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科考队的“御寒铠甲”,居然是它?
世界尽头的温度
好像低得没有尽头
“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是我国南北极地探险的明星。1994年以来,它已经累计执行任务30余次。别看雪龙号在冰天雪地中所向披靡,但它也有专属自己的“防寒服”—— 极地特种低温钢。
在南极的极端环境中,很多时候气温都低于零下40℃。当温度低于零下35℃,钢材就会出现“冷脆现象”,韧性降低,容易断裂,再加上风吹日晒、盐水腐蚀,这对在极地行进的科考船船身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装备了特种低温钢,才能安全平稳地在极地冰海区域极寒超低温、深海热液区、南海高湿热等极端海洋环境下作业。
坚硬如钢铁,在极寒环境中都需要被特殊照料,更何况是科考队员的血肉之躯呢?中国南极昆仑站首任站长李院生曾经感言道:“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也被人们称为是地球的尽头。那里气候严寒,在那里工作,精神上和身体上都经历了极大的挑战。”
40年极地探索的相伴
波司登
众多紧要的工作任务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南极科考队需要更加专业的保暖装备来对抗极端天气。创立于上世纪70年代的民族品牌波司登,专注于羽绒服的研发设计与制作,也见证了极地科研事业从无到有的繁荣发展。
1998年,波司登羽绒服随中国北极科考队出征格陵兰豪威德岛,见证北极科考历程;1999年随“雪龙号”南极科学考察队远征南极,再战极地高寒,此后持续助力南北极科考;2020年10月,波司登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成立“极地功能性羽绒服项目组”,随后又与中国南极科考队共同推出专业保暖系列,共同研发更加适合极地考察的羽绒服产品,并助力中国第37次南极科考队远征南极。
1998年,波司登羽绒服随中国北极科考队出征格陵兰豪威德岛,见证北极科考历程
今年是我国极地考察40周年,就如同雪龙号使用的特种钢材,科考装备的材质和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长达27年的协作,国民品牌波司登一直在助力探险队员的极地羽绒服装备。
就在刚刚过去的11月1日,极地极寒羽绒服已经随雪龙号一起前往南极,开始助力第41次极地科考的工作。科考队员们在极寒天气的户外作业时容易迅速感到寒冷,在大量活动后的出汗和吹风又可能会让人体大量散热,严重时可能导致冻伤和失温,危及生命。针对这种极致又苛刻的御寒需求,波司登推出了中国南北极考察同款极地极寒系列羽绒服 ,首创动态御寒科技 ,解决科考人员在极地严寒环境下“一动就热,一停就冷”的难题,防止队员们因为体温降低而出现失温症,在-50℃的环境中给科考队员们带来极致的温暖,并兼顾舒适、透气和轻量。
波司登极地极寒系列羽绒服
它的表现究竟如何?我们模拟了南极科考队员的一天,沉浸式极限一测究竟吧!
极寒环境中
羽绒服如何将保暖性拉满?
人类作为恒温动物,达到热舒适性最基本的条件是维持人体热平衡,即自身产生的热量和向环境散失的热量之间能量交换的平衡。
在南北极这样的极端环境中,要达到让科考队员们感到舒适保暖,防寒的羽绒服需要比日常穿着的冬服更好地阻止体表向外界低温环境进行热量转移,包括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等方式。高明的御寒策略也应该从这三个角度来入手,极地保暖技术更应该做到极致,通过服装的材质和结构的提升将温暖牢牢锁在体表。
保暖能力测试:锁热能力MAX
人体就像一个圆柱体,衣服件数越多时,件与件之间会出现新间隙,新间隙又能容纳更多空气——最终就会造出一个很厚重的空气层。但如果空气层太厚重,里面的空气将不再静止而是会流动起来,这就是“热对流”现象。
根据传热学理论,热对流会加剧热量散失,并且冷流汇入暖流,辛辛苦苦攒的热量都被“浇灭了”。特别是当我们在户外走动时,衣服还会随着身体动作出现相互摩擦、挤压。这些摩擦、挤压更会加速衣服间厚重的空气层流动。而且衣物过于厚重也会让保暖效果适得其反,有研究发现,当衣下空气层超过一定厚度,保温性就呈现下降趋势了。
日常生活中,我们对热量流失可能并没有直接的感受,但如果当科考队员在极地的户外工作时,任何一点漏风和漏气可能都会造成失温的安全隐患。因此,高品质的极地羽绒服应该“动静皆宜”,足够“封闭”,又足够“锁热”。
为了让你更直接地感受不同羽绒服间的锁热差异有多大,我们的实验员身着波司登极地极寒羽绒服和其他国家(加拿大)极地科考队的羽绒服,分别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中保持静止和大幅度活动,并通过红外热成像仪记录了全身的细节。
实验人员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中测试
仪器显示,运动后的两款羽绒服中,波司登羽绒的前胸、后背等处几乎没有漏温,也并没有明显温差,说明保暖性能十分稳定,而另一款羽绒服有些部位出现了局部漏温区域。
波司登保温十分稳定,竞品出现局部漏温区域
在整个实验中我们也用高精度工业热偶温度计实时记录人体体表温度变化。通过导出温度曲线图可直观看到,无论是动态还是静态,波司登羽绒服都能有效阻止热量的流失。
无论是动态还是静态,波司登羽绒服都能有效阻止热量的流失
波司登的锁热能力为什么如此优秀?还得感谢北极熊老铁提供的灵感。
我们直接上手把波司登极地极寒羽绒服拦腰剪开——正如你所看到的横截面,绒仓以一种很特别的方式交替排列在一起,有点像砌墙的砖块。这种立体叠态充绒结构模仿了北极熊皮下多层厚脂肪排列的形式,让蓬松的鹅绒在充绒格里面交叠呈现,最大限度减少了绒格之间空隙,达到360°无冷点的效果。
波司登羽绒服被拦腰剪开
波司登北极熊绒仓——立体叠态充绒结构
羽绒服的肩部单独加入了保温条设计,下摆还有防风裙,这些都是日常穿着过程中容易漏风的位置,把它们给加固,相当于筑起了保暖的基础防线,能将来之不易的热量牢牢锁在体表。
波司登羽绒服下摆防风裙设计
波司登羽绒服肩部锁温设计
同时,波司登还在羽绒服内里施加了一层超薄、透气的HEIQ-REFLEX高效保暖科技材料,它是一种辐射阻隔表面涂层,将热量反射回身体增加保暖性,相比传统材料更轻薄、性能更强悍。远红外科技的蓄热里布还能主动提升人体温度,平均升温2.7℃,又让保暖性能提升了一大截。
不浪费一丝热量,并高效利用身体散发的每一焦耳能量,才能实现保暖的“终极奥义”。
羽绒测试:把导热系数打下来!
设计一件羽绒服就像盖房子,面料和绒仓结构就像是钢筋骨架,合理又创新的结构设计,能为羽绒留出了充足又高效的内部空间,实现更低的导热系数。
导热系数是单位面积、长度的材料在单位温差下和单位时间内直接传导的热量。关于导热系数,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以前上学时做的一道物理题,即触摸同样温度的铁块和木头,会觉得铁块更冷一些,这就是因为铁的导热系数比木头高,而并不是二者温度不同。
从保暖性的角度来说,羽绒的导热系数远远低于棉花和羊毛。因为填充的纤维间能夹持的空气越多,空气越静止,服装的保暖性也就越好。相比其他纺织物,羽绒纤维的比表面积很大,黏附静止空气的表面积也大。而高品质羽绒服无论实在充绒量还是绒子含量上都过人一等,能牢牢锁住热量。
参考资料2
为了更直观的展示不同羽绒之间的品质差异有多大,我们直接从波司登极地极寒羽绒服中“水灵灵”地取出了绒朵和其他国家极地科考队羽绒服进行对比。
从剪开的两件羽绒服中取出绒子
差异很明显,波司登使用羽绒的绒朵更大更饱满,绒丝们彼此交缠,像小手般将空气团团围住;而绒朵那如同蒲公英般的立体结构内部,更能进一步储存大量空气。而且绒子越大朵、立体、蓬松,能保存静止空气就多,相应的保暖值也就高。一朵一朵手牵手,将波司登极地极寒羽绒服的保暖性能“支棱”了起来。
波司登和竞品款绒子对比
我们将相同克重的波司登绒朵和其他国家极地科考队羽绒服绒朵同时用相同的速度从高处倒下,倒进两个相同大小的量杯中,随着绒朵如雪花般飘下,发现波司登的绒朵轻松把量杯填满。这也意味着在相同克重的情况下,波司登的羽绒对比旁边的羽绒可以充满更大的空间,从而锁住更多的热量。
相同克重下,波司登绒朵更大,体积更大
同样都是“鹅”,为什么波司登要更胜一筹?波司登使用的是800+FP(蓬松度)高蓬匈牙利优质白鹅绒,它们生活在北纬45度的匈牙利黄金羽绒带核心地带,该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丰富,气候宜人,好山好水养好鹅,羽绒堪称“软黄金”。波司登还将绒子含量提升到了90%,远超平均80%的业内惯例,在羽绒服内部储存了更多温暖的静止空气。
值得一提的是,波司登对羽绒表面进行了特殊拒水处理,可以在一段时间内阻止水汽的侵入,也不会因为潮湿而坨在一起,影响保暖效果,在多变的极地雨雪寒湿环境中,依旧可以针对性地高效保暖。
拒水绒和普通绒的对比
防风防水测试: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南极大陆是地球上风暴最频繁、风力最大的大陆,风速在每小时100公里以上的大风在南极是经常可以遇到的。有些地区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有300多天,年平均风速19.4米每秒,被称为地球的“风极”。
科考队员们的户外工作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在强对流和低温双重加持之下,又给羽绒服的保暖性能带来了重大挑战。但既然波司登极寒羽绒服可以挑战极地环境,我们直接用工业鼓风机来测测它到底能多扛风。
面对工业鼓风机高达8级大风的迎面痛吹,波司登羽绒服后面的纸杯塔纹丝不动。
波司登和竞品产品,纸杯塔均”纹丝不动“
但如果面料不够防风,纸杯塔会轻微晃动,这冷风是挡不了一点儿。当把挡风的“羽绒”撤掉以后,纸杯塔瞬间崩塌,足以可见这两件羽绒服刚刚经历的“大风攻击”有多强。这一次,两件衣服的户外基础防风性能均过关。
撤走羽绒服瞬间,纸杯崩塌
只是吹风还不够极限,为了更好地模拟极地的寒风,我们还在风中加了点“料”——-186摄氏度的液氮,而羽绒服中包裹的是刚融化的黑色巧克力,巧克力大概在28度就会以下就会凝固。
包裹巧克力后,持续液氮喷射
经过5分钟的“风刃”攻击后,波司登羽绒服表面的温度已经到了零下,但拿出来巧克力依然是温热的液体状态,而另一国家队的极地羽绒服中的巧克力早已悄然凝固,可以想像如果是穿着它站在雪地里,“老寒腰”就是这么冻出来的。
波司登的巧克力依然保持液态,竞品产品因温度下降已经悄然凝固
这样强悍的防风保暖性能,靠的是就是著名的世纪之布——GORE-TEX黑标,它作为一种暴雨级完全防护面料,被压合在高性能的里布和外层表布之间,提供持久、优异的防水、防风、透气性能,再加上领部、袖口、门襟和迎风面的专研高防护材料,就能轻松抵御8级强风。
强大的保暖能力,还得益于波司登羽绒服内里的军用级别气溶胶层,它是一种高孔隙的纤维材料,锁住一层轻薄但又稳定的静止空气,能够在羽绒之下再施加一层热能守护。
如果碰上极地雨雪,普通羽绒服面料的拒水性能也根本不起作用,需要更硬核、直接和彻底的防水面料,因为只有能承受住一定的水压冲击,才能真正的抵挡住户外的雨雪天气,而GORE-TEX黑标就可以承担起这样的重任。
它的防水功能依靠中间层面料,准确的说不是面料而是膜,而中间层的防水膜是一种名为“膨体聚四氟乙烯”的材质,GORE-TEX薄膜平均每平方英寸有90亿个比水珠小2万倍的小孔,使雨水不能渗透。
我们使用威力巨大的高压水枪,对着两件羽绒服喷水5分钟,波司登羽绒服正背侧的试纸依然保持原色,防水性能也是满级。
波司登及竞品羽绒服正、侧、背,试纸颜色均未变色
透汽排湿轻量化:更好穿,更舒适的极地装备
在极地环境中,影响羽绒保暖性能的因素不仅仅来自外界,也来自人体本身。
虽然外界已经足够寒冷,但是当人经过负重和长时间行走、工作后,衣服内里早就已经充满了累积的汗水和潮气。如果身体挥发的水分没有及时排除,会极大地影响羽绒服的保暖性能。而且当人一静下来,身体表面不仅又湿又冷,这时候如果来一阵风,在“一哆嗦”的瞬间,很有可能还会流失体表的温度,造成失温症等严重后果。但如果要做到透汽,那会不会又影响保暖效果呢?
事实上,透汽和保温并不冲突。对流是热量流失的主要途径,但这并不意味着衣服要完全阻隔空气流通。在极寒天气中运动工作时,热气和湿气能够从里面排出去,而停下来时,冷气和水汽进不来。
我们翻开波司登极寒羽绒服内里,我们可以看到羽绒内胆是像鱼鳃一样层叠在一起的,中间还有一条通向领口的黑色管道。
波司登导湿管道
这其实是继北极熊之后,波司登向另一种极地动物借鉴的仿生设计——南极鲨鱼腮式排湿呼吸系统,为羽绒服赋予独立的呼吸系统。
可以看到,汗液和水汽从领口、下摆处和侧面完全导出,达到体表的温湿平衡,高效排出湿热气体,时刻保持干爽的穿着体感。
波司登羽绒服上下“排汽”
今天的极地科考虽然有直升机、雪地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支持,但队员们也需要携带不少的维生装备,包括帐篷、睡袋、背包、炊具、服装和通信、导航等等,动辄几十斤。
这时候,如果羽绒服本身还又沉又臃肿,将会增加负担,消耗更多体力,可能导致队员在恶劣环境中体力透支,甚至提高失温风险,理想的极地装备应该能帮助科考队员在工作时减轻负重,增加身体的灵活性。
波司登通过累计的大量消费者和人体工学数据,经过不断调试和计算,得出最佳的方案,在这款极地羽绒服上保证了合理的受力分布和轻便的穿着体验。
我们的测试员穿着波司登羽绒服行走了一圈,明显感觉波司登羽绒服穿着体验轻盈、行动便捷。
波司登羽绒服穿着体验轻盈、行动便捷
这是因为波司登考虑到了户外工作的特殊性,在羽绒服的选材上使用了轻量化戈尔面料,重 163GSM,里布使用 20D 细格里布,让羽绒服本服就比其他同行轻了不少。
同时在衣服结构上,加入了人体力学减负系统,设置了背带,能减轻服装对人体肩部压力,将肩部受力分散到其他部位,并且进行脱卸式设计,背负绑带取下来也十分方便收纳。在环腰的区域加入了卡口式结构设计,重量可分散到腰部,使服装穿着更轻松。
波司登羽绒服卡口式结构设计
探索不止,创新不止
纵观我国南极科考的40年历史,从1984年带着有限的科研预算和简单的穿着装备第一次出征,到如今成为世界领先的科考队之一,无数南极科考人始终肩负为国争光的使命。多年来,专注羽绒服48年的民族品牌波司登,作为国内率先登上“世界三极”(南极、北极、珠峰)的中国服装品牌,一直在持续助力中国科考事业。
作为民族服装品牌,波司登自己也屡次登上“行业之极”。凭借这款波司登极地羽绒服的全方位极限设计,波司登也赢得了2024 ISPO全球设计大奖。这是唯一面向全球运动行业的权威产品评选,旨在帮助行业寻找下一年度在产品技术、设计和性能多个方面最具有突破性表现的运动产品,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今天在业内拥有了充分的权威性,也被称为“运动界的奥斯卡”。拿下这个奖的波司登,可以说是妥妥的“六边形战士”了!
在南极科考队员共同参与羽绒服研发设计、经过极端环境实测的情况下,波司登不仅能满足南极科考专业需求,同时在努力将更先进可靠的服装科技带到消费市场,全面满足大众日常穿着的防寒保暖需求,度过一个温暖舒适的北方寒冬。更专业更保暖的波司登,凭借全球领先的羽绒服科技,让世界感受中国服装力量。
参考文献
作者:kiwid
封面图来源:波司登
-果壳商业科技传播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