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更名、回归“乙类乙管”,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
被当成甲类传染病严格管理的新冠,终于要回归乙类传染病了。
12月26日晚,卫健委宣布,自2023年1月8日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回归乙类传染病管控,不再按照甲类传染病管控,也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这意味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出入境即将恢复常态,人们也不用再“谈冠色变”了。
新冠从“乙类甲管”回归“乙类乙管”后,我们的生活会有哪些改变?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有什么区别?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接下来要注意些什么?
甲类和乙类,到底有什么区别?
根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主要判断依据是传染病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具体情况,新增、移除法定传染病,或者调整传染病所属分类。
新冠出现之前,法定传染病一共有39种。其中甲类有2种,分别是鼠疫和霍乱,这是因为它们都曾在人类历史上引发过多次大流行,在治疗不及时的情况下,感染鼠疫和霍乱可能症状严重、病死率高;乙类26种,我们较为熟悉的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甲肝、乙肝、丙肝等)等都属于这类,危害程度较甲类相对较低;丙类11种。
2020年1月,新冠被纳入法定传染病中的乙类传染病,但是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这就是所谓的“乙类甲管”。
正是因为之前新冠“乙类甲管”的特性,不少人经历过强制隔离、迅速封控的不愉快体验,疫情期间出入境也更为麻烦。
新冠为何从“乙类甲管”到“乙类乙管”?
新冠疫情初期“乙类甲管”,其实是合理的。
新冠属于新发传染病,当时医学上对于它的认识极其有限,人群也没有建立免疫屏障。为了尽可能避免危害、降低疫情影响,对于新冠这样突发、新发的传染病,按甲类管理是常规做法。
没错,新冠并不是“乙类甲管”的特例。还有一些乙类传染病,也是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比如我们熟知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炭疽中的肺炭疽等。
而现在,国家卫健委宣布新冠回归“乙类乙管”,主要是出于科学和现实两方面的考虑。
科学上来说,病毒本身在变化,目前流行的奥密克戎毒株潜伏期变短、致病力下降、对肺部的危害减弱,逐渐成为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这也是国内将其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并且由于疫苗的普及,新冠引起的重症率和死亡率大幅降低。
当然,更为现实的原因也在于,随着病毒传播效率上升、阳性病例数增加,继续强制管理所需的社会成本、经济成本等大幅上升,在可行性上越来越弱。
对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过去一个多月以来,国内逐渐放松了管控。很多地方不再强制核酸,集中隔离变成居家隔离,社区和小区的封控也逐渐弱化……现实中,新冠似乎已经从“乙类甲管”退到“乙类乙管”。
但这次,是从国家层面上明确新冠“乙类乙管”。明确的好处在于,各个省市在疫情管控上有了更为统一、确定的标准,乱象会相应减少;此外常态化管理的信号,也有利于减少民众恐慌,对于医疗资源、社会资源的分配更为友好。
需要注意的是,退到“乙类乙管”,不意味着撒手不管。如前文所说,乙类传染病也有相应的管理措施。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乙类传染病的防控迹象——各级疾控中心会免费提供艾滋病相关咨询和检测,为有需要的人服务;一些医院有专门的结核门诊,分类收治病人;乙肝疫苗早就被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成为了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就要接种的疫苗;甚至在学校、社区宣传栏上,你时不时能看到常见乙类传染病的知识讲解……
第一栏就是乙肝疫苗丨chinacdc.cn
接下来,新冠就像其他乙类传染病一样,虽然在防控措施上有调整,但它依然是被关注、被重视的传染病。
国家卫建委在宣布新冠回归“乙类乙管”的同时,也强调了今后防控工作的重点,包括加快提升老年人疫苗接种率、完善分级诊疗救治体系、加大药物生产和供给能力等。
对于国家来说,要在防控基础上恢复卫生与社会功能。
对于个人来说,保护自己和家人仍然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勤洗手、戴口罩、多通风、接种疫苗;受到疫情影响的人,日常生活和心态也需要慢慢重建。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也希望我们的生活早日回归正常。
参考文献
作者:黎小球
编辑:翻翻、高奇奇
封面图来源: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