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壳亲子
3219
需用时 06:26
承认吧!你讲的一堆道理,根本管不住孩子

承认吧!你讲的一堆道理,根本管不住孩子

立正妈妈 果壳亲子Guokr


从前的父母崇尚“棍棒底下出孝子”,能动手的不动口。如今的父母崇尚“温柔而坚定”的科学育儿,动口不动手。

 

  • 可是,为什么我苦口婆心说了一大堆,孩子根本就无动于衷呢?
  •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Bug?
  • “温柔且坚定”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好好聊聊。


为什么你讲的道理,
孩子听不进去?


一、3岁以前:不是不听,而是听不懂
 
你一定有这样的经历,陪孩子讲书,你孜孜不倦地想引导TA发表一点读后感,但孩子的关注点却永远在一些你认为无关紧要的细节上:

比如,你讲着龟兔赛跑,想借此教导孩子骄傲自满会吃亏,可是孩子却接受不了她最爱的小兔子输给了丑丑的小乌龟。她伤心得嚎啕大哭,拒绝再听这个故事。

 
你用左脑在跟孩子讲道理,孩子用右脑跟你谈感情。
 
孩子不是不愿意听,而是真听不懂。

3岁前,孩子的左脑尚未发育完善,缺乏逻辑和理性,管理情感的右脑占据上风,他们更多的是被自己的感受所控制,难以进行理性的思考。[1]
 
孩子的认知有限,还未建立好完善的语言系统,对你的“大道理”接收无力。
这时候,喋喋不休的说教无疑是对牛弹琴,效果甚微。


二、3-8岁:似懂非懂,又不懂装懂

那是不是3岁后的孩子,就听得进道理了呢?

不一定。没走进孩子心的道理,如同隔靴挠痒,挠不到痛处。
 
随着年龄渐长,孩子的自我意识萌发。跟父母口中的道理相比,自己的想法更重要。
 
 
你嘴上叮嘱着“水边危险,别去”,孩子想的是“水里有什么,好奇”。

3-8岁的孩子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父母的建议更多时候并不能有深刻的理解,潜意识里,父母的告诫就像危言耸听,拦不住他们想要独自探索世界的欲望。[2]
 
这个阶段的矛盾,就在于:对父母说的道理,似懂非懂,爱听不听。但自己面对世界时,又不懂装懂,一意孤行。


三、8岁以后:听得懂,但不愿意听

很多时候,父母愤怒的点不是孩子做错了什么,而是明明自己苦苦压制住怒火,调整好情绪温柔地跟孩子讲道理,TA却充耳不闻,甚至捂着耳朵大喊“不听不听,和尚念经”!气得你恨不得直接按住TA胖揍一顿。
 

明明好好跟孩子说话,为什么孩子却不能好好听话?
 
因为你“复读机”般的唠叨,已经让孩子“听觉免疫”了,把你的话当耳旁风,太正常了。

重复的说教毫无意义,唠叨没完的碎碎念孩子根本听不进去,满脑子只有烦躁和抗拒。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这种看似谆谆教诲,实则表达不满的说教,可不是父母的用心良苦,而是“训斥和否定”。 [3]


你以为的温柔坚定
其实是掉进了“说教陷阱”


一、单边主义式说教:“我说过了=我们沟通了”

萧伯纳曾说过:沟通最大的问题在于,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已经沟通了。[4]

育儿中的“无效沟通”,大多表现为:我说了很多次=你应该已经理解了。

但其实,这是一种“一言堂”的单边主义说教,80%都是“无效式沟通”。真实情况是,这种“沟通”很多时候只是父母在宣泄自己的情绪,夸夸其谈的都是自己的人生经验,根本没留给孩子倾诉和沟通的机会。

不走心的教育,再苦口婆心也不过是自我感动罢了
 
父母自我感动式的说教,只会让孩子厌烦丨电视剧《小舍得》
 
在我们的惯性思维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总是告知和被告知的关系。但从上而下的灌输,往往没什么效果。正如李子勋老师所说:“教育孩子,最主要还得把话说到孩子心里,这样孩子才会心服口服。”

“讲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间隔着的银河系,需要架起双向沟通的桥梁,才能顺利迈过。
 

二、自以为是式说教:“我说过了=你应该做到”

父母们在教育孩子时,有个误区:“这些道理我都反复说过了,你为何还屡教不改?”

但其实,从“听”到“知”再到“行”,并非完成第一步,就能做到第二步。
 
知道≠做到。孩子的年纪、认知、经验,都影响着他们的行为。

要想孩子能够做得更好,直接教他们“应该如何做”比唠叨他们“你应该做什么”更有效果。


三、光说不练式说教:“我做不到,但你得做到”

董卿在央视《面对面》的一期节目中说了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首先要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图片来源丨《面对面》

讲道理之前先想想自己做到没。想让孩子多读书,除了一个劲说读书好,想一想你自己是不是爱读书的人;想让孩子少玩手机,批评孩子沉迷之前,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是一闲下来就手机玩个不停……

孩子讨厌父母将全部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丨电视剧《小别离》


打破“无效讲道理”的魔咒
你可以这样做
 

一、先营造一个温和的谈话氛围

《关键对话》中特别指出:关键对话中,我们的大脑有两个核同时在工作。一个负责“内容”,一个负责“氛围”。
 
我们应该优先处理“氛围核”,因为只有在安全的对话气氛中,对话各方才可以畅所欲言。[5]
 

当人们感到失去安全感时,他们要么陷入沉默(拒绝进行观点交流),要么诉诸言语暴力(试图强迫对方接受其观点)
 
所以,要想说教有效,比起谈话内容更重要的,是谈话的氛围。父母沟通无效的很大原因:出发点是对的,但说话的语气是错的。

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避免一上来就让严肃的表情,愤怒的语气,紧张的气氛,让孩子竖起敌对的利刺,举起防备的盾牌。


反感的心理只会让他更难以接受到你的信息,忽视谈话内容,注意力都在自我防御上。
 
“我们聊一聊”,远比“我有话跟你说”,更能让孩子建立起信任的心理基础。
 
放下身段,才能获得儿女的信任丨电视剧《小欢喜》


二、少用否定语言,善于释放“非语言信号”

Charles Darwin在《人类与动物的情绪表达》一书中说道:

一个讯息对人们的影响,有7%来自话语,而有28%来自声音和语调。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时,其他的65%影响是来自非语言的动作和姿势。[6]
 
可见,传达信息中“如何说”比“说什么”更重要。千篇一律的说辞进不去孩子的内心世界。

孩子的思维逻辑和成人有不同,生动有趣的教育表达比枯燥无味的说教更能让孩子关注到重点,留下深刻印象。
 
说一百句“好好刷牙”,威力不如看个纪录片丨微博
 
絮絮叨叨的大道理,都不如换位思考,来一场角色互换的“演练”:
 
  • 当你想提醒孩子抓紧时间,10句“快点”不如放一个“倒计时”;
  • 当你想让哭闹的孩子平静下来,100句“别哭了”不如张开手臂给他一个拥抱;
  • 当你想跟叛逆的孩子好好沟通,1000句“我是为你好”,不如轻声说一句“我很爱你”。

看得见父母“爱的行动”,才能听进“爱的道理”。


三、别老想战胜孩子,时刻提醒自己首要沟通目标

一场成功的对话,从来不是临时起意或者随意发挥。如果你希望能够说服孩子,不偏不倚地让“大道理”落实到实处,那么谈话前需要明确这4点:
 
  • 第一:我的目标是什么?(我想让孩子快速吃饭)
  • 第二:对方想要什么?(吃饭时总想听故事,玩玩具)
  • 第三:我希望我们的关系达成什么样子?(我不吼,他不闹,皆大欢喜)
  • 第四:什么是达到目标最好的决策?(他快速吃完,去做想做的事)

这是“关键对话”中的引导性思维。当我们理清对话的目的,就不容易在谈话中失控,更能够回归冷静,寻找解决方案。
 
“宝贝,妈妈很想让你吃完饭能听故事,玩乐高。所以你快速吃完饭,我放故事让你边玩边听,你觉得如何?”
 
谈话要避免来自父母权威的施压,比起催促,责骂,讲道理,更有效的方式是“寻求共同目的”(让你快点可以去玩)


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需求被重视,彼此是统一战线,有着相同的目标,自然更愿意配合。
 
每一场亲子“战斗”中,一定要明确我们的目标是“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四、语言明确、清晰,点到即止

道理说过很多遍,孩子却没有改变,说明我们用错了方法。

尤其是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说,那就是唠叨。同时,为了证明孩子是“屡教不改”,还“翻旧账”,也是不行的。这样孩子就更抓不住你要表达的重点了。

喋喋不休的说教,只会混淆重点,让人受不了丨电视剧《小别离》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语言明确,清晰,就事论事,点到即止。不要居高临下地指导,“蹲下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发言。


其实,父母们不厌其烦说教的背后,都藏着一颗保护孩子的心。但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孩子只能从自己出发看世界。

孩子的人生,得自己去走丨电视剧《小欢喜》
 
每一颗种子都需要离开温室,独立经历风雨,才能向阳而生,茁壮成长。父母的肯定和信任,如同太阳带给植物的光和热,才是孩子成长中最大的正能量。
 

你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

留言区聊聊吧!



编辑丨羚羊,人类幼崽观察家。
参考资料丨[1] 《全脑养育法》(美)丹尼尔·西格尔 蒂娜·佩恩·布赖森 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12
[2]《正面管教》(美)简·尼尔森 著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07
[3] 《与青春期和解》(美)劳伦斯·斯坦伯格 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 2009.08
[4]《沟通的艺术》(美)罗纳德·B·阿德勒,拉塞尔·F·普罗科特,黄素菲等 译,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2017.10
[5]《关键对话》(美) 科里·帕特森、毕崇毅 译 ,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年05月 
[6]《 人类和动物的表情》(英) 达尔文 著,周邦立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1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Kids@guokr.com

The End

发布于2024-06-21,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果壳亲子

果壳亲子官方帐号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