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壳亲子
2751
需用时 05:30
北京第一代“鸡娃”:如果早点休学,我说不定已经是千万富翁了!

北京第一代“鸡娃”:如果早点休学,我说不定已经是千万富翁了!

筱恬 果壳亲子Guokr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闺女甜甜的家长会。


快两个小时的会议,校长、班主任和各任课老师分别讲话,尽管只是很寻常的教学情况反馈总结,却依然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卷”意。


就拿“三好学生”来说,学校的标准是学生需要在德、智、体、美、科创等五方面至少拿到四枚奖章,而想要通过学校的奖章认证,需要有相关考级证书或荣誉证书。这意味着孩子不光成绩得好,其他方面也要做到优秀。


这个要求其实不算低,但让我有些惊讶的是,甜甜班上的同学,上个学期仅有五个孩子没有被评上三好学生。


家长会上那些家长代表的教育分享,更是让我见识到了“别人家的孩子”没有最厉害,只有更优秀。不得不说,想让自己的孩子脱颖而出,并非易事。


在这样的氛围下,“鸡娃”,成为了父母们绕不开的话题。


自从我读了王食欲的《妈!这是我的人生》,对于在目前社会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有了一些新的看法。


👆《妈!这是我的人生》丨图源豆瓣



拼尽全力鸡娃,

换来了什么?



作为北京第一代鸡娃”,王食欲一路被妈妈永爱“鸡”进了北京四中。原本半只脚已踏进了清北复交,却在高二时毅然决定要走艺考路线。如今她是一名自由职业者,从事热爱的写作行业。


《妈!这是我的人生》这本书采用了“双作者双视角”的创作形式,妈妈永爱和女儿王食欲分别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来讲述她们母女之间的真实经历,并共同探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妈妈永爱是“鸡娃”的践行者。


自从女儿出生,“升学”便成了永爱最明确的人生目标。在她的安排下,女儿王食欲从四五岁就开始上乐器、美术、体育等兴趣班。中小学阶段更是连轴转,参加了各种当时市面上热门的补习班,最后被她一路“鸡”进北京四中。


她用细腻的笔触,剖析了自己不遗余力鸡娃的心路历程,个中滋味,让同样身为人母的我深有感触。


我们为什么要鸡娃?


永爱的答案说到了我的心坎里——为了让孩子拥有更加开阔的眼界和更多可选择的机会,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不至于陷入被动的人生。


的确,如今我们的孩子面临着越发激烈的竞争。社会就业岗位数量紧缩,而高校毕业生人数在逐年增加: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076万人,首次突破千万;2023年达到1158万人,较去年增加82万人;2024年再创新高,达到1179人。每年的就业季,都堪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数据来源:教育部


严峻的现实总会让家长产生无限紧迫感,生怕自己一时的拮据和懒惰,最终耽误了孩子的大好前程。


于是,我们不由自主便加入了“鸡娃大军”,用我们最大的能力把孩子托举起来——上个好中学,上个好大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能活得体面。


这样的鸡娃理由很功利,却无比真实。


👆图源《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


但是,“鸡娃”对孩子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女儿王食欲从自己的角度,讲述了“鸡娃教育”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了什么。

         

虽然“鸡娃模式”确实让她收获不少,但同样留下了很多“阴影”。她在书中坦言,学生时代奔波辗转于各个补习班的回忆并不愉快。


在长期“鸡娃模式”下,她获得了极强的专注力、执行力与学习能力,这些优势使她游刃有余地钻研各种领域,也让她更加自信。她成为了应试教育的既得利益者。


但是,从小训练出来的高度自律,给她造成了长期焦虑。这种焦虑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她始终处于紧绷状态,不知道该怎么放松和玩耍,一旦停下努力的脚步,她就会产生浓浓的罪恶感。


👆图源《年少日记》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更多被“鸡”的孩子,他们有的不堪重负,因患有严重抑郁而自杀;有的得了空心病,进入大学后茫然无措;还有的干脆直接破罐子破摔,自毁前程……


一面是孩子学习能力的提升,另一面是童年的缺失和可能伴随孩子一生的心理问题。不禁要问,我们想要尽心培养孩子,就必须要付出这样的代价吗?


看了这本书后我意识到,这份代价其实可以降到最低,前提是家长要弄明白,“鸡娃”到底是为了什么。



“鸡娃”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记得此前和好友聊到鸡娃话题时,她无奈地吐槽,同样的时间和精力花进去,有些孩子效果显著,有些换来的只有崩溃和挫败感。


好友最后神总结道:“鸡娃能成功,1%在于鸡,99%在于娃。”


永爱在书中透露,女儿王食欲原本并不是一个成绩出众的孩子,基本要靠自己推着往前走。直到小升初被区重点中学拒之门外的遭遇,让女儿从此走上了“自鸡”的道路:


“念初中以后,她就在学业上全程自主,完全不需要家长操心。她开始积极主动学习,会为了取得好成绩努力想各种办法。”


👆图源《小舍得》


对于王食欲本人而言,被妈妈“鸡”的那些年并不算真正学习。直到上了初中,自己才突然有了主动学习的意识。


那时她觉得妈妈很努力,除了把自己要学的东西都提前自学一遍,还学了很多别的知识、考了很多证,算是自己的榜样。


不过,妈妈永爱多次在书中提到,对于自己不遗余力鸡娃的行为,她其实是很后悔的。


“在教育女儿的问题上,我是短视和功利的。多少年来,我只以考试成绩为导向来鸡娃,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都选择忽略。我想,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绝对不这样鸡娃,一定会把童年的快乐还给孩子,绝对不让她在十六七岁的时候还在治愈自己童年的不快乐。”


她后悔替女儿选择兴趣班时,更多的是从功利角度出发,只为升学可以加分,却忽略了孩子的爱好;她后悔为了女儿被好一点的学校录取,把孩子所有课余时间都用补习班填满,失去了童年的快乐。


在书中,妈妈永爱回忆了自己近二十年的鸡娃经历后说,“做父母的一定不要只瞄准分数,而是要鼓励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鸡娃”的终极目标,绝不仅仅在于一个不错的分数和排名,指引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才是更为重要的事。


👆图源《小舍得》



读完这本书,

我对“鸡娃”有了新的思考



作为妈妈,我经历过鸡娃焦虑,也尝试过佛系躺平。当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对这个话题又有了不一样的思考。


首先,我们要正确看待“鸡娃”。


受如今大环境的影响,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父母走上“鸡娃”道路是难免的事。但无论是过于狂热、盲目内卷,还是一味抗拒、全盘否定,这两种极端方式都不可取。用适合孩子的方式陪伴他们成长,才是家长该有的心态。


👆图源《坡道上的家》


其次,我们不妨把格局打开,提到“鸡娃”时,不要狭隘地陷入“抓考试成绩”的死胡同里。


我们应该从升学焦虑中跳出来,把目光放长远,去着眼于孩子的“生涯教育”,帮他们找到真正的热爱所在。这些虽然无法用具体的数值来衡量,却是孩子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帮孩子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支点和立足于世的价值,他们才能获得更多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才是他们可持续一生的成功和幸福。一个内心充满能量的孩子,才能走得更远。


👆图虫创意


最后我想说,为人父母,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和引导,而不是控制和压迫。


鸡娃也好,佛系也罢,无论选择哪一种教育,大人到最后都要学会放手,把人生的选择权还给孩子。毕竟,孩子的人生只属于他们自己。


就像作者王食欲,当年她没有选择走妈妈规划的考学路线,毅然决定去艺考。后来,她以专业分数全国第一的好成绩,考入自己心仪的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成为了一名创作者。


现在的她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做着自己喜欢的职业,成为了一个快乐的“普通人”。


谁又能否认,这样的人生,不是幸福和成功的呢?


你小时候有被父母“鸡娃”的经历吗?

你是怎样看待“鸡娃”的?

在留言区聊聊吧~




编辑丨kk

题图丨图源《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电视剧截图

参考资料丨

[1]Heckman James J,Rubinstein Yona. The importance of noncognitive skills:lessons from the Ged testing program[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 91(2): 145–149.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Kids@guokr.com



The End

发布于2024-10-27,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果壳亲子

果壳亲子官方帐号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