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吃蘑菇,能看见小人吗?
自夏到秋,一场场降雨带来了“菌子季”。相比人工养殖的菌菇,生在在山野里的各种菌子鲜美程度不可同日而语,但也会面临“躺板板”的风险。云南本地人直接为“菇勇者”总结了保命“三熟”:菌子要煮熟,种类要认熟,去医院的路要熟。
其实,除了云南,东三省也蕴藏着丰富的野生菌菇资源。
01
野生蘑菇的中毒风险
/ 不分南北! /
东北同样生长着毒蘑菇,在东三省各地,每年都有人在野外采蘑菇食用后中毒,相关新闻屡见不鲜,轻则住院洗胃,重则有生命危险。甚至还有人上山采蘑菇遭遇蜂蛰而不幸身亡。
图丨网络
由于东北和西南的特产蘑菇种类不同,中毒症状不完全一致,中毒后出现“见小人儿”幻觉症状的相对较少,呕吐、晕眩、昏迷等症状较多。蘑菇中毒的潜伏期从半小时到10个小时不等,毒素成分复杂,并且没有任何特效解毒药,会造成肝肾、神经系统不可逆损害,毒蘑菇中毒报告事件病死率高达20%。
虽然在网络平台上,吃蘑菇中毒后出现各种幻觉往往被编排成有趣的段子,但并不意味着对毒蘑菇能掉以轻心。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近年来的统计,我国目前已报道的毒蘑菇约480种,这个数字还在不断翻新。目前还没有简单易行的毒蘑菇鉴别方法,“颜色鲜艳就有毒”“虫子不吃的就有毒”等民间经验都不可靠。
图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所长严肃提醒,路边的蘑菇别乱采,来历不明的野生蘑菇不要买也不要吃。千万不要为了好玩而尝试吃会造成幻觉的蘑菇,更不要相信某些营销号声称的“见手青中毒后能够看到过世的亲人”。
02
东北也有很多蘑菇
/ 东北人都吃啥蘑菇? /
不过在东北,可以供人食用的野生蘑菇资源也相当丰富,这些的安全性还是有保证的。
东北蘑菇似乎在外界存在感不太高,主要原因可能是蘑菇季相对比较短,集中在初秋,个别蘑菇的生长季可以维持到霜降前后,正好处于东北两个旅游旺季——夏季和冬季之间,外地游客相对不容易见到众多鲜蘑菇上市的景象。
为了便于储存,东北直接鲜吃蘑菇的时候不太多,采下的蘑菇大多被串起来,或是均匀地摊在平地上,在秋天的阳光下晒干。干蘑菇如果储存成“陈年老蘑”,香味会大减,最好吃的还是当年采摘晾晒的。
干蘑菇丨图虫创意
东北蘑菇的吃法相对单调一些,相比云南常见的菌子火锅等原汁原味做法,东北更多的是将干蘑菇用水发开后,炖鸡、炖肉、炖粉条,或是挂糊软炸,偶尔也会把泡软的蘑菇剁碎,和肉一起包饺子,也可以做打卤面。
小鸡炖蘑菇丨图虫创意
东北人对蘑菇一般简称为“某蘑”,不像其他地方简称为“某菇”或者“某菌”。东北最有名的榛蘑,是小鸡炖蘑菇不可或缺的食材之一,学名为“蜜环菌的子实体”。榛蘑在东北可食用的野生菌里最常见,晒干后颜色棕黑,皱巴巴的不起眼,但有着独特的香味,肉质厚实有嚼劲。它主要生长在针叶林中,是少数不能人工培育的食用菌之一,只能依靠野外采摘。
榛蘑丨拍摄 作者
油蘑又叫杨树口蘑,也是比较容易发现的可食用菌,和榛蘑撑起了采蘑菇界的半壁江山。
油蘑丨Wikipedia / Anna Baykalova
以树为名的还有“松蘑”,松蘑并不是松茸,学名松乳菇,颜色偏黄,主要生长在松树林里,也是炖鸡的好搭档。
松蘑丨Wikipedia / Pedroserafin
除了四川、云南、西藏等知名产地,东北长白山区也有野生松茸,质地细嫩,香味独特,去长白山旅游别忘了尝尝。
松茸丨Wikipedia / Kusabana Photo Studio
与松树相关的蘑菇还有一种“松树伞”,色泽深红,学名血红铆钉菇,也有别名“东北红菇”。
血红铆钉菇丨Wikipedia / Alberto Vasquez
白色的“雷窝子”长得很符合大众心目中的标准蘑菇形象,学名四孢蘑菇,它一般在雷雨后成群地萌发出来,质地厚实,用东北话说就是“肉头”。雷窝子的菌盖完全打开后菌褶部位会变黑,就不好吃了。但四孢蘑菇和另一种有毒的蘑菇——黄斑蘑菇长得很像,不建议自己直接采集野生的蘑菇食用。
雷窝子丨Wikimedia / Salix
说到牛肝菌,几乎都会想到云南,能够产生见小人幻觉的“见手青”也属于牛肝菌家族。其实东北也有一种“美味牛肝菌”,俗称大腿蘑,因为它的“腿”——菌柄比较粗壮。大腿蘑个头硕大,菌盖厚实,质地细腻,还有类似松脂的香气,直接炒就很好吃。
“大腿蘑”丨Wikimedia / Bogdan Kosar
另一类属于牛肝菌家族的蘑菇,在东北俗名“粘团子”,学名为点柄粘盖牛肝菌,刚长出来的时候表面有一层黏液,菌盖柔软滑溜。趁新鲜和白菜同炒,或者焯水后炒肉片,都格外下饭。因为粘团子常生长在落叶松附近,所以也有管它叫松蘑的。东北蘑菇主打一个取名随意,重名现象并不罕见。
“粘团子”丨Wikipedia / 松岡明芳
菌盖金黄油亮、像一丛丛黄花的榆黄蘑,学名金顶侧耳,有时也写成“玉皇蘑”。榆黄蘑香味浓郁,常用来包饺子,或者炒鸡蛋、炒肉,近年来人工栽培比较普遍。
榆黄蘑丨Wikimedia / Chatama
猴头菇是东北的山珍之一,毛球一样的外形萌感十足,的确有点像猴子脑袋,在野外通常成对生长在活树的枯死枝杈上。猴头鲜吃口感脆嫩,但因为不耐储存,更多的时候是以干品的形式炖煮,鲜美软嫩。
猴头菇丨Wikimedia / Richard Sullivan
白色的鸡腿蘑外形很像缩小版的鸡腿,也叫毛头鬼伞,菌盖表面像层叠的布料。鸡腿蘑只能趁未开伞时采摘食用,菌盖完全打开成熟后会迅速变黑腐烂。未开伞的鸡腿蘑采下后也要尽快吃,不然会在几小时内变黑。吃鸡腿蘑时不能摄入酒精,否则有中毒风险。
鸡腿蘑丨Wikipedia / Dionysos1970
形状像一丛鹿角的扫帚蘑,学名珊瑚菌,这两个名字都很形象。外形虽然怪异,但有着特殊的脆嫩口感。不过有些珊瑚菌有毒,不建议自己采集野蘑菇吃。
珊瑚菌丨wikipedia / Anime fan from Latvia
颜色鲜艳的无毒蘑菇里,蛋黄蘑(学名橙盖鹅膏菌)榜上有名。刚出土的橙盖鹅膏菌裹着白色的蛋形外衣,之后“蛋壳”破裂,露出醒目的橙黄色菌盖,逐渐张开,很像蛋黄的色泽。
橙盖鹅膏菌丨Wikimedia / Yaqui
橙盖鹅膏菌很容易与有毒的毒蝇鹅膏菌混淆,因此采摘它有一定的风险。毒蝇鹅膏菌非常符合“红伞伞,白杆杆”的特点,菌盖红色带白点,菌茎是白色的。
毒蝇鹅膏菌丨wikipedia
还有一种色泽鲜艳的花脸香蘑也是无毒的,它个头比较小,整体呈紫色,菌盖的边缘颜色比较深,看上去像水浸后的图案。
花脸香蘑丨Wikipedia/Horst74
东北也有和见手青一样能吃但存在一定毒性的蘑菇,它就是猪嘴蘑,学名胶陀螺菌。猪嘴蘑黑乎乎的,质地有弹性,口感类似于皮冻。吃猪嘴蘑会出现日光过敏性皮炎的症状,浑身发痒刺痛,嘴也肿得和《东成西就》里挂着两条腊肠的欧阳锋一样,成了名副其实的“猪嘴”。本地人减轻毒素的方法是用碱水和盐水反复搓洗,通常和黄瓜、蒜末一起凉拌,吃起来清爽滑嫩,但吃多了仍然有风险。
猪嘴蘑丨Wikipedia / AnemoneProjectors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还有不少东北的特产蘑菇没来得及提到。这个秋天,欢迎到东北吃蘑菇呀!
再次提醒:无论在哪里,都不要采野生蘑菇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