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爱情死了,但凶手不是TA!
玩游戏真能影响我们的恋爱观?!这可能还真不是危言耸听。正在进行的这一期万有青年讨论的就是我们都市人的爱情困局。嘉宾之一,来自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的孙源南老师曾经做了一项研究,《乙女类电子游戏对女性玩家理想婚恋观的影响》。现在就点进直播间看吧!👇
孙源南老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吴玥老师对636位乙女游戏玩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了这样一个结果:
1.促使女性玩家与纸片男之间产生虚拟恋爱关系的最主要因素是使用游戏的频率,使用游戏的频率越高,与纸片男虚拟情感羁绊就更深。
2.相较于自尊程度较高的女性玩家而言,自尊程度较低的女性玩家与纸片男之间的虚拟情感羁绊更深;
3.女性玩家与纸片男之间的虚拟浪漫情感越深,女性玩家就越会对婚恋关系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
研究模型
你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一个游戏而已,怎么就会形塑婚恋观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个传播学理论,叫涵化理论。
先看一下定义:涵化理论的提出者格伯纳认为,电视等媒介创造出一种“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与现实有偏差,但却影响着人们对于现实的认知。
比如,暴力、刑侦或犯罪电视剧的重度收看者较轻度收看者会夸大自身的被害几率、犯罪频率和警察数量等方面的感知。
这样,使用游戏频率高的女性玩家更容易与纸片男产生准社会关系,就不难理解了。进一步,感知到的准社会关系越强的女性玩家,越容易相信乙女类游戏文本中所传递的理想主义婚恋观是存在的。
好消息是,一个游戏确实不会彻底或长久的形塑任何人的婚恋观。坏消息是,这个游戏可能只是万千向我们宣扬同一种价值观的媒介文本中的一个……
一个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要经过社会化的转变,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社会化,是社会交往的基础。
女性角色、男性角色、爱情与婚姻也一样是被教化或教育的一部分。小时候,教育我们的可能是《白雪公主》《灰姑娘》《美女与野兽》《海的女儿》……
长大之后,可能是《蓝色生死恋》、《浪漫满屋》、《步步惊心》……试想,你所幻想的爱情是否存在于这些影视剧中?
此外,研究发现,准社会关系会让涵化效果发挥更大的作用。准社会关系是受众与媒体人物或角色之间相对稳定的、持久的、跨情境的虚拟社交关系或社会情感纽带。
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曾说:“与‘现实关系’相比,‘虚拟关系’更容易进入和退出,他们看着时髦又干净,用着也更便利,不像真东西那样,沉重、缓慢又乱糟糟。”
准社会关系不仅存在于我们使用媒介的时候,这种关系还存在于受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借用游戏的例子来说,游戏里形成的关系会蔓延到日常生活中。并且媒介接触时间越长,后续准社会关系的质量与强度越大。
女性在阅读小说、玩乙女游戏、追剧的时候,代入女性角色,往往对男性角色产生准社会关系,甚至是准社会浪漫关系。这种对于主人公感情的内化、对男性角色产生的准社会情感,再结合长此以往的对特定媒介类型或文本的接触,更会加剧我们对于某些观念的固化与坚持。
那男生呢?也是一样的!男生也会沉浸在屌丝逆袭、逆天改命、修仙升级、豪门赘婿、都市最强兵王里面。
恋爱养成游戏Galgame
有人可能会问,就算固化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婚恋观,又有什么问题呢?对恋爱和婚姻有点美好期待不行吗?
2013年有韩国学者做过一项研究显示,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低、关于韩国的信息来源有限、看韩剧的频率越高的越南女性,就越愿意嫁给韩国男人,并主动寻求跨国婚姻的婚介服务。
这个研究相当具有现实意义,当时越南和韩国政府发现跨国婚姻和人口贩卖之间往往存在一定联系,一部分妇女在抵达韩国后成为并没有过上她们想要的生活,而是成为性剥削或强迫劳动的受害者。有新闻调查将这些越南女性愿意嫁给韩国男子归咎于对韩国生活的误解,这篇研究的结果某种程度上支持了这项新闻调查。
我们要警惕大众媒介的媒介文本,对我们自身的影响。有时候你可能发现问题不是出现在你想找一个完美的恋人,而是你对恋爱、婚姻本身所追求的就是一个幻觉。
以上是本期直播孙源南老师的演讲内容。
另外,从相亲平台的大数据,可以看出什么恋爱必杀技嘛?恋爱中的依恋型人格,你属于哪一种?通过研究近现代文学作品,能不能看出爱情演变的方向?本期万有青年,每个讲者话题都戳人,赶紧戳链接,在直播间说说你对爱情的困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