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值高达46,我躺下就被5个医生3个护士“五花大绑”
2020年2月初,我开始莫名其妙地拉肚子,一天要拉8次。持续了三四天后,我的胃口突然变大了,特别想吃东西,也尤其爱喝水,但总口苦,于是我大罐大罐的可乐往口里倒。接着就是频繁地上厕所,白天半小时跑一次,晚上基本一个小时去一趟,后来我索性穿上了成人纸尿裤。我想,估计是喝水过多造成的吧。还有个很揪心的事实:我的体重在一个月之内,从105斤降到了85斤,虽然我是个爱瘦的长腿美女,可活生生不见了20斤肉,心里还是有点不痛快。吃喝拉撒这方面的不正常并没有引起我特别多的在意,真正把我推到医生面前的,是2月中旬开始每晚下半夜的小腿抽筋,那种撕心裂肺,常常让我无眠至天亮。
我以为是自己缺钙,于是开始吃钙片,并且每晚临睡前喝牛奶,可小腿抽筋的情况并没有好转,我每晚依然疼痛难忍。每晚下半夜的小腿抽筋,常常让我无眠至天亮。丨Pixabay我身处四线小城市,去了当地最好的医院看,结果查出来是甲亢。医生开了药,告诉我说,一旦甲亢好了,这些症状包括腿抽筋就都好了,不用太担心。
于是我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吃药,却发现一向裸眼视力1.2的我,竟然看东西有些模糊了。开车在路上,我越来越看不清前方的车牌号。依然被腿抽筋折磨得无法安眠的我,4月中旬来到广州一家大型三甲医院做甲亢常规检查,这次我挂了专家号。检查结果发现,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甲状腺素(T4)均正常,只有促甲状腺素(TSH)不正常。这说明我的甲亢在渐渐好转。
但我依然感觉口渴、口苦,白天和夜晚都会频繁上厕所,小腿也还是严重抽筋。医生听了我的叙述,怀疑我的这些症状很有可能不是甲亢引起的。很快,医生开了尿检单给我,并非常严肃地叮嘱我:“无论多晚,做完尿检的报告一定要给我看。”当时已经临近午饭时间,医生透出的严肃,让我感觉情况可能不太妙。于是我拿完尿检单就飞奔回医生身边,他看到我尿糖后面“++”后,不容分说的一句“你跟我来”。
可不知为何,机器开始失控般地狂响,护士慌了,她说血糖超过33仪器就要报警:“你现在的血糖估计太高了,这部机器根本测不出来!”我的心开始乱了,工作还没有安排好,于是我拿出讨价还价的口吻向医生恳求能否缓几天再办理。结果一张病危通知书摆在我面前:如果酮症酸中毒,一切后果自负。紧急入院手续办好了,躺在病床上的我立刻被5个医生和3个护士围住。如此强大的阵容让近乎五花大绑的我渐生恐惧,我只记得自己左右手臂摊开,两边开始打点滴,并且手和脚同时进针管抽血。事后才知道这是为了准确测出我的血糖值。用了更高阶的仪器测量,原来那时,我的血糖已经高达46!原来那时我的血糖已经高达46mmol/L,而健康人空腹血糖应该在3.9~6.1mmol/L。丨作者供图紧接着,腿抽筋以10倍的剧痛持续上演了6个小时,我第一次体会到了“生不如死”的感觉,简直想放弃治疗。那天,我在一群陌生人面前肆无忌惮地痛哭,嚎哭响彻整层楼。原来在高血糖的危急情况下,医生需要尽快确定我是否酮症酸中毒,并给我迅速降糖。而腿的剧痛是降糖过程中必经的。看我心情不好,后来医生还宽慰我说,虽说当时我的血糖高至46,可没有发生可怕的酮症酸中毒,只是酮酸并发症而已。后面几天,我的血糖稳步降到了32,再到28,然后20。可我变成了整层楼最饿的病人。
我经常一边盯着自己的血糖读数,一边饥肠辘辘地问护士:“能不能吃东西?”我感觉自己就像个乞丐一样,连吃饱饭的权利都没有,而决定自己能否好好吃饭的,不是人,是血糖仪上那该死的读数。每次吃饭都要严格控制,谁能体会那种疯狂却无法满足的饥饿感?血糖降到15时,相对于正常人,这依然是个极度危险的血糖高点,却成为我一丁点的快乐来源,我离吃饱饭又近了一步。有天晚上我实在熬不住了,喝了一口牛奶,血糖瞬间从4.5 飙到9.5。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大于2000,参考值只是0~5。丨作者供图拿着体检单,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大于2000(参考值只是0~5),这已经毫无疑问地宣判,我患的是1型糖尿病,它是由于胰腺β细胞不足导致胰岛素缺乏。1型糖尿病发病很急,患者血糖瞬间起伏非常大,高的时候会非常高,低的时候也会非常低。而更令我发怵的消息是,对我来说,低血糖有更大的致命风险。
所以想起来真正让我后怕的,是血糖突然跌到2.7的那个夜晚,好在护士及时赶过来,迅速给我喂糖水,她的手在不停颤抖,那么有经验的护士,她掩饰不了的惊慌失措让我秒懂,原来自己和死神离得这么近。我终于搞清楚自己血糖的秉性了,它就像一头凶残暴戾的野兽,从高点跌到最低点,就短短半个夜晚;而从最低点到可怕的高位,可能只需要一口奶或者半块饼干。它可以狂躁地将我的身体拖拽至悬崖边,让死亡近在咫尺,于是后半生的每个夜晚,我可能都要强迫自己在凌晨三点醒来测血糖——防止低血糖让自己昏迷不醒。经历了那个让人后怕的夜晚,我甚至开始立遗嘱,第一条就是,如果我因为低血糖发生昏迷,请不要进行任何抢救。少吃多餐,健康饮食,精确计算,将成为我人生后半场每天每餐的常态。而且医生嘱咐,不可以太劳累,不可以太奔波。一个常年做销售的我,将带着保温饭盒和客户进餐,为了身体,也将减少自己的业务量。我和朋友合伙的公司也刚刚起步,生意刚刚走上轨道,可我不得不退出。
这个病,给我带来的打击是一层一层递进的,好不容易过了一关,又来狠狠一棒。让我情绪再次崩溃的,是我必须接受一个巨大的改变——终身携带“胰岛素泵”。胰岛素泵相当于一个胰腺,可以模仿人体胰岛素分泌,对于像我这样血糖极度不稳定的1型患者来说,它能够非常及时准确地控制我的血糖。胰岛素泵相当于一个胰腺,模仿人体胰岛素分泌。丨作者供图但是一个针孔扎进肚子的皮下组织,连接一个烟盒大小的仪器,除了洗澡,其他时候它都必须伴随我的身体,包括运动、爱爱的时候。
饮食上面要操的心已经够多了,结果还要终身携带一个那么不方便的仪器,这极大影响了自己的生活质量,还不谈每个月将近3000元的耗材和针扎进肚子的疼痛,我的心在流血。我明白情绪对于血糖控制尤其重要,可是住院到现在出院的一个月里,我哭了好多次。这个病,给我带来了慢性的折磨。一直到现在,我依然无法像其他疾病的患者那样在网上了解疾病知识,因为我的视力一直很模糊,医生说要两三个月才能恢复。为了回复工作上的紧急问题,我给自己准备了一副放大镜。我像个老年人一样,把手机字体调到最大,拿着放大镜,然后在屏幕上敲字。
快出院的前两天,主治医生过来告诉我,他们在进行干细胞对糖尿病人的干预治疗研究,问我将来是否愿意做免费受试者,我欣然答应了。我还打趣地告诉医生,如果对他们有帮助的话,我可以捐献遗体供后续有关糖尿病的研究。经过了痛苦的挣扎,我的心稍稍平静了一些。虽然偶尔还是会黯然流泪,也会暴躁地无法自控,但我还是尽可能地将自己的身体照顾好,我要和这头野兽终生共处,唯有一点点接纳它,也许才是更好的出路吧。张征 | 上海大学附属仁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副主任医师1型糖尿病是指因胰岛β细胞破坏而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具有酮症倾向的糖尿病。该病发病率较低,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巨大,患者的绝对人数依然庞大。和许多疾病类似,1型糖尿病的确切发病机制现在还不清楚,遗传、病毒感染、饮食甚至环境因素等都被认为和1型糖尿病或多或少存在关联。
多食易饥、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疼痛抽搐,这些都还只是1型糖尿病前驱表现。如果没能及时诊断、有效治疗,待到它横冲直撞、杀到眼前,有可能引起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严重急性并发症,甚至夺取生命。
另外,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稍稍饮食偏多或运动强度较大,都有可能引起血糖的大幅波动。因此,1型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发生风险远高于2型糖尿病,也更容易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
在历史上,1型糖尿病曾经确实是一种不治之症。但自从1921年胰岛素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 1型糖尿病这头猛兽终于被人类驯服,成为一种和高血压、高血脂类似的慢性疾病。而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控制血糖、维持生命。
从患者角度,1型糖尿病给作者带来了太多疑惑和痛苦,行文结束时的“稍稍平静”根本掩饰不住内心的悲观和失望。但在医生看来,目前1型糖尿病诊断明确,不难治疗,通过合理的饮食管理、规律的作息习惯,再加上科学的治疗方案,完全能够确保个人健康与生活质量。
特别是近三十多年来胰岛素泵技术的普及应用,胰岛素的注射效率和方便程度大大提高,这让1型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拥有不逊于普通健康人群的精彩人生。
如果作者了解了这些信息,她对于1型糖尿病、对于胰岛素泵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所以医学就像罗生门,对于同一种疾病,医生和患者会感受到完全不一样的两种“事实”。
关于干细胞治疗,有必要再多说几句。目前,干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其作用机制和临床效果都很不明确,国家明令禁止将其用于临床常规治疗。
一些正规医疗机构正在开展这方面的试验,曙光初现,未来可期。但现在也有不少商业机构,打着“干细胞治愈糖尿病”的幌子,以治疗之名,行敛财之实。二者不难区别:前者是免费的,作为勇敢的受试者,患者还会得到一定的物质补偿;而后者却是付费的,而且疗效不确定,安全性堪忧。选择之前,务必慎之。
总之,面对1型糖尿病,患者会经历从否认到接受、从直面压力与困难到逐渐适应的过程。1型糖尿病固然会给患者的饮食、作息带来诸多不便,这就要求患者要总结经验、摸索规律,既要给疾病套上枷锁,也要接受疾病长期共存的现实。旧有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需要彻底改变,疾病带来的恐惧、低自尊、人际敏感等可能会重塑患者人格,但疾病依然是可控的。
个人经历分享不构成诊疗建议,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如有就诊需要请前往正规医院。
这里是果壳病人,专注讲述健康故事。
如果你有得病、看病的体验要分享,或者想讲讲自己经历的健康相关趣事,欢迎投稿至health@guokr.com
本文来自果壳病人(ID:health_guokr),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health@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