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肯定想不到,鼻涕泡还有这个作用!|自然小喇叭(一周年啦
欢迎收看自然小喇叭栏目的第26期——这也是小喇叭一周年的推送,撒花!在过去的半个月里,我们搜罗了以下不容错过的自然新闻和研究:
1)针鼹的消暑秘诀——吹鼻涕泡
2)首次拍到灰鲸幼崽出生
3)黑水虻幼虫立大功
4)琥珀中的花化石
5)原来你是这样的海星
6)海洋太吵,动物遭殃
针鼹鼻涕泡
天气太热了怎么办?针鼹有个消暑秘诀——吹鼻涕泡。
澳洲针鼹(Tachyglossus aculeatus)| User:Fir0002 / Wikimedia Commons
科学家起初发现,针鼹没法通过出汗、喘息和舔舐等常见方式散热,理论上它们没法在超过35°C的环境下生存。然而,野外的澳洲针鼹们明明在40°C高温下也活得好好的,这让科学家们十分惊奇。
仔细观察针鼹时,科学家发现,环境温度高了,针鼹的鼻子里就会冒出泡泡。这对降温很有用——鼻涕泡破裂时,会在鼻子表面留下一层粘液;粘液蒸发的过程可以带走周围血液中的热量,帮助针鼹散热。
热成像仪下的针鼹,鼻子是全身温度最低的地方 | Christine Cooper
为了进一步验证,科学家用热成像仪测量了生活在野外的针鼹。结果发现,针鼹身上温度最低的地方果然是鼻子,就算环境温度超过了针鼹的体温,它们的鼻子依然能保持凉爽,是散热的关键部位。
除了降温,针鼹的鼻涕泡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功能——帮它们觅食。针鼹的食物是白蚁和蚂蚁,鼻涕可以让它们的鼻子保持湿润,这样鼻子上的电感受器才能发挥作用,探测到地下猎物的动静。
灰鲸幼崽出生
最近,人们第一次用相机捕捉到了灰鲸幼崽的出生。
一开始,南加州观鲸船上的游客发现附近有一条孤零零的雌性灰鲸。没过多久,海水表面忽然出现了一滩血,正在大家担心这条灰鲸被鲨鱼袭击的时候,他们看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场景——一头灰鲸幼崽浮出水面,呼吸了它生命中的第一口空气。
灰鲸妈妈和孩子在观鲸船边游荡 | Capt. Dave’s Dolphin & Whale Watching Safari
灰鲸妈妈的身长在12~15米之间,这头刚出生的小灰鲸长约4.5米,肤色比妈妈更深。灰鲸妈妈带着刚出生的孩子,并不避开人类,反而还在观鲸船边饶有兴致地兜了个圈。
刚出生的小灰鲸尾巴很柔软 | Capt. Dave’s Dolphin & Whale Watching Safari
小灰鲸刚出生时,尾巴十分柔软,游泳还不太灵活;等到一天以后,它的尾巴才会变硬。因此,灰鲸妈妈会把孩子托起来,支撑着它,让它能够浮出水面呼吸。而且,鲸的嗅觉并不灵敏,触觉却十分发达,这样的大量接触也有利于灰鲸母子之间增进感情。
灰鲸妈妈把孩子推出水面帮助呼吸 | Capt. Dave’s Dolphin & Whale Watching Safari
灰鲸一般喜欢在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的泻湖中分娩,那里又温暖,又能躲避虎视眈眈的捕食者。这次分娩却出现在北方海域,研究者推测,灰鲸妈妈可能正在从阿拉斯加向南迁徙到下加利福尼亚州的路上,没想到孩子在半路意外出生了。
黑水虻幼虫立大功
食物垃圾怎么处理?黑水虻的幼虫就能让它们变废为宝!
科学家尝试让黑水虻的幼虫帮忙处理厨余垃圾,结果发现,不管是生的还是熟的食物垃圾,黑水虻幼虫都能在12天内就将垃圾统统分解为农业堆肥;“酒足饭饱”的它们随后停止进食,进入化蛹状态。
黑水虻的幼虫 | ShaunRomero/Wikimedia Commons
投喂不同种类的食物垃圾,幼虫的生长速度也不同——光吃生蔬菜垃圾时生长最快,但如果用鸡粪饲养则生长得更快。
全球范围内的餐饮服务业,每年产生的食物垃圾多有几十亿吨,大部分被运到了垃圾填埋场,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如果食物垃圾都能靠黑水虻幼虫转化成农业肥料,就能最大化地重复利用资源,减少浪费和对环境的伤害。
成年黑水虻 | blacksoldierflyblog.com
黑水虻的优点不止变废为宝。和家蝇不同,黑水虻很卫生,不会传播疾病。而且,它们成年后不太吃东西,体内储存的能量很少,平常能不动就不动,不像家蝇一样飞来飞去;就算被抓住也不会攻击人,对人类来说十分友好。
大花琥珀
最近,科学家发现了最大的封存在琥珀中的花朵,同时平反了一桩150年前的“冤假错案”。
封存在琥珀里的花|Carola Radke / Museum für Naturkunde Berlin
这块琥珀形成于3400万~3800万年前,发现于俄罗斯的矿井中。1872年,科学家将琥珀中的花鉴定为茶科旃檀属的物种,命名为Stewartia kowalewskii,然后就把琥珀放在博物馆里没再研究过。
直到最近,一位古生物学家才重新检视了这块琥珀,发现它相当难得——包含植物的琥珀本就不多,而且大部分保存在琥珀中的花都不超过1厘米,但这朵竟有2.8厘米!
扫描电镜下可以看到花粉粒|Museum für Naturkunde Berlin
她还用扫描电镜进行观察,看到了来自千万年前的花粉粒。对花粉粒的研究也让她意识到,之前对这朵花的鉴定结果是错的。这应该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山矾科山矾属植物(Symplocos kowalewskii)。至于为什么能封存一朵接近3厘米的花,科学家猜测,可能跟树脂的大小与性质有关。
顶级海星
在北极地区,北极熊是公认的顶级捕食者。但你肯定想不到,还有一种体型不大的动物,竟然在捕食地位上和北极熊旗鼓相当——这位黑马就是翅海星。
翅海星 | Ed Bowlby / NOAA
最近,研究者分析了南安普顿岛生态系统中的1580只动物的数据。他们发现,翅海星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捕食规模竟和北极熊不相上下,唯一的区别只是猎物的大小——翅海星吃海参、海绵和双壳类动物,北极熊则捕食海象、海鸥和海豹。
在研究海洋生态系统时,人们关注的一般都是海洋上层食物链,海底的食物网却却常常被忽视,因为大家都觉得底栖生物中不存在真正的顶级捕食者。这次的实验发现,海洋上层食物链和底栖食物链有着相似的营养级,在各自的食物链中,北极熊和翅海星都稳坐顶端,食物链中的次级消费者都成了它们的腹中之物。
吃鲸的北极熊:嘿嘿,白捡一顿 | Fallows et al., 2013
科学家认为,北极熊和海星都在生态系统中混得风生水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它们都有食腐的习惯。北极熊会吃掉被冲到岸上的死去的鲸,一顿能顶几周甚至几个月;翅海星则会吃沉到海底的动物尸体,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填饱肚子。
海兔遭殃
人类产生的噪音,对海洋生物来说是死亡之音。
最近的研究发现,如果暴露在船只的噪音中,海兔的胚胎发育成功率会降低21%;就算成功孵化,孵化后的死亡率也比无噪音干扰的海兔高22%。
海兔 | Rickard Zerpe / Wikimedia Commons
除了交通,人类其他活动也会对海洋生物产生致命的影响。进行地震勘探时使用的气枪,产生的噪音超过200分贝,比一米范围内的枪声还响,在这种巨响之下,海洋动物们轻则永久丧失听力,重则死亡。2017年,在塔斯马尼亚南部海域,一次气枪的使用就导致浮游生物的死亡率从18%飙升到了40%~60%。
常常成群出动的海豚 | NOAA
噪音不仅影响海洋动物的发育和生存,还改变了它们的行为。船只的噪音一般低于2000赫兹,和很多大型海洋哺乳动物的声音频率重叠,不少鲸的叫声就会被混淆在噪音里,它们只能等到噪音下降后再联系对方。海豚常常合作捕猎,但在噪声之下,海豚不得不改变叫声,在水下大声“喊叫”,才能勉强完成合作任务——即使如此,它们的觅食成功率很可能还是降低了。
在不知不觉中,人类已经给海洋生物施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声学环境。好在通过限制交通、降低航速等方法,可以降低50%以上的水下噪音。
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时候,也该记得生物们需要一个安静的海洋。
参考文献
1.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bl.2022.0495
2.https://www.livescience.com/whale-watchers-see-gray-whale-birth3.https://www.inderscienceonline.com/doi/epdf/10.1504/IJEWM.2022.128116
4.https://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22)02000-0
5.https://www.livescience.com/polar-bears-sea-stars-arctic-predators
6.https://phys.org/news/2023-01-underwater-noise-threat-marine-life.html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