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哈利波特》开始重映!这是我永远喜欢它的13个理由
最近,在魔法界和麻瓜界都热议着同一件事:《哈利·波特》系列的8部电影,从明天起要在电影院重映了!
图丨giphy
虽然每一个巫师都听着哈利的故事长大,虽然每一个麻瓜哈迷已经看了800次电影,但实在是按捺不住啊!实在是喜极而泣啊!
从在被窝里打着电筒熬夜看书,到现在准备拖家带口去看重映,到底为什么我们能喜欢《哈利·波特》系列20多年,并决定永生永世喜欢下去?
理由很多,很扎实!
魔法就是好!
研究表明,很多人都多多少少相信魔法。
先说助人的白魔法吧。
研究者让参与者看一个运动员投篮,并且在精神上默默给运动员加油,或者想象运动员投篮失败。结果——当参与者给予“精神祝福”且篮球投中时,参与者会感到自己确实有功劳。
图丨giphy
再来说说黑魔法。
参与者拿到了一个巫毒娃娃和一根针,并且被告知这个巫毒娃娃代表了一个有邪恶品质的人(爱迟到、乱扔垃圾、制造噪音等邪恶品质)。接着,参与者被要求在“邪恶的人”在场时,刺穿代表他们的巫毒娃娃。
没几分钟,就有“邪恶者”报告说自己头痛,而参与者则认为这个头痛是自己插针引起的。
图丨giphy
好吧,虽然投篮、头痛,并不真的拜魔法所赐,但相信魔法,好歹会让我们感到对生活有更多的控制力,爽!
看《哈利·波特》,我更有创造力了!
研究者真的研究了《哈利·波特》。
他们对4岁到8岁的孩子进行了实验。先给孩子们进行了创造性思维测试,然后把孩子们分成两拨看15分钟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片段:一拨看有魔法的片段,比如会说话的动物、飞天扫帚、咒语和魔杖;另一拨看没有魔法的片段,比如佩妮姨妈对哈利大声嚷嚷。
看完电影后,研究者又让孩子们参加了创造性思维测试。嘿!看了魔法片段的孩子,测试得分更高了!
麦格教授:那不是我创造力高吗?丨giphy
首次掌握阅读长篇小说的能力
《哈利·波特》系列可能是许多人读完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利·波特与密室》+《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一共七部,中文版3055页,274万字。
快给小时候的自己鼓掌!
这要是换成别的书,哪个小朋友看得进去?丨小红书/空肚食早餐
《哈利·波特》让我更包容
实验中的五年级学生填写了一份关于移民态度的问卷;接下来的6个星期,小学生们阅读了《哈利·波特》中有关偏见、包容的部分摘录;之后再进行问卷填写,这次他们对移民表现出了更多的同理心——尤其是强烈喜欢《哈利·波特》的小学生们。
确实,《哈利·波特》系列里的主角三人组就来自完全不同的家庭,但他们都平等有爱地对待麻瓜、巨人、家养小精灵等被魔法世界蔑视的群体,赫敏甚至创立了家养小精灵权益促进会!
呜呜呜我的《哈利·波特》,你真的教会我太多!
所以家养小精灵没有不喜欢他们三个的丨giphy
我也有呼神护卫!
《哈利·波特》系列里,有一种黑暗的魔法生物摄魂怪。
摄魂怪是世上最丑恶的东西之一。它们在最黑暗、最污秽的地方出没,它们在腐烂和绝望中生活,它们把和平、希望和欢乐从周围的空气中吸走。
对付摄魂怪的经典做法,是把所有意念都集中在快乐的回忆上,大喊咒语“呼神护卫”,以此召唤出代表希望、快乐、求生欲的守护神。
呼神护卫!丨giphy
其实这也是对抗抑郁的方法呀!
首先,抑郁症患者就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于负面的事情,像遇上了摄魂怪。而他们的守护神之一,就是激活快乐记忆的能力,哪怕只是虚假的记忆。
其次,散发银白色光芒的守护神,也对应了光照抵抗抑郁的作用。早在1898年,人们就开始用光照缓解极地科考队员在漫长冬季的抑郁症状——而且光疗几乎没有任何副作用!
另外,吃巧克力也有助于抵抗摄魂怪,以及不高兴的情绪,是吧?
美文共赏,作文都变好了
从文学角度来说,《哈利·波特》里面很多语句都十分优美,特别适合中小学生当阅读书目。
比如第一部中,海格来到海上小屋找到哈利,罗琳老师是这样写的(也有马老师翻译的功劳):
门口站着一个彪形大汉。他的脸几乎完全被蓬乱的长发和纠结的浓密胡须掩盖了,但你仍能看见他那对像黑甲虫似的眼睛在头发下闪闪发光。
又比如小天狼星中咒死去的描写:
小天狼星坠落的过程似乎十分缓慢:他的身体弯成一个优美的弧线,向后跌入了挂在拱门上的破烂的帏幔。哈利看见,他的教父坠入那道古老的拱门时,那张曾经英俊、现已消瘦憔悴的脸上混杂着恐惧和惊讶。
这些生动形象的语句,在当下网络用语泛滥的情境下更迷人了。
光是听BGM都能变聪明
听音乐有助于长脑子似乎是个共识,比如孕妇会给肚子里的宝宝听莫扎特。
有研究者对1993年到2022年间发表的2057篇文献进行元分析,发现古典音乐能够显著提高人们的认知表现,且对中国被试者的效果优于外国被试者,尤其对中国女性的效果最好。
《哈利·波特》里很多配乐也都非常不错的,虽然不太懂音乐,但也姑且归类为古典音乐吧。来,《海德薇变奏曲》走起!
BGM起!丨giphy
霍格沃茨没有差生!
你发现了吗,英国的魔法学校霍格沃茨里,根本没有差生!
哈利擅长黑魔法防御术(后来作弊擅长了魔药学),赫敏擅长预言课和飞行课之外的所有,罗恩是巫师棋高手,纳威后来成为了草药学教授,西莫被麦格教授(向教授致哀)官方夸奖“很会玩炸药”,你们的金发少爷马尔福,在二年级就用魔杖变出了一条蛇。
哥不错吧?丨giphy
事实上,麻瓜世界的学校里也没有差生,只是我们擅长的东西不一样。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能力领域,只是表现的形式、组合的方式、发挥的程度有所不同,并没有真正一无是处的人。
挺下饭的
《哈利·波特》里对食物的描写,真的馋坏了小时候的我。
海格接哈利的时候:
粗粗的、油汪汪的、稍微有点焦的香肠。
巧克力加覆盆子和碎果仁冰淇淋。
哈利来到霍格沃茨吃的第一顿饭:
烤牛肉、烤子鸡、猪排、羊羔排、腊肠、牛排、煮马铃薯、烤马铃薯、炸薯片、约克夏布丁、豌豆苗、胡萝卜、肉汁、番茄酱,而且不知出于什么古怪的原因,还有薄荷硬糖。
韦斯莱夫人给哈利的礼物:
一打家里烤的小圆百果馅饼、一些圣诞糕点和一盒果仁脆糖。
图丨giphy
这些使小时候的我对英国食物充满了向往,虽然后来……
相信“相信”的力量
哈迷们一定对书中所描述的信念的力量牢记于心,比如故事的主线,伏地魔坚信哈利是自己的一生之敌而非纳威,这也使哈利成长为了魔法界的传奇。
A对B的期望,能够影响B的行为,最终使A的期望得以实现——这种效应叫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虽然听起来很梦幻甚至有点神经,但期望效应已经被应验了:很多研究表明,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自信水平、自尊水平提高,都有很大帮助。
所以大胆去相信美好的事物、去期望美好的未来吧!(而不是像没鼻子老妖怪一样相信自己这辈子有个死敌)。
图丨giphy
出丑又何妨?
《哈利·波特》里的很多乐子,就是由人物出丑制造的。
首当其冲的肯定是纳威同学:一出场就满火车找蛤蟆;第一次上飞行课就摔断了胳膊;被康沃尔郡小精灵拎起来挂在吊灯上;动不动就晕倒或住院。
其他人也不遑多让,哪怕是最严肃的斯内普教授,也总是顶着一头很油的黑头发。
斯内普教授唯一一次出丑,尽管也不是他本人丨giphy
但这些小缺点完全不影响我们喜欢他们,甚至让我们更喜欢他们了。出丑效应告诉我们,在一些情况下我们并不特别喜欢完美无缺的人,而是喜欢偶尔会犯小错误的人,这些小错误让他们显得更加真实、亲切、可爱。
明白了吗?我们完全不用害怕自己表现不够完美,真实的自己才最可爱!
了解英国文化和习俗
对英国的了解,大概就是从《哈利·波特》开始的。
哈利的初吻发生在圣诞节的槲寄生下——欧美圣诞习俗中,人们不能拒绝槲寄生下的吻(但可以像《老友记》里的瑞秋一样,说这是罗勒不是槲寄生);
韦斯莱夫人每年圣诞会给家人和哈利织毛衣,这可能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习俗;
敲敲木头以避免厄运、交叉手指求好运;
他们很喜欢喝下午茶,乌姆里奇的下午茶配小饼干,海格的下午茶配硌碎牙齿的岩皮饼;
英国人真的好爱看球和去酒吧。
最最重要的,是成长与爱
《哈利·波特》传达的核心思想,就是“爱是最强大的魔法”:亲人之间超越生死的爱,朋友之间两肋插刀的爱,师生之间舐犊情深的爱……
在爱的指引下,我们看到了哈利在7年中,从懵懂的少年成长为敢于牺牲的英雄,而我们也在一遍遍阅读、观看《哈利·波特》中长大,每一次重温,内心便更加丰盈。
谢谢《哈利·波特》,让我们的心灵多了一个可以栖息的魔法世界,我永远爱《哈利·波特》。
图丨giphy
参考文献
作者:Margaret
编辑:李小葵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