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漠男盛赞“讨好型人格”,但讨好型的人并不这么想
昨天的《脱口秀大会》中,童漠男讲到了讨好型人格,成为大家热论的话题。
在节目中,童漠男口中的“讨好型人格”可以说是一个宜人的优点,是让世界充满爱的一种方式,并说“如果有的选,我真的想活在一个全是讨好型人格的世界里,你想想就很美好。”
上班迟到?讨好型老板不以为意,表示只要来上班就很好;
写错客户公司名字?讨好型客户满脸堆笑,决心第二天就以这个名字注册新公司。
这些言论作为脱口秀素材时,的确很好笑,也的确有一定道理。但当你自己就是“讨好型人格”时,事情就没那么美好有趣了。
总是迎合别人,不会拒绝
在大家的语境中,“讨好型人格”的最大的特征,就是难以拒绝别人、反对别人。
无法说“不”,还对拒绝感到内疚;
内心虽然不认同,但表面上总是同意他人;
经常思考他人在想什么,做什么能让他们开心;
经常说“对不起”,认为自己有责任为他人的感受负责;
希望人们喜欢自己,认为帮助他人做事能获得他人的认可;
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答应别人的请求……
ta在别人的印象中,常常是一个非常温柔、友好、贴心的形象,永远能及时伸出援手,从来不发脾气,甚至ta的多年好友也没被ta拒绝过。
但是作为当事人,多累啊!
为了维护看似稳定的人际模式,他们会过度关注如何取悦他人、获得认可,从而忽视了自己的需求,并且持续地自我牺牲、自我忽视[1]。
在不取悦别人的时候,小丑也是很累的丨图虫创意
这种自我牺牲、自我忽视,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理解下。
快下班了,不太熟的同事走过来,约你晚上一起吃饭。
普通人的内心:我和ta关系一般,交流起来可能不太舒服,而且今晚我就想回家躺着。
普通人的行动:拒绝同事的邀请。
讨好倾向人的内心:这是和同事加深感情的机会!我必须答应!哪怕今晚我想回家躺着……我可以明天再躺啊!
讨好倾向人的行动:立马同意邀约,随即开始后悔。
他们的真实需求就这么被自己掩盖了。
另外说一点,“关爱别人”和“讨好别人”不一样。
在健康的人际关系中,关爱对方的行为,比如拥抱、礼物等等,都包含有“让对方开心”的意义,让人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2]。
但对具有讨好倾向的人来说,关爱的行为常常伴随着伤害自己:为了让伴侣开心,透支自己的信用卡买奢侈品礼物;为了让上司开心,忍着病痛参与部门活动等等。
持续忽略自己的需求,意味着ta会承受过度的压力,并且越来越不了解自己:“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生活真实吗?”
图丨图虫创意
为什么会形成“讨好人格”?
“讨好型人格”并不是一种病,更不是当事人故意为之。它的出现,有明确的原因。
来源1:低自尊水平
“讨好”的背后,往往是较低的自尊水平,认为自己不够好。
他们在当下,暂时还没有形成稳定的自我评价,需要持续地通过他人的认可、表扬,来验证自己的价值。
所以他们常常会想,“如果我没有让人满意,那我就不够好。”这种想法,甚至会让他们强迫自己必须做到完美,以建立和保持自己完美的“人设”。
可是,完美的人并不存在。极致地追求完美,就像夸父逐日,只会给自己带来无穷无尽的疲惫。
图丨图虫创意
来源2:不愉快的经历
不愉快的经历,也是形成“讨好型人格”的主要原因。
脱口秀演员李雪琴觉得“极度讨好型人格”是形容自己性格最精准的词汇之一。
她14岁时,父亲为了躲债离开了家;在那之后,李雪琴开始承担起家里的责任,她不仅是家里的顶梁柱,也成了母亲发泄情绪的垃圾桶,非常担心母亲因为小事不喜欢自己。
与李雪琴类似,许多具有讨好倾向的人,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一些不愉快的关系。
童年时期,有的父母会说:
“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送人。”
“你要是拿不到三好学生,爸爸/妈妈就不爱你了!”
作为弱势一方的小朋友,面对父母的呵斥几乎没有选择,只能尽量满足父母提出的要求,才能换取父母和蔼的态度。
在恋爱关系中,恋人可能会说:
“你看xx多漂亮/帅气,你要是那样就好了。”
“你再敢看别的异性,我还会揍你!”
遭受过虐待(精神、肉体)的人,很多会陷入一个泥潭:不断取悦他人,避免自己再次遭受被虐待[4]。
这样的孩子会认为,别人对自己的爱总是有条件的丨图虫创意
破除难以控制的讨好
不管是讨好别人带来的疲惫,还是低自尊、不愉快往事带来的痛苦,都不是我们应该承受的,我们完全可以保护自己,慢慢改变讨好别人的倾向。
建立边界
被烫伤时,我们都会下意识离开热源。打破讨好倾向的第一步也是远离应激源,建立自己的边界。
无论是物理边界还是心理边界,都很重要。
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讨好父母并因此感到疲惫,那么你可以在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后搬出来,构建自己的空间、自己的家庭。
如果与朋友或伴侣的关系中有类似的情况,也可以减少联系。比如,告诉对方每天晚上8点之后是你的休息时间,不方便联系或是无法及时回应。
毕竟,需要不断讨好才能维系的关系不值得追求。要知道,健康的人际关系不需要讨好,就能让人收获很多的爱。
图丨图虫创意
不要急于求成
改变讨好倾向并不容易。
多年养成的习惯一定是意义的,它在很多我们无法自知的时刻保护着我们。只不过,有的习惯没有随着生活的变化而消失,就会成为我们的困扰。
对于长期有讨好倾向的人来说,别着急,一步步来修正习惯。
如果觉得直接说“不”很难,你可以先做到不立刻回复他人。你可以这样说:
“现在我有些忙,忙完后再答复你好吗?”
“我需要和家人商量下,因为你的请求可能跟我原来的安排有些冲突。”
通过文字来拒绝,也比口头拒绝来得容易一些。你可以在聊天框里慢慢组织语言。
此外,在做决定的之前,先扪心自问一下。
我真的想要去做这件事吗?
如果我不想,我能拒绝吗?
如果我想,我这么做是为了什么?过程和结果会让我愉快吗?
面对选择时,人们如果延迟50到100毫秒做决定,就可以提高选择的准确性[5]。多一秒钟问问自己,也许就多了一点属于自己的空间。
想一想再做决定丨giphy
与自己对话
讨好倾向会让人忽略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这有一个小练习,可以帮助你觉察自己的内心。
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静坐下来,尝试把自己当成一位好朋友对话:
你想要通过讨好获得什么?
这些东西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得吗?
想象你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你会做什么事情?
做什么事情能让你感到内心的丰盈?
过往有哪些事情让你觉得,他人的判断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
这些时刻有可能再次出现吗?
通过不断的练习、觉察,我们可以慢慢摒弃掉对他人评价的过度渴望,而是忠于内心。
与人相处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多年前,嬛嬛道出了核心👇
图丨《甄嬛传》
“人情世故的事,既然无法周全所有人,就只能周全自己了。”
参考文献
作者:郭兰心
编辑:李小葵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