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中产娃做事敷衍又糊弄,“差不多”小孩怎么救?
胡适写过一篇《差不多先生传》,我很喜欢这篇幽默讽刺的小文章:
“这位’差不多’先生,你让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
以前看这篇文章,只觉得好笑。等我有了孩子后,发现生活才是讽刺高手,赐给我一个“差不多”儿子,我成了“差不多先生”他妈,“好笑”变成了“好苦”。
“差不多”小孩,让爹妈心苦
什么是“差不多”小孩?
和“差不多”先生一样,他们也会写、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他们明明有能力把事情做好,但却总是敷衍了事;他们就像是给别人完任务一样,自己不上心、不在乎,只图完成、不管质量。
👆作者供图,来源于网络
👆作者供图,来源于网络
我家的好大儿也是个如假包换的“差不多”小孩:
在学习上,做作业只求速度、不求质量,能糊弄则糊弄;
在生活上,你让他刷牙,十秒钟糊弄完事;你让他洗澡,淋湿了就出来,两分钟搞定;
······
👆作者供图
有人可能会觉得孩子还小或者开窍晚,等大一些就好了。但作为老母亲,我担心孩子不上心、爱糊弄只是表象,长此以往,很可能会演变成一种能力缺陷:
缺乏专注力;
做事没有耐心;
缺乏责任心,对需要做的事情习惯性敷衍;
……
专注力、责任心、耐心都是重要的软实力,会在我们人生每个阶段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对待孩子的“差不多”行为不能掉以轻心。
孩子做事“差不多”,问题在哪里?
想要纠正孩子做事“差不多”的心态和行为,先要挖掘问题的根源所在。
一方面,孩子没有目标、或者不理解做这件事的真正目标是什么。
比如,我上小学的儿子每次为了能早点去看电视,做作业那叫一个速度。写完是写完了,但是错误率之高、拼写之凌乱、作答之莫名,常常让我怀疑他做作业到底过脑了吗?
👆图虫创意
👆作者供图
后来我跟他聊了聊。对他而言,做作业就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他自然会为了赶快完成而只求速度、不求质量。这就需要家长来引导孩子,告诉他真正的目标其实是查漏补缺,做作业只是达到目标的一种手段而已。
学习当然是枯燥的,孩子很难直接产生兴趣和自驱力,但是一旦他们缩小了目标,就会像通关打怪一样,朝着正确方向前进。
另一方面,一些孩子没有找到做事的正确方法。
比如,有些孩子刷题无数,但成绩不进步甚至退步。这样的孩子看起来很努力,所以我们不太会给这类孩子贴上“差不多”小孩的标签。
其实,这样的孩子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差不多”小孩。
👆图虫创意
因为他们只知道盲目刷题,却不会多花心思整理知识点、复盘错题,也不会对自己考试后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分类和加强巩固。孩子无意中就陷入了糊弄学习的陷阱,无形中做了许多无用功。
长此以往,孩子很容易失去信心和动力,产生畏难情绪,最后干脆得过且过、破罐破摔。
帮孩子摘掉“差不多”帽子,需要三步走
身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踏实做事,不要一直带得过且过的心态长大成人。想要让孩子改掉“差不多”的习惯,也需要家长的耐心引导。
1.不要以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孩子。
最近,我儿子班里的老师给他们布置可课后阅读任务,每个学生都会从学校带回几本符合他们阅读水平的书,回家阅读,让家长记录。
那些书每页几个单词、几句话,一本书十来页,在我看来过于简单了,但我儿子读了五分钟还没有读完。我忍不住说他“就14页书,怎么读那么久,你在绣花吗!”
儿子反驳我说:“你觉得容易不代表我觉得容易,你读得快不代表我读得快。”
就是这句话提醒了我,作为成年人,不要总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尤其孩子还在幼年时期的时候,我们更应该调整自己的步伐去带领孩子,否则孩子很容易为了迎合你的要求糊弄了事。
2.陪孩子摸索到适合他们的做事方式。
想要陪孩子找到适合他们的做事方法,先要了解孩子的个性,才能“对症下药”。
对孩子构成一种重要的提醒:这是他的目标,而非家长的目标; 把目标写下来,有助于人们更多地让大脑参与操作,而非仅仅把目标当作一种对即时需求或压力做出的简单反馈; 写下目标,也是提醒我们即将打一场持久战。
在备战的700多天里,她每天早晨上班前会学习3小时,晚上10点下班回到家后,她还会再挤出2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一天都没有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