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的灵魂拷问:收入不如农民工, 为什么我还非要上大学?
高考放榜,几家欢喜几家愁。当文凭不再是金字招牌,在“学历贬值”、“大学生通货膨胀”的现状下,“就业难,难于上青天”的现状下,许多人开始冷静思考:2020年3月,马斯克在The Satellite 2020 conference的大会上说过一段颠覆大家认知的话——“如果只是为了学习知识,你不必上大学,因为大学能学到的那些知识基本都是免费的。”去年,腾讯发起的《20年20人20问》节目中,未来提问官、知名教育博主张雪峰也提出“灵魂一问”:“20年后,还有必要上大学吗?”一方面,是信息时代的便捷,带来知识随处可得,只要动动手指,便可通晓天文地理。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的泛滥成灾,人才过剩,带来的学历贬值,工作难求。让越来越多人开始质疑——寒窗苦读十几年,上大学的意义在哪里?众所周知,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无处不在的AI 正在代替人类工作,抢走人类饭碗。但面对发展来势汹汹的人工智能,我们传统的大学传课模式存在明显滞后性,与日新月异的就业市场脱节。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教授就明确提醒:“今天的大学生,从大学毕业刚走出校门的那一天起,他四年来所学的知识已经有50%老化掉了。”许多大学教授拿着几年甚至十几年前的教材,教着早已被时代淘汰的知识,台下听得昏昏欲睡的学生,四年后冲进人才市场时,无不惊慌地发现,所学那点专业皮毛压根扛不住行业知识更新替代的考验。传统教育“一考定终生”的选拔体系,近些年也愈发引起争议。学校以“分数”为评判标准,用竞赛、考试、掐尖等方式筛选人才,然后再继续通过强加工,提高“优秀”的门槛,最后将尖子生二次打磨再拔高,送进去更顶尖的大学,为学校的光荣榜再增添录取率……大家为了能成为那个录取率中的小分子,十几年里削尖脑袋付出的代价,已经无法用三言两语来描述。但从幼儿园就开始内卷的鸡娃模式,对孩子们的身心造成的伤害,无法预估,备受诟病。“月薪三万,撑不起一个鸡娃的暑假”、“每五个孩子里有一个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空心病儿童”等等话题比比皆是。这是一场全民皆苦鸡娃现状久已,却又无力扭转的角逐战。大家都明知现状堪忧,急需改变,却又不敢停下内卷的脚步,只能保持现状,苦等一个全社会改变的时刻。读大学=高学历=好工作=好人生,这已经成为万千中国家庭里固有的认知。“三千块你雇不到一个农民工,只能雇一个大学生。”已经不再是段子,而是现实。大学生看似受过高等教育,外表光鲜亮丽,出入高档写字楼,坐着格子间的办公桌,但拿到的工资却可能远不如蓝领。不过,这种“生活996,被老板压榨,被同事欺负,被客户骚扰,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每天忙忙碌碌看不到头”的社畜生活,已经远比“毕业就失业”的普通大学生优越,好歹还能找到工作。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还在求职市场苦苦寻觅,一位难求。据统计,2024年硕士毕业生的失业率高达67%,创下了历史新高。每十个毕业生,就有六七个找不到工作,这还不是本科生,而是更高阶的硕士生。可想而知,本科生想在就业市场找到立足之地,形势更是难于上青天。早在2020年,美团外卖公布的数据就显示,骑手有14%是大专本科学历,有7%是研究生学历,仅仅2020年上半年,就新增了14万的本科生外卖员。曾经举全家之力,在千军万马中厮杀挤过独木桥,进入象牙塔里苦读四年的高材生,最终也不得不穿上黄色的外卖工作服,骑上小电驴,在大街小巷穿梭来去。更别提近些年频繁听到的“清华研究生卖煎饼”、“西安交大硕士卖凉皮”的新闻,让人唏嘘之余,不禁反问——当文凭不再是金字招牌,在“学历贬值”、“大学生通货膨胀”的现状下,“就业难,难于上青天”已经取代“好大学=好人生”的旧版人生公式,上大学是否还有必要?
同时,在升学压力的不断围剿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孩子们,在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中,早已困死在单一的评价标准中,被驯化成一只优秀的绵羊,也成了毕业后暴露出来的一大弊病。中国的孩子,似乎从懂事以来,人生目标就是为了好大学而奋斗。让孩子如饥似渴的并非对知识的追求,甚至也不是对高分数的渴望,而是为了满足父母对好成绩的期待。儿童心理学家陈默在《中国的孩子已经变了,但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却没跟上》一文中就曾写道:“当今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从小到大一切现实事务都被替代了,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但他们内心真正的热爱从未被点燃,甚至从没有真正的独立思考和探索过。所以哪怕戴上了名校的光环后,依旧对人生充满迷茫。在出来工作后,更是需要为从前只懂读书不懂人情世故,只会刷题不会创新,只会考试不会变通,而偿还“不善交际、不懂思考、不懂解决问题”的债。豆瓣上有一个特别的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成员们自嘲“小镇做题家”,意即从小镇出来,凭着优秀的做题能力拥有了令人艳羡的名校学子身份,进入社会却混得并不如期待的“失败者”。赵大海(以下均为化名)就是一所985名校的毕业生,从小到大作为别人口中的“学霸”,他坦言“那时候自信心极其高,好像自己是天才的感觉。”但毕业后从国企跳到外资银行,四年后因为与领导不合,转行进口腔行业,期间断断续续换了三次公司,越换越迷茫。十四年过去,如今“32岁了还没成家,没对象,没想法,对人生没期待。小时候的骄子成了家里的累赘,翻身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不仅仅是985、211的高校,就连清华北大、哈佛耶鲁这些最高学府的天之骄子,都忍不住发出《考上了清北后, 人生全是下坡路》的控诉文。开始,名校学历是他站上高台的入门券,后面变成了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从最初信心满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眼高手低,到进入社会后学历光环褪去,处处碰壁后,才不得不承认——“到了社会还是要回到工作的本质上来,情商、人际关系处理、对挫折的态度、面对选择的能力、能否坚持的毅力,这些品质比你从哪个学校毕业重要多了。”
北大校长许智宏曾提到,“北大学生可以做领导人,可以做科学家,也可以卖猪肉。”真正让你成为货真价实的人才的,不仅仅是你读哪个大学,出来做哪个职业,而是保持终身学习,懂得不断调整自身去适应环境的人。00、10后被誉为Z世代,身处信息大爆炸的世界里,学习资源丰富,学习方式也不再是以往的死记硬背。只要他们愿意,互联网到处流淌着知识财富,自学成才不再是奢望。类似于近些年很火的B站,早在2018年,就被央视盛赞为“当代年轻人的学习阵地”。名师入驻,大牛云集,哪怕你没上清华北大,也有渠道可以听到清北教授的明星课。例如通过率极低的司法考试,在这里,你可以听到中国政法大学的罗翔老师化身段子手,用最通俗易懂的案例,自黑调侃的幽默,给你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关键,还是免费的,可以重复学的,不懂还能提问的。学习遇到困惑,直接弹幕求助,就可以得到后来者,甚至Up主的答疑解惑。同时,新时代的成功的道路也不再局限于“好大学=好工作”这条路。就读于龙虾职业技术学校的喻大双和他的同学们,还没毕业就已经被“高薪预定”,起步年薪普遍在12万元,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每个月可以达到3万元至5万元的薪资待遇。只因他们是专门学龙虾烹饪的学院派师傅。《2023年新职业发展趋势白皮书》显示,已经有17.5%的年轻人在尝试传统行业以外的新职业,58.5%的年轻人对新职业抱有强烈兴趣。- 像拆书师(把书本拆解成重要信息和段落,常见于有声书的市场)、
- 芳香疗愈师(用精油等进行按摩舒缓,达到疗愈目的)、
- 照片疗法教练(通过一些图片工具,使人进行一些内在探索)……
这些对大多数人陌生的职业,已经成为当下年轻人在“打工”以外的新出路。“基于新人群的新需求,在未来寻找新发展趋势,在传统轨道之外,或许有更加丰盛的人生。”同样,不读大学也能有出路,但不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人,路只会越走越窄。那一定是保持成长性思维的学习力。学会适应,学会创新,学会创造,与时俱进,那么不管时代发展的浪潮如何汹涌,都能永立潮头!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场大考,但不是唯一的考试,更没有“一考定终生”的影响力。人生充满无限可能,所以不要用“独木桥”狭隘了自己和未来。相信,只要帮助孩子找到热爱并且合适的领域,稳扎稳打走好每一步,任何一方热土都能孕育出光鲜亮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