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邮票丑是丑,可丑得让人想多看几眼,为啥?
前不久,黄永玉老先生画的兔年邮票火了。
曾经火遍全国的蓝色妖异兔子 | 中国邮政
有记者调查发现,兔票还带动了往年生肖邮票的销量 | 时代周报
这其实有先例可循。在英国国家美术馆商店,最受欢迎的明信片之一是《一位怪诞的老妇人》(A Grotesque Old Woman),也是出格地丑。
1513年,康坦·马赛斯(Quentin Matsys)创作的这幅画显然是丑陋的,但它却触动了游客的心,让他们挑选纪念品时钟情于它 [1]
丑东西不该让人一看就远离吗?为什么会有人喜欢丑东西?
其实, “美丑判断”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思维,是很复杂的心理活动。丑不代表不可爱,更不代表不吸引人。
我很丑,但我同时很可爱
丑陋与否不完全是一个审美判断,它还和人类的行为免疫系统有关。
行为免疫系统指的是,人类通过进化发展出的行为反应机制,使得人类能够根据环境中的线索,主动避开对健康可能有害的、存在病原体风险的刺激物。
这些刺激物包括散发难闻气味的植物、蚊虫滋生的水塘、腐烂已久的尸体等等,它们往往会带来病菌和寄生虫。
行为免疫系统的核心是厌恶情绪,厌恶会促使我们与引发厌恶情绪的对象保持距离。因为人类无法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寄生虫或病菌,只能通过一些高度相关的特征去推测刺激物是否可能存在危险,进而通过进化出的厌恶情绪避开它们。
丑陋,就是触发这种厌恶情绪的扳机之一。
曾有研究者给被试看了一系列图片,来测试“疾病暗示如何影响人的审美”,比如下图[2]:
图片两两配对,左边图片疾病暗示不突出,右边图片疾病暗示突出[2]
结果发现,人们普遍认为右侧图片更丑陋,激发了他们的厌恶情绪,并且丑陋带来的影响是独特的,和其他的负面情绪反应无关。
因此,丑的东西,往往是不规律、不和谐、不合比例、残缺的,这些特征让人联想起本能想要逃避的危险事物,例如腐朽、衰败、死亡。
可爱则是另一个维度上的判断,它往往与大眼睛、大脑袋和柔软的身体(胖乎乎、毛茸茸、让人想rua)有关,这些都是婴儿的特征,它激发了成年人培养和保护的本能,也被称为“幼儿图式”(baby schema)[3]。
比如今年春晚吉祥物“兔圆圆”就是典型的大脑袋大眼睛柔软身体的萌物 | 新华社
可爱带来的无疑是积极情绪,看到萌物会让人会心一笑、心情大好,它甚至能提高人的认知水平。
有研究就发现,在观看了小狗和小猫的图片后,被试的工作效率有所提高,对工作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犯的错误也更少,但成年猫狗图片就没有这种效果[4]。
不和谐的丑加上大脑袋的可爱,会诞生什么呢?那就是吸引人的“丑萌”之物了,比如被评为世界上最丑动物的水滴鱼:
一眼丑,但真的很多人会涌起怜爱之情(即使只有一点点) | the Australian Museum
又比如2016年春晚吉祥物康康,鲜艳的高对比色很像自然界中危险动物的警戒色,让我们本能地觉得它丑而想要远离,但多看两眼,又会觉得它大眼睛、大脑袋、毛茸茸的也很可爱。
常被称为“猴赛雷”的康康,原画其实很好看
除了与可爱的混搭,丑有时也能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我很丑,但我同时很吸引人
又丑又吸引人的东西,可以称之为“安全耐看丑”。
有些丑会令人身心健康受创、必须速速远离。但有些丑则让人忍不住一看再看,“好怪!噫——再看一眼?”
有人用词向量的方法挖掘了与丑陋语义相关的词,其中包括恶心的(nasty)、怪异的(creepy)和污秽的(filthy)等等[5]。这些都是会“造成伤害”的丑。
研究者绘制的词图,很多词语与ugly有紧密联系[5]
但如果“丑”跟这些词汇无关,我们就会发现,它是一种不会伤害我们的丑,对我们日常生活是没有负面影响的。在干净、安全的现代社会里,许多会诱发“丑陋”判断的特征并没有那么危险。
小眼睛是丑,但丑得可爱啊 | 豆瓣 丑东西保护协会小组@momo
第一眼我们本能上会产生厌恶感想要远离,第二眼仔细观察我们又会发现它安全无害,不会跳起来把我们吃掉,这种落差会让我们处在一种“安全的危险”中,类似于过山车与蹦极,带来奇异的愉悦感,有时让人忍不住笑出声。
丑东西还会吸引你的注意力,每次出现都能让你多看它几眼,进而越看越顺眼,越看越喜欢。
好看还是丑陋其实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有不有趣,新不新颖,能不能在铺天盖地的信息洪流中吸引到当代人的注意力。丑陋在很多时候,足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重复曝光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在我们面前出现的次数越多,我们越熟悉某件事情,就越可能对它产生喜爱之情,所谓“黑到深处自然粉”。
多看这只兔子几眼,你会不会越看越顺眼?| 中国邮政
另外,丑得极端反而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
相比于普通人,长得好看的人在生活中会更有优势一些,像是面试会更容易过、工资会更容易涨等等,这被称为美貌溢价(Beauty Premium)[6]。但另一方面,丑陋也存在“溢价”:一项对美国全国性数据集的分析表明,那些最丑的3%的人,比只是有点丑/长相一般的人挣得更多[7]。
为什么会这样?另一项研究提供了可能的解释。研究者让被试根据科学家的照片,对他们样貌和工作能力做评价,结果发现,人们确实会对长得好看的人表现出更大的兴趣,但认为长得更丑的科学家能更好地完成工作[8]。
这是菲律宾眼镜猴(Carlito syrichta),在科幻作品里,这面容一看就很智慧,得是那种故事开头指引主角的大师角色 | nationalgeographic
抛开进化带来的偏见,丑东西也可以“一看就很智慧,一看就很敬业”。
丑东西,也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回到兔子上,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春节辞旧迎新、喜气洋洋的,就应该画一些好看的吉祥的东西,才契合新年的氛围。
但这种“甲方的需求”,可能会妨碍艺术创作。在创作过程中的限定条件越多,就越难画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记忆深刻的作品。
作品必须要“美”,其实是传统审美下对艺术作品的要求。艺术家们显然是不大乐意被束缚在传统框架里的,当代艺术就掀起了一股“糟到极致就是好”(So Bad It's Good,SBIG)的风潮,糟糕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Bad Art)应运而生,展出作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幅无名氏的《露西在花田里》(Lucy in the Field with Flowers)。
据这所博物馆所言,他们拒绝的作品远比接受的作品多得多。要让他们接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着极强的表达目的,但技巧糟糕到无与伦比”。
艺术家也想要创新,而“美”的东西太少了,又被前人创作得太多,很难找到新意,所以去开始探索“丑”的新可能,拓展理念空间,尽情挥洒表达,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哪怕是“丑”,也会分成用心的、有立意的、别具一格的丑,和不用心的、粗制滥造的丑,对于前者完全可以更宽容一些。
为什么要包容丑东西?我们可以从自然生态系统中找到启发。
有协会专门做了“Save Ugly”的专题活动,引导人们关注丑丑的野生动物 | Wilderness Society
丑动物保护协会(Ugly Animal Preservation Society)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丑丑动物日”。推出这个节日的理由很简单,长得可爱的动物濒危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相比之下不符合人类审美的动物却可能无声灭绝。
这个协会把胖头鱼列为最丑动物,logo扭扭歪歪故意做丑,标语“我们不能全是大熊猫吧!”也饱含吐槽 | uglyanimalsoc
对于自然生态系统来说,每一种动物都很重要,消亡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对丑东西的包容,其实也是对多样性的保存。只要没有违法犯罪,多一些审美流派,就多了很多可能性的选择。在大众眼里失败的丑东西,也有机会找到那个会爱上它的人。
比如亚历山大·麦设计的犰狳鞋遇上Lady Gaga
如果你找到你喜欢的那个“丑东西”,请不必在意旁人的惊异目光,坚定地继续喜欢它们吧!
至于蓝兔子,它没准能成为下一代表情包王者呢!
参考文献
作者:苏七年
编辑:游识猷
一个AI
抛开美丑这个话题,在选题枯竭四处找选题这点上,编辑表示和艺术家很有共鸣……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