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敬亭和宋轶恋情曝光?他们的孩子皮肤得多白啊
最近最火的爆料之一,是两个演员白敬亭和宋轶的恋情。
难得的是,这个八卦不但几乎被全网祝福,还带火了一个神奇的热搜——#白敬亭宋轶的孩子得多白# 。网友们表示,这两人都是冷白皮,他们要是有了孩子,那岂不是要白得发光!
肤色有多白,有基因上限
一般来说,孩子的肤色,的确介于父母的肤色之间。
这是因为,人类肤色是一个“多基因”影响的性状。
皮肤里的色素有两种,真黑素(黑褐色)和褐黑素(红色)。通常来说,影响肤色的主要是真黑素。真黑素越多,肤色就越深。不过,调控这两种色素的基因可多了。目前发现的对肤色有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的基因,有超过150个![1]
既然是多基因决定的,肤色就不会是非黑即白,而是呈现出一个连续谱。另外,肤色还受后天因素的极大影响。即使是基因一模一样的双胞胎,如果一个天天宅在家,一个天天在户外工作,肤色也会有很大不同。
这就是为什么粉底色号有那么多种。
我们脸上的肤色,实际上是继发性肤色(Facultative Skin Color),已经受到了后天的日晒风吹影响。
如果你想了解自己本来可以有多白,只需要找一块几乎不见天日的皮肤,比如你的腹股沟之类。那里就是“最白的上限”——固有肤色(Constitutive Skin Color)。
固有肤色是遗传决定的、基本不受后天因素影响的肤色。固有肤色越白,这人就越容易被晒黑、晒伤、晒出皱纹,相对来说皮肤癌风险也越高。
两个白皮肤的父母,大概率生出一个白皮肤的娃。当然了,基因会变异,所以也有微小的可能,孩子的固有肤色比父母都来得黑。
人类的皮肤,先变黑
从现有的演化证据来看,人类的肤色是先变黑,再变白。
最开始,人类的祖先住在赤道附近的非洲附近。那里的特点,就是炎热、干旱紫外线辐射强。为了散热,可能也为了防止虱子传染疾病等原因,人类的体毛慢慢退化了。体毛一旦退化,皮肤就直接暴露在阳光下。肤色的演化,就从此开始[2]。
要是体毛还在,我们现在应该全是白皮肤。人类最近的近亲黑猩猩,皮肤就是白色的——别看它叫黑猩猩,人家只是毛黑。把黑毛剃了,底下的肤色还是挺白的。不止黑猩猩,其他的猩猩、狒狒、猴子,几乎都是毛有颜色,但毛下面的皮肤是白的,当然,没有毛发覆盖的裸露皮肤(比如脸部)可能比较黑。
和黑猩猩相比,我们人类没啥体毛,而且当年还没学会做衣服撑太阳伞,这么一来,赤裸裸的皮肤就得直面阳光了。被阳光一照,就出问题了。
问题出在叶酸上
叶酸又称维生素B9,是一种必需维生素,人自己制造不了叶酸,得从食物里补充。充足的叶酸对DNA的合成、修复和表达都至关重要。现在广为人知的是,孕妇要补叶酸,不然容易生出神经管畸形或者唇裂的婴儿。对成人来说,缺乏叶酸也会造成贫血等一系列麻烦。
而阳光里有两种紫外线,UVA(长波紫外线,波长315纳米~400纳米)和UVB(中波紫外线,波长280纳米~315纳米)。UVA能破坏体内的叶酸。
所以在紫外线强的地方,深色皮肤会有很大的优势——自己不贫血,小孩也健康。
也正因如此,有研究[3][4]发现,在非洲,肤色最深的人并不是住在最靠近热带的地方,而是住在缺少荫庇的开阔草原上。
基本上,知道一个地方秋季的紫外线照射水平,几乎就可以预测出当地原住民的肤色。
人类肤色的深浅分布图 | Barsh, G. S. (2003). What controls variation in human skin color?. PLoS biology, 1(1), e27.
顺便说两个常见误解,一是认为皮肤变黑是为了防止皮肤癌。的确,紫外线会造成皮肤癌。不过,罹患皮肤癌毕竟要比较长时间,人们通常在此前早就留下了后代。所以,皮肤癌不是演化的主要动力。二是认为在炎热地带,深色皮肤会吸收太多热量,不够凉快。其实很早就有研究[5][6]显示,深色皮肤不会显著增加人体的热负荷,也就是说,在热带地区,黑皮肤和白皮肤的“热感”相差并不大。
变白了不止一次
变黑是为了留住叶酸,那么后来为什么又变白了呢?
因为人类开始往寒冷的高纬度地区迁移了。
高纬度地区,紫外线没那么强,对叶酸的破坏没那么厉害。但人们遇到了新问题——维生素D。
人走出非洲大概是在5万年前,肤色变浅大概在距今一万多年前,这个时段也是农业开始发展的时间点。农业出现,虽然让人能获得更多的食物,但是从食物的种类多样性以及营养丰富度来说,反而是下降了。光从营养来说,农民吃得是不如采集狩猎者的。
农民的食谱里,比较不足的营养素就包括维生素D。
维生素D能帮助人体吸收钙、镁和磷酸盐,对骨骼、免疫系统、生殖系统都很重要。一旦缺了维生素D,人的健康就会大受影响,造成早产、低钙血症、佝偻病、骨质疏松等等。
紫外线里的UVB可以让皮肤里产生维生素D。然而,UVB波长较短,更容易被大气层吸收。纬度越高,阳光就需要穿透更厚的大气层,当地平均照射的UVB就越少,人体合成的维生素D也随之变少了。
怎么办呢?
皮肤颜色变浅点,尽量别把UVB挡回去,让有限的UVB在皮肤里产生多一点维生素D就行。
这就是皮肤变白的驱动力。
肤色与维生素D的关联,还有个好玩的例子。北极地区阿留申语系的爱斯基摩人肤色相对深,按照当地的紫外线强度来预测的话,当地住民应该皮肤更白些。但为什么肤色偏深呢?研究发现,可能原因有三,一是因为这些人是比较晚近(大概4000~5000年前)才从更暖和的地方迁居过来的,肤色演化可能没那么快,二是因为冰雪本身反射了大量的紫外线,使得实际紫外线强度可能更高,三是因为饮食,爱斯基摩人的传统饮食里包括大量的鱼类、海洋哺乳类和驯鹿,在这些动物的脂肪里有许多维生素D。因此他们可能从饮食里获得的维生素D就足够,不需要通过晒阳光来合成。
现代化后,有些爱斯基摩人不再维持传统的生活方式,也不再吃传统饮食,结果他们饮食里的维生素D大幅下降,反而造成了佝偻病的高发[7]。
事实上,人的皮肤变白至少独立发生了两次,在欧洲一次,在东亚一次。美洲原住民也有白皮肤的,从基因上看是东亚跑过去的。
2017年还有新研究[8],发现非洲在很早之前就出现了浅色皮肤基因变异,非洲南部的狩猎采集族群桑人的肤色就比较浅,所以可能早在非洲就已经发生过“皮肤变白”的事件了。
皮肤变白独立发生了不止一次,足以说明白皮肤不是意外事件,而是一种刚需。
从基因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白皮肤是北欧白还是东亚白。北欧白皮肤里经常会发现SLC45A2、SLC24A5和TYR的基因变异。东亚白皮肤则经常发现ATRN、OCA2 和MC1R的基因变异[9][10]。
有意思的是,在拉丁美洲,不少浅肤色的人会认定自己的浅肤色肯定来自欧洲血统,但测序却发现其中一部分人的浅肤色其实是东亚系变异,浅肤色基因从东亚传到美洲原住民,又传给他们。[11]
因此,从肤色判断祖源,其实是种很“肤浅”也不准确的方法。
为什么喜欢白皮肤
肤色是件很“肤浅”的事情。为什么人们还是那么在意肤色,甚至偏好浅肤色呢?
原因可能是复杂的——肤色白,与年轻有关(经历的日晒更少);肤色白,更容易看出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肤色白,意味着更容易获得维生素D,更健康;肤色白,意味着不必长时间在户外劳作,关联着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另外,几百年来不同肤色的族群,其经济发展并不均衡,也影响了人们内心对肤色的喜好。
但人类绝大多数的遗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是出现在个体之间,而不是在不同的大群体之间。
如果单纯从“基因多样性”来说,人类群体的基因差异其实是很低的——举个例子,黑猩猩的两个亚种,西部黑猩猩和中部黑猩猩之间的基因差异,就大于任意人类群体之间的基因差距[12]。
打个比方,就像一个学校有10个高三班级,只要没有人为特意搞什么快班慢班,那么成绩差异主要出现在班级内部的个体之间,而不是出现在不同班级的平均分上。
无论什么肤色,都可以很美。无论什么肤色的人,都可以很好。肤色是最容易被识别的特征,但不该是最被看重的特征。
参考文献
作者:游识猷
编辑:吉米
封面图来源:图虫创意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