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杀手,是如何盯上年轻人的?
说起高血压,可能你第一反应会是:“这不是我爷爷才得的病吗?”但你知道高血压距离你有多近吗?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的数据,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中的高血压患者约有2.45亿,高血压患病率达27.5%。也就说,每4个成年人里,就有1个人是高血压患者。[1][2][3]
很多年轻人会觉得,高血压是老年病,肯定离自己很远。
但实际上,高血压早就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了。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一直在提升,其中又以20~39岁的中青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上升趋势最明显。[1][3]
中国≥18岁居民的高血压年龄标化患病率趋势增加丨《2024血压健康研究报告》
今日,中国医促会心血管病分会联合301心血管医学部、华为运动健康共同发布《2024年血压健康研究报告》。基于HUAWEI Research研究平台和华为WATCH D腕部心电血压记录仪的高精度血压测量能力,在9万+研究用户的参与下,调研结果发现在2.4w完成家庭血压监测的用户中,近一半的人都有高血压问题。[3]
而另一半的人,也面临着高血压的风险。有45%的用户,平均血压都介于120/80~134/84mm Hg之间,虽属于正常高值,但仅仅半年后,其中约22%的人就真的就成了高血压患者。[3]
22%血压正常高值用户在半年后发展为高血压丨《2024血压健康研究报告》
被高血压盯上的中青年,危而不自知
高血压,是指在未服用药物的情况,非3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简而言之,就是血压长期处于较高值。[4]
而长期血压过高,会给动脉壁造成较大压力,进而对血管、身体器官等产生不良影响。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大风险因素,而心脑血管疾病,长期在我国居民死亡原因中位列第一。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光是2017年,中国因高血压死亡的人数就达到了257万人。[1]
长期高血压,还会提高眼、脑、肾脏等部位的疾病发生风险。而且血压越高,风险越高。[3]
长期高血压的危害丨《2024血压健康研究报告》
除了危害大,高血压还有一个特点是隐蔽性极强。
报告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中的高血压患者约2.45亿,但仅有51.6%知道自己是患者,治疗率和控制率更是只有45.8%和16.8%。中青年,更是主打一个“不知者无畏”, 30~39岁的人群中,高血压知晓率仅有20.5%,治疗率和控制率则只有15%和5.7%。[1][3]
高血压整体控制达标情况丨《2024血压健康研究报告》
也就是说,中国的高血压患者里,只有约一半人知道自己得了高血压,而最终能把自己的血压控制住的人,只有六分之一。
这并不是因为人们轻视健康,而是因为高血压确实很难发现。很多高血压患者前期不会有任何的症状。只有血压比较高的时候(180/120mmHg或更高时),才会引发头晕、头痛、疲劳、心悸等一系列的身体不适,但由于这些症状不具有特殊性,很多人也不会联想到高血压上。
头晕、头痛、疲劳、心悸是高血压的典型表现之一丨图虫
很多高血压患者都是“高而不自知”,等到在某次体检中从过高的血压数值中发现自己得了高血压时,伤害早就蔓延很久了。
因此,高血压也被称作沉默的杀手。
沉默的杀手,是如何盯上你的?
那么,这个可怕的杀手为什么会盯上身强力壮的中青年呢?
很多人都信奉:“没有什么烦恼是火锅烧烤解决不了了,不行就的话就两顿”。但高血压的烦恼确实无法通过火锅烧烤解决,反而因此加剧风险。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高盐、高脂饮食均会导致血压升高。大家最爱的火锅、烧烤、麻辣烫,以及每天迫于每天吃下的高油高盐的外卖们,统统都是为升高的血压加了码。[1]
《2024血压健康研究报告》中的数据就显示,清淡饮食人群中的高血压患者占46.9%,高盐饮食人群中的高血压患者占61.1%。[3]
高盐饮食人群的高血压风险较高丨《2024血压健康研究报告》
忙于加班缺乏体力活动,更是为本就岌岌可危的血压“添砖加瓦”。吃得多动得少,不仅会让人们的体重直线上升,更成了高血压的催化剂。报告数据显示,肥胖人群的平均收缩压就达到了132mmHg,平均舒张压则为89mmHg,距离确诊高血压,只差一点点。而且越胖血压会越高,研究发现,体重每增加 10%,收缩压升高 4.94mmHg,舒张压升高 2.50mmHg。[1][3]
熬夜,也是个显著的风险因素。报告数据显示,睡眠时长小于5小时,高血压风险增加一倍以上。对于喜欢熬夜的人,一个不小心就在高血压的边缘试探。[1][3]
睡眠时长与高血压风险丨《2024血压健康研究报告》
就连当代人巨大的精神压力,也是高血压的诱因。一项高血压和抑郁相关的临床研究就发现,我国高血压患者抑郁的患病率为 28.5%。职业压力、社会经济地位等带来的社会心理压力和高血压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1]
压力大了想整两口缓解一下?不好意思,整两口也会把血压整高。无论男女,有饮酒习惯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都比没有饮酒习惯人群的患病率高。[1][4]
高血压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遗传、年龄、超重/肥胖、高盐摄入、吸烟、过量饮酒、运动量不足、长期精神紧张、空气污染等。
而当代人,一个不小心就能把年龄之外的风险因素全踩中。
而且个体具有的危险因素越多,程度越严重,血压水平越高,高血压患病风险越大。也难怪现在人得高血压的年龄,是越来越早了。2021年同济医学院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对武汉某大学2015年至2017年间,共一万多名大学新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这群平均年龄仅有18.5岁的年轻人中,就已经有4.3%的高血压患者了。其中,男生患病率为7.9%,女生患病率为1.6%。[6]
保护健康,定期检测血压很重要
高血压来得越来越早了,那我们应该怎样防治高血压呢?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建议,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包括低钠高钾饮食、合理膳食、控制体重、不吸烟、限制饮酒、增加运动、心理平衡、管理睡眠等八个要点。此外,还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不应随意用药、停药。[7]
高血压,是需要终生治疗的慢性疾病,所有高血压患者都应自我管理。有高危风险的人群,也应该及时监测,尽早控制。
世卫组织指出,在家里或医疗点测量血压,更可能在早期发现高血压,并且有可能尽早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来初步控制血压水平,或者及时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8]
而家庭自我测量血压是血压自我管理和风险预防的关键之一。
小型家用血压测量仪器
根据《2019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对初诊高血压患者或血压不稳定高血压患者,建议每天早晨和晚上测量血压,每次测 2~3 遍,取平均值;血压控制平稳且达标者,可每周自测1~2天血压,早晚各1次。综上,建议高血压及高血压高危人群血压测量16次/月。
《2024年血压健康研究报告》指出,高血压人群和无高血压人群分别基于智能可穿戴设备人均测量8.1次/月、3.7次/月,可见患高血压的人群更关注血压测量。但8.1次/月较《2019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建议的16次/月仍有较大差距,也因此,血压测量的科普教育和便捷式血压测量工具的推广还需加强。
常规的家庭血压测量主要使用电子血压计进行。这种仪器主要是通过气泵加压的方式对气囊进行充气,在加压的过程中感知脉搏波变化的方式来计算血压的。但这种电子血压计体积大,不便于携带,很容易错过最佳测量时间,而且通常使用时需要固定地点和时间测量,也大大增加了测量血压的门槛。
而智能穿戴设备的血压监测功能,则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高血压患者高质量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建议》中提到,对于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规律使用穿戴智能设备,可了解日常血压波动,提醒、督导诊疗,有助于改善血压控制、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但想要用智能穿戴设备来达成精准的血压测量,却并不容易。传统血压计可以通过增大气囊与测量部位的接触面积,来减少误差;而智能穿戴设备的接触面积无法增加过多,因此,想要达成更精准的测量,需要硬件上更加精进。
华为WATCH D是华为于2021年推出的腕部心电血压记录仪,也是唯一一款由国内研发的示波法内置气囊测量血压智能腕表。其通过药监局二类医疗器械注册后在国内上市,并于2022年通过国际 ISO 81060-2:2018标准认证后走向国际市场,上市3年多以来,获得了行业和消费者的一致认可。
最关键硬件技术之一,就是华为WATCH D腕部心电血压记录仪搭载的微泵与PPG的Hybrid血压测量技术。这种创新的微型气泵面积仅有一角硬币大小,但加压范围却可达300mmHg,可实现单次精准血压测量,且测量范围与传统血压仪相同。
为了实现测量的无感和精准,整个表体设计细节都进行了一遍遍的修改与调试。比如独特的双层窄气囊设计,就能让气囊充气后与手臂更贴合,更精准地感知脉搏波的变化。而夹层式表带和精锻不锈钢蝴蝶钉扣,也能避免测量期间表带形变,影响佩戴贴合度。
除了达到精确测量,华为WATCH D腕部心电血压记录仪基于PPG的Hybrid技术,还能实现24H动态血压监测,也就是全天候无感、连续的血压趋势监测,不仅能记录关键的清晨和夜间数据,还能记录血压昼夜节律,筛查异常血压节律,识别心血管疾病风险。
此外,华为还将在运动、睡眠、心理和情绪等多种影响血压健康的因素纳入研究范畴,与其他生理参数进行融合评估,进一步探讨生活方式对血压健康的影响,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血压管理建议。
虽然现在高血压依然是需要终生防控的慢性疾病,但无论是否有高血压,我们都要从良好的生活习惯到科学的监测手段和频率进行防控,不过分精神紧张,良好的心态和防控习惯有助于稳定血压,维护健康,享受生活。
*请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者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禁忌内容或者注意事项详见说明书。
*产品运用范围:供成人腕部单导心电数据的采集用(不包含自动分析、诊断功能),以及适用于示波法测成人的血压和脉率,其数值供临床参考。
*请不要通过测量结果进行自我诊断和自我治疗,请遵医嘱,自我判断会使病情恶化。请将您的测量结果交给您的私人医生或了解您身体状况的医务人员诊治。
参考文献
作者:雪梨
封面图来源:图虫创意
-果壳商务科技传播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