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10年后,我才突然明白这个道理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
夏天的陈小舒
前几天在编辑群里分享了微博上关于#双职工独立带娃解决方案#的话题,办公室里有娃的人,看完都捂着各自的心口痛了一会……
有娃的都忍不住吐槽起来:
有的老人不愿意帮忙带孩子,要么全职妈妈,要么就早早就把孩子送去托班;还有的因为有了娃,和老人一直绑定在一起生活,但却像哑巴吃了黄连,总之各有各的苦。
有一个同事说:她从结婚的第一年有了孩子开始,就和自己父母在一起生活,一直到第二个孩子出生到长大,整整10年。
在这10年里,因为自己要工作,老公也很忙,所以姥姥姥爷变成了带娃的主力,周一到周五在姥姥家,周六和周天在奶奶家。
刚开始大家庭迎来了第一个孩子,从欢天喜地到众星捧月,孩子被放在一大家子的中心位置,一切以孩子的成长为首,从一个孩子到两个孩子。
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同事B却觉得生活越来越不对味。
看似父母给与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日常家务、买菜做饭、帮忙带孩子,给她的小家庭减轻了很多负担,同事B也可以放心的去工作,抚养孩子这件事也变得轻松。
但逐渐,同事发现这份“轻松”的背后,似乎夹杂着很多可能之前自己并不自知的隐形问题。
和父母生活很多年
才恍然大悟
她说,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是发觉孩子爸爸的这个角色在家庭中越来越边缘化开始。更多关于小家庭夫妻之间需要彼此承担的事务,逐渐被父母所替代。
现在家庭呈现的结构,不是两个成年人结合一个新家庭去养育孩子,而更像是带着孩子,生活在自己/丈夫的原生家庭中。
而她也从一开始被照顾的角色,慢慢地感受到了一种无法做自己的压力。
老人的角色已经不是来帮忙,而更像是一个“大家长”,把成年子女还当做孩子去照顾。甚至觉得老人会有一种在“孙辈”身上寻找已失去“做父母”角色的感觉,暗暗地在与自己和丈夫争夺孩子的照顾权。
在日常生活中,大到买什么房子,怎么装修,买什么样的家具,如何教育孩子;小到每天给孩子吃什么东西,穿什么衣服,买什么玩具,厨房的餐具要怎么摆放,空调开多少度,带孩子去哪里玩,长辈都要以“过来人”的身份参与和干涉,给予意见和指导,尽管表面上“决定权”还在自己。
这让她在做妈妈这件事情上越来越有压力。孩子稍微有点什么问题,她很快就变成了那个被“大家庭”指责的人,而丈夫在家里却像个“透明人”一样,在家庭里的位置越来越隐匿。
明明孩子是自己的,家是自己的,但是却没办法“自己做主”,这种感觉让她一度很沮丧。而且老人因为自己的“付出感”,在情绪上也非常敏感和脆弱,她稍微在家庭中宣扬一下“小家庭的主权”,老人那就接受到满满的伤害。
而且因为生活在一起太久了,想再分开也变成了一件挺难的事情。
老人内在会有一种“大孩子小孩子”都在身边才觉得安心的感觉,既不愿意放手,对于成年子女做什么事情也不放心。
每当成年子女表现出来想要独立生活的需求时,老人就会在情绪上呈现低落和无力,感觉生命被抽走了一部分一样。
当这种感觉越来越焦灼和强烈的时候,她才突然恍然大悟,原来这10年间,表面上是享受了父母的帮助和照顾,但其实牺牲了“小家庭的独立和自我的成长”。
一个新家庭的位置
应该如何摆?
其实如果仔细观察身边很多新家庭的建立,尤其在有了孩子以后,你会发现很多家庭会有一种“家庭下行”主义:
祖辈会把家庭的物质和精神跨越过成年子女,直接供给给孙辈。全家人将孙辈健康成长和获得成功,作为生命终极的意义和奋斗的目标。
所以我们看到会有很多老人愿意牺牲自己的生活,以一个大家长的身份,一股脑的投入到成年子女的家庭建设中。
这种看起来一家人其乐融融,和和美美,共同奋斗的家庭状态,其实隐藏了很多问题。这样的家庭结构其实在无意识地——
削弱成年子女家长的权威, 弱化子代和孙代的代际关联, 让代际的依赖度高于夫妻的亲密度, 阻碍成年子女的个人成长。
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共依存现象”,是指父母内没有完整的自我,将孩子作为“我”的一部分,同时在潜意识中会觉得孩子无法独立,孩子做什么事情即不放手也不放心。
父母因为没有意识放手,导致已经成年的子女没办法成长成一个独立承担家庭责任的人,也没机会去尝试建设自己的小家庭。家庭的结构和排序也相继出现问题。
对于建立一个健康长久的新家庭来说,排在第一位的永远是夫妻,然后是孩子,最后才是父母。夫妻双方才是新家庭的主体,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制定家庭的规则。
但在妻子/丈夫的原生家庭里,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规则,是多么难!
想构建这样的健康家庭:
首先,需要成年子女有意识主动从原生家庭跳出来。从“以父母为中心”的“子女身份”跳出来,主动去建立“以配偶为中心”的新家庭,哪怕是有了孩子,配偶依旧是第一位的。
再则,当两个原生家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时候,比如“婆媳矛盾”和“女婿与老丈人矛盾”,大家要先以"新家庭的利益"和“配偶的利益”为核心去解决问题。
最后,需要夫妻二人原生家庭的父母,有意识的去卸除父母的角色,对成年子女放手,在子女成家后的“空巢期”,重新回到自己的二人夫妻生活中。
在这样共同的努力下,才能把一个新家庭建立的越来越牢固。
其实家庭有一项
重要的功能
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家庭对于一个人来,会有生育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和保护照顾的四个基本功能。
但抛开生育来说,家庭其实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但常常会被忽略的功能:
就是为夫妻双方提供一个继续发展和成熟的平台,让其从“原生家庭”中脱离出来,从“子女的角色”中脱离出来,顺利进入“妻子/丈夫和为人父母”的角色中,并且在这个角色转化的过程中,成长为一个独立且完整能为自己负责的成年人。
当一个家庭呈现健康的状态时,也会呈现一股家庭的力量,给家庭成员建立一份归属感,会给予一个人一份向上的动力,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能发展自己的人格特质,自尊和潜能,帮助彼此成长。
让两个来自不同家庭的人,在彼此照顾和陪伴中,一起建设家庭,制定规则,养育孩子,构建成长型的夫妻关系,共同处理生活的难题,面向未来。
而只有经历过这样自主构建新家庭的过程,一个人才能从原生家庭中独立出来,学会如何照顾别人,如何独立掌控生活,一个人的责任感、担当感、尽责性才能发展出来。
如果没有经过这个过程,一直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依旧被父母以“孩子的状态”照顾,无意识地被父母影响着,就会不自觉地丧失这部分能力的发展。
所以有的人哪怕到了四五十岁,依旧没办法做一个完整独立成熟的个体。这也是很多女性在走入婚姻和家庭中,往往感觉“男性力量弱”、“老公没有用”的原因之一。
如何构建
界限清晰的小家庭
我采访了很多同龄的朋友,发现身边能真正脱离父母独立生活的夫妻很少很少。
大部分人在有了孩子以后,因为人力、财力、工作的原因,都需要依靠父母的支援和帮助,才能让一个有孩子的家庭运转起来。
暂不提一日三餐和日常家务,单单是接送孩子上下学,送各种兴趣班,就会让工作时间不自由的人吃不消。
还有很多二胎/三胎家庭,对于他们来说,独立生活简直就是一份奢望和一场噩梦。
那如果必须依靠老人,又不想失去家庭的自主权,可以怎么做呢?
首先,要先在心理上完成自我成人化意识的转变。
夫妻两个人要主动脱离原生家庭的环境,从“子女”的角色转变成为“配偶”和“父母亲”的角色。
在邀请老人帮忙之前,先与配偶达成共识,明确小家庭的界限和规则,并和老人做好充分的沟通,明确夫妻彼此的职责,获得理解支持和尊重。
在处理家庭事务和矛盾时,把配偶的位置和感受放在第一位,把与配偶意见的一致性放在第一位,不要越过配偶,直接去询问父母的意见,这样其实时在主动邀请父母参与决策,弱化配偶的位置,变相允许父母干涉自己的生活。
在照顾孩子方面,鼓励老人去追求自己的生活和圈子。
一定要有自己生活的重心,不用因“帮忙照顾孩子”,就事事都与子女绑定在一起,事事都帮子女操心。不断地清晰“父母”和“祖父母”的职责和界限。
当在和老人意见不合和认知相左的时候,不要试图去改变父母,尊重父母的情绪和习惯,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不要较劲,不要背负,也不要去“改造”,尊重彼此的界限和职责。
如果老人愿意并希望,那么可以给老人相应的报酬作为感谢,金钱有时候会是关系最好的润滑剂。
这样,会帮助我们在邀请父母来参加小家庭的建设时,即不失去构建家庭的自主权,不丧失夫妻二人在家庭中的成长空间,又能获得父母的帮助。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希尔维亚·克莱尔曾说: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最后我还想说,带娃这件事永远都是父母的责任,谁也替代不了。虽然累,但是只有在亲自照顾孩子的过程中,你才能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更可以收获了一个更加独立、成熟、尽责、完整的自己。
如果大家在“独立”带孩子这件事上有什么经验和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展开聊聊~
来源丨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夏天的陈小舒”。
作者丨小舒,澳大利亚公卫博士,从事幼儿健康科研工作,她的公众号在幼儿营养和常见病护理等多个领域为 0~5 岁孩子的父母们带来权威、扎实的内容,推荐大家关注。
参考资料丨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Kid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