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芯片行业火热,诞生出“无VC不投半导体”的一句流行语。芯片至关重要,而要让它正常工作,电源必不可少。
目前来说,电源设计分为两种流派,一种是使用分立器件,另一种是使用模块产品。打个比方来说,前者是用零散的积木搭出电源方案,灵活度很高但所有东西都要自己组装,后者是用原厂黏合得严丝合缝的方块搭出的电源方案,而且每个小方块都是原厂精心调试过的。
实际上,对电源芯片行业来说,分立器件和模块产品都至关重要,但由于模块产品明显在功率密度、尺寸、成本上更具优势,同时使用模块产品也能够减少设计时间、增强整体可靠性,电源模块便成了厂商的纷争之地,近年来不断推陈出新。
MPS(Monolithic Power Systems,芯源系统)作为领先的国际半导体公司,持续深耕电源模块领域,旨在让电源设计工作变得妙趣横生。
电源模块缘何被热捧
从发展趋势来看,电源模块市场增速极为明显。2020年,传统的DC-DC电源模块、板块电源、POL电源等仅是一个2亿美元的小众市场,预计2024年,市场将会成长至将近10亿美元。如果再涵盖广义上的集成电感电源模块或特殊应用需求的电源模块,整个电源模块市场需求量还会更大。
比如说,商用将近三年的5G,与其相关的路由设备、交换设备、光模块级相关板卡设备对电源模块出货量需求逐年增长。再比如, AI大数据领域、超级计算机或超级计算单元等应用,需要使用大电流、高功率密度、高能量密度的电源模块,正因如此,预计2023或2024将会迎来爆发式的需求增长。
那么,为什么这些市场选择使用电源模块?
“尽管市面上存在各式各样的电源模块产品,但MPS开发电源模块的初衷是尽可能为客户提供更简单、更易用、更可靠性的产品,通过这样的方法,压缩客户硬件开发周期,减少PCB设计中反复迭代而产生的研发资源浪费。”MPS电源模块产品线经理Roy Tu如是说。
普遍来说,传统分立电源设计方案,从芯片选型到被动元器件的计算和选择,就需2周至3个月,接下来较为复杂的原理图和Layout设计、 回板调试验证等工作则会需要更大量的时间。
电源模块产品解决的就是这种问题,其特性为高度集成,可为客户省去大量前期选型、验证的时间,并能帮助客户减轻原理图和Layout的耗时,相比来说,使用电源模块会比分立方案减少多达70%的设计时间。
以一个100A应用案例来看,分立器件设计拥有控制器、DrMOS以及其他的很复杂的外围器件构建而成,整体看起来更为复杂。电源模块则非常简洁,只需一些简单的输入电容和必要的输出电容,更易于设计和阅读。
电源模块的体积和散热优势是客户选择的主因之一。
电源模块可通过3D堆叠的方法,将电感与IC封装在同一块XY区域内,节省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PCB板占板空间。与此同时,电源模块的功率路径设计也更为优化,使得功率回路最短、也能够进一步提高诸如EMI之类的客户更关心的性能。
决定木桶水量的是桶上最短的木板,而决定电源系统散热能力的,则是发热量最大的部件。通过3D堆叠技术,可对电感进行特殊处理,有效消除芯片的发热瓶颈,提高整个方案的散热能力。
激增下的五个挑战
电源模块需求增加下,难免面临新的挑战。其中包括五个方面:
其一,功率密度和模块体积要求越来越严格。随着OAM标准的演进,整个单元中电源方案需要和计算系统方案会深度集成,进一步带来了更严苛的挑战。更为头疼的是,需求的增加将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处理单元功率需求从600W到1kw,甚至朝着2kw在迈进;处理器电流则从几百安培增加到1000安培,甚至是2000安培及以上;随着负载功率增加,90%以上效率已是这类需求的家常便饭;而功率需求增加,整个单元的占板面积客户要求反而要越来越小。
其二,散热的难题。拿最为明显的基站为例,几乎凑齐了所有严苛的散热条件,比如,基站地域分布广,部分环境温度过高;5G杆塔AAU单元集成度高,但铜铝散热器又全部依靠散热器与环境空气热交换;数据通信流量暴增,5G杆塔功率负载增大,发热更多。
其三,更多的输出电压轨挑战。由于电源负载数量越来越多,不同的电压轨也越来越多;而电源通道数量增加,开关机时序也日渐严格;同样,供电通道多,通道间的电磁兼容问题也会突出。
其四,通用性的挑战。不同负载对供电电压要求差别很大,而客户需要的是能够兼顾不同电压需求的产品;根据应用不同,供电电源负载需求千差万别,客户也需要能用尽可能少的物料,来覆盖尽可能广的负载电流范围;很多硬件设计中,负载对供电电压要求较宽,负载电流实际大小也与工作环境强相关,这就需要在性价比最优的情况,拥有过更多的设计冗余量;此外,终端产品硬件不断迭代下,拥有更充足可扩展能力的方案也是电源工程师的重要诉求。
其五,智能化的挑战。大部分应用对Type-C、MCU通讯、辅助电源等有需求,如此复杂的系统之下,如何用更少的芯片完成更多的智能功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说,负载会突变的应用,该如何智能动态分配负载;又或者,是需要智能充电的应用场景,该如何识别BMS提供过来的信息;再有,就是一些ASIC、FPGA通讯类的应用需要严格根据负载进行电源调节,该如何智能跟踪负载需求,这些均需在负载端搭载在线智能分配、数字接口、智能监控、防呆设计等。
MPS是如何面对挑战的
MPS认为,多路电源模块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它共有四点优势:其一,多路输出的模块的3D封装能够显著地提高电源的功率密度;其二,多路输出模块更方便从整体来设计电源的散热方案;其三,由于整体集成在一起,中间使用了同一个控制的大脑,这个大脑比较容易识别每一路输出的这一个状态,可以实现智能化配置;其四,多路输出模块它会有更好的EMI性能。
从高功率密度上来讲,多路电源模块设计可以跳出常规思路,且可做成灵活的多路输出,赋予模块通道之间能够自由并联的能力,此外,多路电源模块能够将3D封装的优势发挥到更大,进一步压缩模块实体的体积,提升功率密度。
MPS最新推出的MPM54522和54322便是超高功率密度的代表,可应用于ASIC&FPGA电源、电信、AI、计算、PCIe加速卡、光模块、工业自动化。此外,针对客户要求,两颗芯片还可提供可选的LDO功能,支持双路远端采样实现更高精度电压控制,并联时支持双相自动加错并联提高纹波频率。
从散热上来讲,电源模块内部器件发热并不均匀,一般电感温度会远低于IC晶圆发热温度,晶圆过高的温度成为限制模块功率能力的瓶颈。
MPS通过基板嵌入式设计,将晶圆嵌入基板上,并将电感贴装在基板表面,电感与IC晶圆间通过玻璃纤维和导热胶体有效地进行热交换,使电感与IC晶圆之间达到热平衡。
MPS最新推出的MPM54524便是如此设计,整体散热性能极佳的一款产品,这款产品最大的特点是封装做到了8mm x 8mm x 2.9mm,高度不超过3mm,是业界目前能看到最小的20A的模块。
MPM82504E为散热加强型,通过内部增加散热器,可支持四路25A输出,集成I2C数字接口,支持多相并联,一些需要更大电流的应用场景,可将MPM82504E并联在一起,可以做到6路并联、7路并联或8路并联等,最大可通过8颗MPM82504E并联扩展至800A的负载能力。
从智能化上来讲,各型光模块协议定义中,都将进入光模块金手指的3.3V供电电源分成3路,分别为光模块的接收端、发射端,以及内部逻辑控制电路供电。但实际设计中,光模块的尺寸和高频走线极大压缩了电源走线的空间,于是很多光模块设计中会在内部将3路走线连接在一起。传统的供电设计则是通过单颗大电流电源得到3.3V电压后,经过一系列负载开关、LC滤波电路将电压轨相对独立成3路,满足可能出现的独立/集中供电。
Roy Tu强调,这样设计使用肯定没有问题,但冗余的设计导致了供电端口体积剧增,硬件成本也会随之飙升。
MPS最新推出的MPM54313则具备智能负载分配功能的电源模块,能干净清爽地解决此类问题。三路输出降压电源模块,每路输出电流为3A,且各路独立供电。热状态下输出通道间短接时,模块内部的负载智能分配电路可迅速实现在线负载均流。此外,该电源模块的数字接口能实时反馈供电电压、电流、温度、告警等监控信息,也能够通过数字的方法来对模块的某一路进行开通和关断的操作,减少供电端口外围监控电路设计。
根据介绍,MPM54313实际使用中,可节省65%的板上空间,节省60%的BOM成本,提高1%~2%的转换效率。
从EMI上来讲,传统多路供电应用中,芯片数量繁多,不同客户PCB布板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不同设计下EMI的性能差异巨大。
MPS最新推出的MPM3596则是针对这些痛点优化,实现优异的EMI性能。该产品通过器件3D布局,减少SW Copper的天线效应;而MPS多路集成化设计可在电源内部实现电磁干扰的实时补偿;基板设计上,通过优化磁场分布来约束电磁辐射;此外,抖频功能够帮助EMI频段薄弱点实现能量分散,减小了辐射峰值。
值得一提的是,MPM3596还有一个亮点,即在客户ADC不够用但又不愿意额外增加一块ADC芯片时,能够临时将一颗IO口配置为ADC输入,对某些信号做ADC解析。
对于电源模块市场,Roy Tu认为,模块的优势在于体积小、功率密度高、外围设计电路简单、占板面积少等,所以电源模块可能更多地使用在一些比较复杂的系统上面,但在一些成本要求非常敏感的消费类产品,或者客户有比较强大的硬件设计能力时,可能会出于成本考虑,继续使用分立方案,这种市场总量一定会比电源模块大,这个趋势在未来3年内都不会有很大的变化。
但需要强调的是,电源模块市场的未来表现值得期待。纵观2022年整年,电源模块在消费级电子产品中需求量并不大,而在5G和大数据上,不论是政策驱动下,还是在公司驱动下,需求量一直都是在增长的。
纵观MPS的Road Map,在高压45V~75V方面的产品相对更少,未来这将是MPS的发展重点方向,MPS也将朝向更高的输入电压和更大的输出电流方向做进一步拓展。
文/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