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前,当“深蓝”打败卡斯特罗夫,6年前,当Alphago赢过柯洁,那时候我们除了惊叹,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感受。“AI打败国际象棋大师”这个事件,甚至都成为不了我们这些普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更别说对生活有什么影响了。但是最近,关于ChatGPT的讨论,可以说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们对AI机器人投射了空前的关注。我记得几年前,在律政题材的美剧《傲骨之战》中,就有政客商贾们为了达到公关目的,利用AI和算法在社交媒体发文的情节。图源丨《傲骨之战》
试想,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读的文章可能是AI机器人写的;我们用的软件,代码可能是AI机器人编的;甚至于,在app上给你问诊开药的,都有可能是AI机器人……
ChatGPT的横空出世,让我们这些普通人第一次意识到,AI离人们的生活如此之近,并且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又广阔的影响。一些特定岗位的从业者可能更加忐忑,担心自己在不远的将来会失业;而作为父母,我也开始担心,如果未来需要“人”的工作会越来越少,孩子迈入社会后,是否会面对卷上加卷的竞争?3.应聘goggle,获得年薪为18.3万美元L3岗位的程序员工作从网友们和他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在文字内容生产、搜索结果整合方面,ChatGPT也是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了初级从业者的水平。它挑战的,不再是那部分“顶尖选手”,而是开始挑战我们每一个普通人。ChatGPT,实际上是人工智能(AI)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能理解语义,并在此基础上组织语言,生成文本。ChatGPT通过连接大量的语料库来训练模型,这些语料库包含了真实世界中的对话,使得它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它不单是聊天机器人,还能进行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翻译、代码等任务。人们未来可能会和AI抢工作,图源丨曼谷大学宣传片
AI的发展在过去已经替代了不少工种,如在线客服、电话销售、酒店前台、生产线一线工人等等。这次ChatGPT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去担忧:
AI会进一步替代昔日在我们看来有“专业壁垒”的工作吗?如初级程序员、法律助理、审计助理、投资公司的行业研究、财务分析、营销助理、室内设计师等等。这些工作的产出需要通过信息的搜索、分析和组织,通常有固定逻辑和计算规则或者套路,甚至有媒体声称会有大量医生因为智能问诊而失业……我们甚至可以推演一下,随着元宇宙产业的发展,未来可能电视节目主持人、直播主播、教师等等都将面临来自AI机器人的挑战。图源丨图虫创意我们的孩子该何去何从?他们又要面临怎样的风险?我们又该如何帮助孩子从现在做好准备?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看ChatGPT的局限性在哪里?AI机器人的局限性,就是未来人类的机会;进一步我们再来看看,为了把握住这些机会,我们的孩子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是什么?ChatGPT的输出成果,首先要有一个目标或者一道指令;其次是大量的可供搜索的数据;再次,要基于一定的逻辑算法来组织数据。打个比方,就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ChatGPT如果是“巧妇”,数据就是“米”;要将“米煮成饭“,就要经过淘米、加水,选择煲饭程序这几个步骤,同时在过程中根据规则进行计算和判断(判断米是否已经被淘干净、加入多少水和米量是匹配的、选择哪个程序与口感要求匹配等等)。在上述工作过程中,什么是ChatGPT无法做到的呢?如果还以”米煮成饭“的过程来打比方,确定把米煮成饭的这个目标、大米的生产、大米品种的改良、大米这种粮食的替代物的发现和发明等等,这些都是AI机器人无法做到的。换而言之,当没有收到指令,或完成指令所需的数据没有在数据库中可供搜索组织,又或者没有算(tao)法(lu)可遵循的时候,ChatGPT就无计可施了。图源丨图虫创意
举个具体例子,比如财务分析的岗位,AI可以做到完美的数据整理、分析总结结果,预测发展的趋势。但AI无法基于这些分析结果,结合宏观形势、国家政治文化特点、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情况给出下一步的战略规划。因为从目标制定到实现路径,从资源整合到合作谈判,没有既定的规则,也没有必然正确的答案,必须要倚靠经营者的思辨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力。
AI也无法提出新理念,提出新想法。面对从无到有的挑战,面对充满不确定性,没有算法和逻辑可以依循的新课题,AI机器人只能作为工具参与其中,而人类才是永远的主角。
我们不难发现,但凡涉及到从无到有、没有既定算法逻辑的工作,人类的创造创新能力、批判思辨能力、同理心、好奇心,是不可被替代的。AI机器人是可怕的,也没有那么可怕。如果我们的孩子将来只能完成信息搜索整合,基于既有规则和逻辑的整合工作,那么AI机器人毫无疑问将成为孩子的竞争对手;而如果我们的孩子具有对世界的敏锐观察力和同情心,能够独立思考,辨证分析问题,具备创造和创新能力,那么AI会成为他们提高效率的有益工具。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在一次演讲中提出:“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对教育从认知到实践都存在一种系统性的偏差,这个偏差就是我们把教育等同于知识,并局限在知识上。教师传授知识是本职工作,学生学习知识是分内之事,高考也是考知识,所以知识就几乎成了教育的全部内容。”的确,现在的大多数孩子都被书山题海、作业补课占去了绝大部分时间,甚至寒暑假,也是996的状态。他们很少有时间从课本中抬起头,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思考未来。这样的学习方式,何谈创新和思辨?早在2017年,就有AI机器人PK高考状元的新闻。他们同时参加了高考数学考试,机器人Aidam得到134分。图源丨澎湃新闻
如果机器人能够参加高考获得高分,那是否意味着我们正在选拔的是“机器化的人”?如果一个孩子只会埋头学习,争取高分,忽视了对创造、创新力、领导力、思辨力的培养,那他即使通过高考进了名校,之后进了社会依旧会面对“ChatGPT们”的挑战。然而挑战也不止于此,作为家长,除了要担心AI抢孩子”饭碗“,还要担心,孩子会不会被AI”割韭菜“。
如今各个社交、视频app,通过算法,一方面,把人们困在信息茧房中;另一方面,网络信息创作的无门槛,让假新闻假知识漫天飞舞,自媒体们为了博眼球博流量刻意输出负面能量引起感情共鸣。如果孩子不具备必要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思考、辩证接收能力,他们如何在繁杂信息中,去伪存真?摆脱道德或者感情绑架,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呢?图源丨图虫创意
这不是孩子一个人要面对的挑战,我们每一个家长都要基于此做出改变。这对于我们这届家长,是最难的。一方面,基于中考、高考的人才选拔机制,基于学历的社会评价机制依然是重要的存在,我们不得不让孩子去追求分数;另一方面,双减又在轰轰烈烈地展开,我们也意识到分数在未来对个人发展起到决定作用。这让我们既无法抛开“培养做题家”的教育思维,也无法彻底做出改变。但最近ChatGPT的大火,足以让我们窥见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或许我们可以从一些小事开始改变:比如,为孩子提供富有想象题材的读物,例如童话、神话和科幻作品等等。阅读的过程中,增加一些回忆情节、互相提问的小活动,多让孩子分辨“事实”和“观点”。这一点我还挺有感触的,在美国教育体系里,批判性辨证思维的培养很被看重。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引导孩子分清这两者。引导孩子要用科学探索的精神来探求和验证”事实“,同样重要的是,要明白对于同一件事情的”观点“是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的观点,孩子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就是去伪存真、独立思考、辨证吸收的过程。而现在我们中国的校园教育,最欠缺的也正是这部分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的补位就显得尤其重要和珍贵。图源丨图虫创意再比如,我们可以多带孩子去一些新环境,边玩边体验感受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埋头苦读,只通过书本认识世界。创新不是空中楼阁,真实的生活体验,深刻的生活洞察很重要。认知越广阔,想象越丰富,就越可能带来创新的灵感。在大环境下,我们没办法一下子完全改变我们的育儿选择,但我们既不能被动等待,也不能不顾未来趋势而依旧被”培养做题家“的教育思维裹挟,我们可以从育儿里一个又一个小事开始,跟孩子一起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为未来做好准备。明天(2月17日周五)中午11:30-12:30,果壳童学馆邀请到了北京市融商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北京市教育学会法律顾问——王颖老师,给我们从法律、社会、育儿等多角度来探讨“男孩举手七次事件”。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来直播间和我们一同体验!直播间还有100天学习打卡日历福袋抽奖,等你来领取!
作者丨琬容,毕业于北京大学,家有女宝一枚,爱旅游、读书、写作,爱问为什么;相信育儿就是一场“照亮孩子,照见自己”的旅程。
编辑丨羚羊,人类幼崽观察家。
投稿邮箱:Kid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