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纤细的长电极进入了身体,我感觉像是有小珠子在心脏上蹦跳
俗话说“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可这一次牙痛却救了我一命。
我左下颌的智齿没有足够的萌发空间,于是它凭借自身独特的“智慧”,把好端端的“邻居”牙齿给顶烂了。
去年4月,口腔科医生看了牙片后说:“你要拔智齿,旁边牙齿需要根管治疗。”
然后我的诊断书上写着:急性牙髓炎。
我捂着自己的左脸,胆战心惊地预约了下一次的治疗。但就是那么巧,当时刚好赶上了一波疫情防控,加上牙也没那么疼了,抱着侥幸心理我延迟了治疗,一拖就到了5月。
心梗?我只是牙痛而已!
5月20日是我的结婚周年纪念日。一大早起来,我感受到的不是美滋滋的幸福,而是揪心的牙痛——明明已经非常小心了,怎么又突然痛起来?
诡异的是,这次明明烂的只是一颗牙,可所有牙齿却像商量好的一样,痛成一片,让我搞不清究竟是哪颗牙在痛,而且每次痛起来我整个左下颌一阵阵紧缩,左背上部也跟着抽痛,严重时像被闪电从上往下斜着劈裂一样。
熬到中午,队友打电话过来的时候,我已经被剧烈的疼痛折磨得有气无力了。跟队友哼哼着说牙疼得厉害的时候,我的心脏开始突突地跳了起来。我立刻挂了电话,躺到床上量血压,96/62mmHg,血压正常,但心率130多次/分。好不容易平复下来,又一波心慌袭来。好在两次心慌后心脏又恢复了正常。这是我自小就有的老毛病——心动过速发作了。
一整个下午我被越来越严重的牙痛折磨得奄奄一息,什么冰敷、含热水、含冷水全部试过,却一点用也没有。除了牙痛,前胸后背也会一起痛——年近40岁的我又痛又累,哭出声来。
晚上7点多,我已经痛到吃不下饭、喘不上气,忍不住在网上咨询口腔科医生。然而医生听到我还有心脏相关的症状后,说:“建议尽早到医院看急诊,排除一下心肌梗塞。”
什么?心梗?我只是牙痛而已!将信将疑,我还是决定打车去看急诊,想着至少可以开点止痛药。
第一次急诊
排除了最要命的急性心梗
到了医院,我向前台的护士解释:“我牙疼,但口腔科医生让我先来做一个心电图。”
我硬着头皮在检查床上躺下来,感觉非常尴尬,就好像自己没事来占用急诊资源似的,只想快点做完、快点走。一开始氛围还算轻松,可诊室的医生拿起心电图看了一会儿后,瞬间认真了起来,问我哪里不舒服。
我懵懵地说:“就是牙痛,左后背痛,然后感觉胸口上不来气。”
医生用手机把心电图报告拍了下来,然后打了个电话,对方透过手机让接诊医生跟我再三确认牙痛具体的位置。
我偷偷瞄了瞄心电图报告:侧壁心梗,发生时间未知。我想起前段时间在肾内科住院时因为胸痛也做过一次心电图,于是赶紧把当时拍下来的照片给医生看。
她看了一下:“这照片上的比现在严重多了,你没吃药吗?”
我说没有,医生又再次拨打电话。
我脑瓜子里“嗡”的一下,心想这下麻烦了。最怕医生突然的认真,更怕医生请别的医生一起认真,请的级别越高越害怕。所以,医生对你爱搭不理可能反而说明你没事。
果然,医生打完电话后严肃地说:“我先给你开点药,你马上吃,同时立刻去做检查。在结果出来之前不能离开医院,有不舒服马上来找我。”
于是我悲壮地打电话给队友:“你赶紧来吧,这次我一个人搞不定了。”
队友火速赶到医院,手忙脚乱地陪我做了检查。好在所有检查都正常,排除了最要命的急性心肌梗塞。
“我们还得上一趟医院”
我第二次进了急诊
吃了医生开的药后,我的疼痛止住了,大夫同意我们先回家休息。回到家已经凌晨12点多,我疲惫地躺到床上,想着真是折腾得够呛,赶紧睡吧……
然而欲哭无泪的是,我的牙又开始兴风作浪了。在不停地辗转反侧和痛苦呻吟,被生生折磨出满身的冷汗后,我终于忍无可忍地推醒队友:“走吧,我们还得上一趟医院。”
此时是凌晨1点30分。下楼梯的时候,我感觉脚像踩在了云里,而大脑处在一种半休眠状态,只剩下身体勉强行走。到了楼下我已经站不稳,要往地上倒,队友只能架着我走。
到了医院门口刚下车,我就在一种诡异的淡漠感中软软地瘫了下去,幸好周围的人同时冲上来扶住我。我面无表情地躺在几个人中间,队友焦急地不停朝我说话。虽然我能听到他的声音,却没有回答的力气。
我被大家架到椅子上,可以感觉到眼球在慢慢往上翻,眼皮也像慢动作一样缓缓闭上。这时候,一个响亮而坚定的声音传来:“不要睡!”于是我又努力地睁开眼皮。
就这样,我第二次进了急诊。心电图再次显示:侧壁心肌梗塞,发生时间未知。
医生直接收我留急诊观察。我一边吸氧,一边坐在输液室输液、等留观床位。那几颗牙估计也折腾累了,暂时放过了我。
凌晨3点多,急诊输液室已经静悄悄的了。无法形容的眩晕突然袭来,我焦急地向护士招手示意,因为预感这次会更痛苦。
果然我眼前出现很多黑点,一阵阵恶心让我忍不住痛苦地大声呻吟出来。身体像被重重挤压一般,我眼前已经黑到看不见了,泪水控制不住地从眼角流了下来。在难以承受的巨大痛苦之下,所有情绪在这一瞬间都神奇地平复了。我的大脑冷静下来:如果这样,那我只能跟这个世界说再见了。
然后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无意识哇的一声,我控制不住地吐了出来。
我终于又看到了这个世界,看到地上我吐的一滩水,看到前面的病人惊恐地避开,看到队友心急如焚地看着我……被抬上了病床的我再次看到心电图上还是“侧壁心肌梗塞,发生时间未知”。
“我怀疑你是心律失常,住院吧”
心梗指标正常,急诊医生推测是我对急诊点滴用的扩张血管药物(缓解心脏负担)过于敏感,产生了严重的低血压反应。
医生停了我的药,让我第二天挂心内科的专家号。
我回到了输液室,一边吸氧一边等天亮看门诊。筋疲力尽的队友坐在一边惊魂未定地说:“我今晚不睡了,我要一直看着你。”
我捏捏他紧握我的手,他的手和我一样,凉冰冰的。
第二天专家沉默地看着电脑,上面短短几行字概况了我一晚上惊心动魄的经历——牙痛、胸闷胸痛、晕厥两次、陈旧性心肌梗塞。
专家对我说:“急性心梗可能性不大,我怀疑你是心律失常。你住院吧,做个电生理检查确定一下。”
5月21号上午,我又穿上了病号服,住院了。
为了明确是否心律失常,我做了食道调搏——就是从鼻腔或口腔伸进一根纤细的长电极,给予心脏电刺激,记录心脏不同部位的电活动。
医生操作的时候,我有感觉但并不疼,像是有一颗小珠子在心脏上轻轻蹦跳。
忽然,我的心跳不对劲了,是我从小就熟悉的心动过速。给我检查的医生也发现了异常,再电了一下,心悸止住了。
两位医生停下来交流了一下,然后在同一个地方再次电击,又发作了;再电一下,又止住了。我不由得暗暗惊叹,真是太神奇了。
其实我之前也陆续去医院看过几次,但动态心电图每次都没有捕捉到。医生叫我别太紧张,实在不行就吃点药。所以我也没再管,多年来就一直任其发作、发展。最严重的时候,我心率可以达到每分钟200多下,甚至有时候胸口和喉咙都会闷痛。
这次检查明确了,我心脏上有一条异常的通路。
心脏自窦房结发出电信号,然后信号沿着正常心脏电路传导。而我则多了一条小通路,电信号时不时地抄“小道”来回“蹿”,反复异常折返的电信号导致了心动过速。这样的小通路长在心脏不同地方,会引起不同类型的心动过速,我是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属于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的一种。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主要症状丨腾讯医典
回到病房,主治医生说,对于我的病情,这是目前捕捉到的唯一线索,也是最有可能的原因。医生直截了当地建议,第二天就做消融手术把这个异常通路消掉,观察一下治疗后的效果。
心脏里像被灌进了滚烫的开水
手术被排在了傍晚。
我躺在窄窄的手术床上,几个医生同时围着我准备。医生看我紧张,安慰说:“每个人感受不一样,但疼痛都可以忍受,不用害怕。”
右大腿局部麻醉后手术开始了。两个机械大手臂抡着两台X光机同时旋转起来,高科技感十足。就在我恐惧地看着它们向我逼近的时候,X光机定格在了我胸口上方,我的视线完全被遮挡住。
这时我听到一旁观察室有医生高声呼唤小伙伴:“快来占位置,室上速消融!”我好奇地转头去看,透明玻璃窗里挤着好多年轻医生,兴致勃勃地准备看手术过程。有种好像在拍医疗电视剧的感觉,这个奇妙的想法缓解了我的紧张。
X光机牢牢挡住了我的视线,眼镜也被摘下了,我根本看不到左边屏幕上显示的自己的心脏长什么样,也没办法看清观察室里的医生帅不帅,非常无聊。
忽然听见主刀医生下指令:“起搏。”
跟做食道调搏时一样,我的心脏感到轻微的电击。熟悉的心动过速又来了,一如这30多年它经常的突如其来。
主刀医生说“停止”后,我的心动过速又神奇地消失了。重复了几次,确定了异常的位置后,医生们准备消融了。
仪器发出了滴滴声,医生助手像计数一样说了几个逐渐上升的数字,随着数字增加,我感觉到胸口的憋闷,然后心脏里像被灌进了滚烫的开水一样有热热的感觉。
同样的操作医生重复了两次,每次消融我都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心火烧”。
感觉像过了一个世纪,之后又来了一次。这次貌似加大了功率,我几乎喘不上气了,心脏里灌注的仿佛已经是滚烫的熔岩。
我实在憋不住,虚弱地来了一句:“好疼啊……”
没想医生竟然马上回应:“疼吗?再忍耐一下,马上就好了,我要再巩固一下!”
既然医生说快好了,那我就继续咬牙忍着。好在这次消融过后手术就结束了。
总体来说这次手术并没有很痛苦,也就是消融的时候有点难受,而且时间不长,队友说手术时间就2个小时左右。
做手术的右边大腿腹股沟处被紧紧缠上了绷带和纱布,医生说为了防止出血,术后需要平躺6~8小时,而且右腿只能平移而不能屈起来。同时为防止血栓,还需要时不时变换一下身体姿势或者由家属帮按摩一下腿部。
躺到凌晨3点多,摘下了绷带后,我终于可以起身斜靠在床头,美美地继续吃没吃完的晚餐了。
心脏的问题终于解决了!丨Pixabay
对于那一天的惊险遭遇我至今还心有余悸,也会时不时想,我当天的牙痛和心律失常发作是否有关系。
对此医生表示,牙疼可能是心脏疾病发出的预警信号,医学上称为"心源性牙痛",而牙髓炎的疼痛也可能诱发某些心脑血管意外。心源性牙痛与牙髓炎牙痛,有时候医生可根据二者牙痛不同特点进行鉴别诊断。不过回顾我的病史,有些难以鉴别谁是因、谁是果。
但我能确定的是,不管哪里不舒服都不要拖延,要赶紧去看医生。
个人经历分享不构成诊疗建议,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如有就诊需要请前往正规医院。
另一个TA也有类似的经历,请点击这里了解TA的故事和医生点评。
作者:跳舞吧!熊猫
编辑:白吉、黎小球
封面图:Pixabay
这里是果壳病人,专注讲述健康故事。
如果你有得病、看病的体验要分享,或者想讲讲自己经历的健康相关趣事,欢迎投稿至health@guokr.com
本文来自果壳病人(ID:health_guokr),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health@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