapoja) 对生命的凝视,则在生与死的瞬息之间,呼吁一种对生命哲思的重申。
《亲属》,派翠西亚·匹斯尼尼,2018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Kindred, Patricia Piccinini, 2018.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花》,派翠西亚·匹斯尼尼,2015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Bootflower, Patricia Piccinini, 2015.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Surrogate》,派翠西亚·匹斯尼尼,2005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Surrogate, Patricia Piccinini, 2005.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生命机制》,奥隆·卡茨、爱奥纳特·祖尔,2011年,图片 © 组织培养和艺术项目(奥隆·卡茨、爱奥纳特·祖尔)
The Mechanism of Life, Oron Catts and Ionat Zurr, 2011. Image © The Tissue Culture & Art Project (Oron Catts and Ionat Zurr).
《群体》,特瑞可·哈波亚,2009年,图片 © 特瑞可·哈波亚
Community, Terike Haapoja, 2009. Image © Terike Haapoja.
“交织的演化” (Interwoven Evolution)
从一粒星辰到充满生命的星球,在生命进化进程的任何一个阶段“人”与“非人”之间并未有过断裂。生存总是和他者相关,我们需要重思自身与一株植物、一粒尘埃、一涓细流或一隅星辰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而检视生态系统自身不断递变流转的特质。倾听万物,敬畏万物,不论是梁绍基先生与蚕相伴30年,还是里米尼记录 (Rimini Protokoll) 水母启示的末日预言,亦或斯佩拉·彼得里奇 (Špela Petrič) 倾听植物的“沉默之语”,种种超越人类的相遇 (other-than-human encounters) 不仅回应了凯伦·巴拉德 (Karen Barad) “彼此缠绕的存在” (entangled existence) 这一概念,也催生出一种行星意识 (planetary consciousness) 来思索未来演化的可能性。
《双赢》,里米尼记录,2017年,图片 © 大卫·帕里 / 伦敦皇家艺术学院
win > < win, Rimin Protokoll, 2017. Image © David Parry/Royal Academy of Arts, London.
《皮肤》,梁绍基,2019-2021年,拍摄:梁绍基
Skin, Liang Shaoji, 2019-2021. Photo by the artist.
《降临》,向京,2019年,图片 © 向京工作室
Descending, Xiang Jing, 2019. Image © Xiang Jing Studio.
《隐形之言》,斯佩拉·彼得里奇,2018年,图片 © 米哈·弗拉斯
Institute of Inconspicuous Languages: Reading Lips, Špela Petrič, 2018. Image © Miha Fras.
《网络的自然历史》,拉尔夫·贝克尔,2021年,图片 © 拉尔夫·贝克尔
A Natural History of Networks / SoftMachine, Ralf Baecker, 2021. Images © Ralf Baecker.
本次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 (BATB) 将持续至2023年1月31日,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