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产士让我像拉屎一样用力,结果真的拉出了屎,孩子一点都没见着
每次聊起生孩子的过程,不管是医生还是孕妇,都会把生产方式分为三种:顺产,剖宫产,顺转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是这么觉得,直到最近,我才渐渐明白,自己拼命坚持的那件事情,它不叫顺产,叫难产!
这个选择没有错
我也并不后悔
近些年来,因为种种原因,医院要求降低剖宫产率。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响起一种声音:顺产优于剖宫产,不顺产的妈妈不是合格的妈妈。
迫于医院和社会的双重压力,大多数孕妇会把顺产作为第一选择,我的第一选择也是顺产。我选择顺产主要是因为潜意识里认为顺产优于剖宫产,而且我的身体很健康,没有任何剖宫产的指征,我觉得自己能做个“合格”的妈妈。
这个选择并没有错,而我也并不后悔。我写这篇文章只是想告诉大家,剖宫产并不是耻辱,谁也不能在道德上谴责接受剖宫产的产妇,我们没有做错任何事情。生孩子过程中的不顺利并不是因为孕妇做了什么或者没做什么,它只是自然的规律。
顺产和剖宫产就只是两种单纯的生产方式而已,没有绝对的对错和优劣之分。
我踢醒身边的老公
告诉他我宫缩了
我的产程和所有经历了双重生产方式的孕妇类似,长达35个小时。
那天凌晨,我被肚子的不舒服弄醒了,但是我又困,于是我就在困与不舒服之间反复横跳,赖在床上不想起来。直到肚子开始有规律地疼起来,疼得我无法忽略它,疼得我突然意识到:宫缩了!但我还是在床上躺了好一会,因为家里的床真的很舒服,整个人陷下去,裹在里面安全而又温暖。
躺着躺着我突然意识到,如果羊水破了会流得满床都是,处理起来会很麻烦。这个时候的我理所当然地以为自己不久之后就要生了。我踢醒了身边的老公,告诉他我宫缩了。老公马上起来叫上我妈,三个人收拾收拾,5点多出门了。
到了医院,医生说我来早了,可以等宫缩再强烈一些再来,但是她还是同意将我收入院。我想到被吵醒的老公和妈妈,觉得很不好意思。在医院的时间非常无聊,我坐着或者躺在过道床上看生完孩子的家庭在闲聊,和我一样来早了的孕妇在走廊来回走,耳边时不时传来哀嚎。
我幻想着过一会自己生孩子的样子,应该是躺在床上,然后一用力孩子就出来了。我无知地等啊等,等了一天都没有什么更大的动静。就这样一直到了晚上,妈妈一直劝我多吃一点,可是我实在没什么胃口,晚饭没吃什么东西。
肚子里有一个硕大的子宫挤压五脏六腑,还不停地收缩。我既不觉得饿,也不觉得吃下去的东西有什么味道,我想着可以等想吃了再吃,或者等生完了再吃。
宫缩到了晚上突然强烈起来,一阵一阵止不住地疼,疼得我不能躺着,不能坐着。不疼的时候我困,疼的时候我疼。
我想睡觉,但是有规律的宫缩会在我快睡着的时候把我拉起来,我不停地变换姿势,企图找到一个能舒服地躺着挨过宫缩的姿势(以前胃疼的时候我总能找到一个姿势对付疼痛)。但是我找了几个小时都没有找到,只能忍受它,不能以任何方式减轻它给我带来的痛苦。
刚开始我还能不出声地忍受,后来越来越疼,不喊出来我根本承受不住,再到后面疼得我直流眼泪。除了被疼得一夜无眠的我,我妈那天也一晚上没睡。
图片来源 | pixabay
助产士让我用力
就像拉屎一样
我以为宫缩了一个晚上,差不多能进产房生孩子了,但是一检查宫口,才开了黄豆大小,于是被宣判回病床继续等着。
医生说宫口至少需要开4指才能进产房,进产房才能打无痛。我不知道怎么才能让宫口快点打开,不管是教科书、科普还是前人的经验都没有教授开宫口的办法,我开始有点慌了。
早上8点多,隔壁床预约剖宫产的孕妇被带去了手术室,我还在床上疼着等待。我想去检查宫口,但是检查宫口也好疼,所以又不敢去。
感觉自己的时间被人摁下了暂停键,我永久停留在了那个时刻。仿佛这一天永远都过不完,我不停地宫缩,但宫口永远都开不全。
没有人能给我一个时间表,写上几点几分宫口能开到几指,然后几点几分我能把孩子生出来。生我的妈妈不能告诉我,接生过无数孩子的医生也不能。
我是一个很坚强的人,如果有人告诉我一个确切的时间,比如疼十个小时就能生出来了,那我可以很轻松地忍下来。可是现在我不知道还要忍几个小时,或者是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
绝望慢慢从心底升起,有一种想法出现在我脑子里——我这辈子都生不下来这个孩子,我得疼一辈子。这个想法当然是无稽之谈,但生产过程和我预想的差距太大了,之前朋友告诉我,一针无痛下去孩子就自己出来了,既不疼也不费劲。
为什么我不是这样?我想不明白,但也不想放弃,我想让事情按照之前设想的方向发展,哪怕辛苦一点。
一直到下午2点,产科的助产士才勉强同意我进产房。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我以为自己马上就要进入下一个流程,孩子马上就要生出来了,心里出现了一丝轻松。
进产房后,我就挂上了促进宫缩的吊水,宫缩更疼了。麻醉科医生给我打了无痛,结果更令人难受的事情出现了,我对麻醉药不敏感。一针无痛下去,疼痛并没有消失在我的世界里,它可能减轻了,也可能没减轻,我已经没有办法分辨。
助产士让我用力,就像拉屎一样。我拉啊拉,真的拉出了屎,孩子一点都没见着。她们都说我用力不够,可是我真的很努力,伴随着每一次宫缩我都使足了全身的力气。
老公给我拿来了红牛和巧克力,吃完之后我不觉得自己有任何变化,既没有兴奋也没有充满力量。我哭着对老公说:“我生不出来。”我真的很想顺产,但是真的生不出来,我很失落。
就这样一直在产房里熬到下午5点,熬到羊水不够了,我才被平车送上手术台。
“我想生,可是我生不下来啊”
在生完孩子后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我只要想到“我想生,可是我生不下来啊”这句话,眼泪就不停地在眼眶里打转,我根本不敢回想自己生孩子的过程。因为最后接受了剖宫产,那段时间我一直认为自己很没用,不像顺产的妈妈一样优秀。
如果我生活在一百年前,无论怎么努力孩子都待在肚子里始终出不来,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一尸两命。剖宫产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它救了我和孩子的命。
我一点都不喜欢看到媒体夸大顺产的伟大,他们总是整出各种花里胡哨的标题,好像不顺产就是做母亲的不努力,没有选择最好的生产方式。
对于我这样没法顺利自然生产的人,剖宫产才是对母亲和孩子最好的选择。另外,每个人对麻醉药的敏感程度不同,无痛宣传得再好,对我来说依然无法明显减轻生产的痛苦。
最后,我想告诉各位准妈妈:谁也没法决定自己是否顺产,放轻松,做好顺产和剖宫产两种准备,母子平安才是最好的生产方式。
医生点评
邵嘉申 |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副主任医师
首先有一点我要指出的是,对于多数产妇,就目前医学界所达成的共识来说,相较于剖宫产,顺产对母儿的益处更大。一方面顺产对母亲的伤害更小,恢复更快,也更有利于产妇早日开始母乳喂养;另一方面,对新生儿而言,顺产的过程有益于其心肺,并提供了与产道内有益菌群接触的机会。
不过谈到具体顺产的过程,很多分娩前的准妈妈们由于知识来源渠道的缺乏,对此一知半解,由此也会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
有的产妇觉得顺产应该很简单,宫缩痛几下,几个小时宫口就可以开大,就可以顺产了;有的则受到一些失败案例的影响,觉得顺产很可怕,觉得自己一定生不下来。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关键原因还是由于对顺产过程了解不够。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说说,顺产到底是怎样一个过程:
首先是先兆临产,包括不规律宫缩、胎儿下降感和见红。文中作者在家中以及入院后一开始的宫缩,应该就属于不规律宫缩,这种宫缩强度并未逐渐增强,可能一开始是有规律的痛,一段时间后又变得不规则起来。此时可暂时不用去医院待产。
然后某一时刻开始,宫缩逐渐增强,持续30秒或以上,间隔5~6分钟,此时才真正临产,进入产程。从正式临产到分娩,初产妇通常需要十几个小时,因此临产后再去医院待产也来得及,太早入院有时候也会增加孕妇在等待过程中的焦虑。按照作者描述,她入院后晚上宫缩开始强烈起来,应该是那时才真正进入产程。
一般产程分三个阶段。首先是第一产程,为临产到宫口开全的这段时间。第一产程如果孕妇没有破膜,可以适当活动,像作者这样躺着并不能缓解疼痛,同时随着产程的延长,孕妇也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等情况。对此,家人或医护人员应给予孕妇精神鼓励与支持,增强其对于自然分娩的信心,同时在等待期间建议少量多次进食易消化食物,以保证体力。
等宫口开全了,就到了第二产程(宫口开全至胎儿娩出)。此时助产医护会指导孕妇向下屏气用力。第二产程,初产妇通常不超过3小时,经产妇不超过2小时,如果是有分娩镇痛的话,在以上基础上各自顺延1小时。
胎儿娩出后到胎盘娩出,就是所谓的第三产程了,这也是整个分娩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这时主要是等待胎盘自然娩出,产妇一般不需出力。
以上就是分娩产程的大致过程,产程中医生、护士会严密监测孕妇生命体征,宫缩的频率强度,胎心变化,羊水性状,宫口扩张及胎头下降情况等。
如发现有异常,将给予相应处理,如果处理后情况好转,则继续等待产程进展,如果处理后异常情况持续存在,为母儿安全考虑,必要时可能需要产钳、胎吸助产或是剖宫产,这样就变成所谓的难产了。
难产泛指分娩过程中出现某些情况,造成胎儿娩出困难,需要助产或剖宫产结束分娩。胎儿是否能顺产取决于以下因素:产力、产道、胎儿和社会心理因素,以上任何一个或一个以上因素异常,如宫缩异常、母亲骨盆狭窄、胎儿体重异常巨大儿等,都可能造成难产。
虽然产检时医生都会对孕妇的身体情况、骨盆条件、胎儿大小进行综合评估,挑选出那些有明显异常,不适合顺产的孕妇,建议剖宫产。而进入阴道试产过程的孕妇,应该都是具备顺产分娩条件的。
不过就如前面所说的,具备顺产的条件,并不等于就一定能顺利分娩,产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如羊水异常,胎心异常或是产程进展不顺利等,这些都是无法在进入产程前提前预见的,因此少数孕妇的顺产变难产,顺转剖也是现有医疗技术条件下,无法预计和避免的。不过这部分孕妇也不用后悔与不甘,母子平安就是最好的结局。
最后,祝愿每位即将分娩的准妈妈们,分娩一切顺利!
个人经历分享不构成诊疗建议,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如有就诊需要请前往正规医院。
作者:游荡的粒子
编辑:香橙
这里是果壳病人,专注讲述健康故事。
如果你有得病、看病的体验要分享,或者想讲讲自己经历的健康相关趣事,欢迎投稿至health@guokr.com
本文来自果壳病人(ID:health_guokr),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health@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