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元一号难求”,医院又推出“数学门诊”,网友:到底啥样叫得“病”?
本文授权转载自:
菁kids北京(ID:Jing-kids)
作者:Mina.L
继复旦儿科医院心理科开设”学习困难门诊“之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又开了一个“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该门诊将于10月8日开放,每周二服务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感到困难的学生。该门诊为“特需门诊”,归类为儿保门诊,挂号费316元,目前开放预约的三天均已约满。翻看了一下官方介绍,原来“服务对象”可以具象到这种程度:根据描述,大概差不多两种情况:一是空间障碍,二是心理焦虑。领头是一位博士,主要从事心理、行为障碍、精神卫生及睡眠医学。然后是三位心理领域的助理或咨询师:其中一名为人类认知神经科学博士、博士后,专长领域为空间想象困难的评估及干预,数学障碍识别和综合干预。另外两位为擅长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家庭治疗、家长心理健康及家长共情式陪伴指导的心理治疗师与咨询师。这样的配比一出来,那就是一幕非常生动且高效的画面:叫号机声音一落,家长带着孩子开始跟医生倾诉(99.9%应该都是家长主动挂号的),医生听罢,先判定是心理焦虑还是确有空间障碍。心理焦虑的让心理咨询师带走,去解孩子或家长的“心病”;确有认知障碍的去做测评,接下来再细聊——约满的这三天所产生的大量研究样本,一定会是形形色色、“真病”“假病”“心病”的大集合。啥样算“病”?昨天晚上,哦不,今天凌晨,我连夜“恶补”了国内外多篇相关方面的论文和阐述说明。针对“空间”(Spatial),确实存在“空间障碍”(Spatial Disorders)的情况。这种属于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的,由于人脑损伤后而可能出现的一些空间障碍和神经心理学相关类型的临床表现。
为便于理解,只举几个相关学术研究中讨论过的症状。给大家个概念哪些属于比较严重的“病”(*只讨论大众便于理解,有与“空间与数学门诊”相关的一些例子,不代表这是全部):单侧空间忽视:有此障碍的患者,会只看到某一画面右侧的部分,比如一盆花的右半部,两盆花的各右半部,或两盆花右边那一盆。👆Source:Cognitive Neurology: A clinical textbook,Oxford University Press视觉空间忽视:为图中的线段找到中心点,首先,两类患者都只做右侧的判断,另外,一个以纸张的距离等分,另一个以线的距离等分。但都不是线段实际的中心点位。还有很多其他的空间障碍,讲述起来太过复杂也与本文讨论无关,暂且不深聊。除“空间障碍”,我们再来讨论一下“空间认知能力”。先上几道测评题:1. 左图显示了四个全等、等边和直角三角形。任务是找出右边的哪些数字可以从左边的四个三角形中构建出来?👆Source: Spatial ability differences between students with a math learning disability and their other normal colleagues2. 此测试调查:右侧的 6 个正方体是否有一个与左侧的正方体是同一个?如果没有,可以选择 “no cube matches”;如果不知道解决方案,则必须选择“我不知道答案”的答案。立方体侧面的每个图案只出现一次。3. 标记4的这块拼图,应该进入四个立方体中的哪一个?5. 想象你站在太阳花的地方面向树,猫咪在你的什么位置?是不是有些熟悉的味道?上面这几道题,都是研究报告中用以测评空间能力的案例。学者们普遍认同的一个理论是:空间能力主要分四部分——空间关系、心理旋转、空间可视化及空间定向。做完这几道测评,我感觉自己在空间能力上可能确实存在一些“障碍”......这个门诊还有一个非常心动的介绍:“望能准确评估和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孩子提升空间思维与想象能力,改善学习障碍。”这也是有理论基础的,确实有一些研究者已经验证了针对儿童采取一定方法的空间训练可以提升数学方面的表现,会对上文所述的四大空间能力起到一定改善作用。不过成果如何,还需要更多的样本支持。有意思的是,在我查找这方面论文研究报告时,发现这些研究课题的作者大部分都是亚洲国家的,除中国、日本之外,还有埃及的。而且研究报告基本上都比较新,基本都在2005年之后。从“一号难求”的结果来看,家长们倒是对此门诊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孩子在数学、物理和化学科目上表现不佳,这个门诊可能会帮助孩子们提高成绩。孩子学习不好有很多种原因。有像我这种可能真的就是“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的,也有如ADHD等神经发育障碍,或厌学、受自我情绪、家庭关系等心理因素影响从而导致成绩不好的。这就要去对症问诊了。首都儿研所从2022年开始设立了“学习困难门诊”,每年接诊8000余名患者,其实也在排查各种各样学习困难的原因。除正常的诊断治疗外,类似门诊其实大多数都是在治“心病”。有种说法大家肯定不陌生,叫“大人有病,孩子吃药”。孩子的一些症状、情绪问题背后,一定有家长的原因。而类似“学习困难”“数学门诊”的开设,心理医生、家庭关系疏导的配置,其实就是在医家长的“心病”。直接引导大家去看精神卫生、看心理科室会有所芥蒂,那就开“学习困难”“数学门诊”吧!你瞧,接受度一下就上去了,噌噌地就报满了!不过有人指出,这样的做法可能会导致学生与相关家庭过度依赖外界的“治疗”,而忽视了自身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当然也有人对此非常反感,觉得建立“数学门诊”,是在“没病看出病”,又添新焦虑。怎么说呢,自古以来求医问药,都是治病也医心。好的大夫都是半个心理医生。看啥“病”都一样。来源丨本文授权转载自菁kids北京(ID:Jing-kids),北京国际教育和社区资讯首选中文平台,带你了解京城国际学校,探讨择校、留学、中产家庭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