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9
需用时 03:13
如果我们都是外星人,几家欢喜几家愁?

(文/Claire L. Evans)最近,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对地球上发现的陨石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也许DNA的某些组成部分可以在太空中形成。

以前也曾在陨石上发现DNA组分的存在,但来源一直可疑,是从太空中带来的,还是到达地球后粘上的?此次研究首次发现了微量的三种分子——嘌呤、2,6-二氨基嘌呤,以及6,8-二氨基嘌呤,它们都是核碱基的类似物。由于这三种物质在地球上较为罕见,因此这个研究结果第一次确切的证明了这些存在于陨石上的成分来自太空。

“泛种论”,陨石上的生命

这则消息在博客圈里广为传播,“定向泛种论”(directed panspermia)一时甚嚣尘上,不由得使我静下心来思考这个消息带来的结果:携着DNA的陨石在暗示着什么样的生命本质?它们真的可以支持泛种论,或者外源论(exogenesis)吗?

泛种论古已有之,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认为,宇宙是由无数的“种子”所组成,并创造了“泛种论”这个词,希腊语意为“所有的种子”。不久,亚里士多德推翻了阿那克萨哥拉的理论,提出了占据主流达2000多年的自然发生说。从那时起,“泛种论”就没再崛起过,只是偶尔在科学界或公众眼中出现一下。20世纪初,贝采里乌斯、威廉•汤姆森(发明热力学温标的那个家伙)、亥姆霍兹和瑞典科学家斯凡特•阿伦尼乌斯曾在著作中提及这个理论。

英国天文学家、科幻小说家弗雷德•霍伊尔爵士及他的合作者昌德拉•维克拉马辛格认为,“地球的生物系统不是封闭的”。他不但认为“泛种论”才是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合理解释,还认为外来生命通过“基因风暴”不停穿过大气层降临地球,甚至为进化提供了新的基因。霍伊尔是科学界的异类,坊间传说他因为热衷于宇宙起源学说,而被剥夺了本该属于他的诺贝尔奖。“泛种论”作为一种理论,想要增加可信度,就必须依靠一些地外生命的证据。“泛种论”饱受怀疑,因此出现一点实实在在的证据对这个常为人诟病的理论大有裨益。

“泛种论”,击碎人类的自大

当然,“带有DNA的陨石”也并非什么如山铁证。下面我要谈及的想法只是从这个观点引申而来的,并非基于已有证据的理性推理。我只是想牵出这条松散甚至疯狂的线索,用它引出一些关于生命本质的东西。

生命起源的问题是众多人类问题的根本,科学家们通力合作、数代人的努力就是希望找出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神学家要凭它起草教义,而艺术家们要欢庆它难以置信的美丽。那么为什么“泛种论”会比上帝造人,或者米勒-尤列研究的自生理论模拟实验更难让人接受?为什么人们难以接受生命广泛存在于宇宙之中,并由流星和小行星散播?长久以来,地球生命并非来源于地球本身或者什么神秘宗教过程,一直带着古怪、边缘化和类阴谋论的标签。

对于人类而言,地球是意识发生之源,是冰冷黑暗宇宙中发光的灯塔,想要把它想成别的东西可能没那么容易。人类将自己看做“生灵”,而居住的蓝色星球就像是悬浮在茫茫黑暗中的一粒微尘。更重要的一点是,死与无生命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宇宙由石头、气体和大量惰性物质组成,但它不是“死”的,它只是没有生命。

所以,让我们想象一下流星划过宇宙,带着遗传密码飞向我们的情景,它们也是“生灵”,是这个黑暗死寂的宇宙中的生命;它们会诞生也会死去,它们有自己的意识,它们是传播生命的种子。再回头想想我们对外源论的抗拒,想想我们的自大,我们以为自己独一无二,但宇宙只是一个孕育着无数生命的基质。

也许“泛种论”激起民愤的一个原因就是这种生命起源于别处的想法,它刺痛了人类的沙文主义。“泛种论”会使人类进化史彻底改变,同时改变了未来人类向宇宙扩张的模式,从下图的地球中心式:

http://guokr.com/gkimage/en/ew/i4/enewi4.png

变成了地球传递式:

http://guokr.com/gkimage/ck/57/2v/ck572v.png

而这种由DNA陨石带来的改变并没有削减生命所蕴含的神秘性,人类和他们所有宏大的追求都不过是智慧生命向宇宙传播之旅的一部分。

在某些情况下,生命还是需要起源于非生命的。生命诞生于另一个地方只是换汤不换药,生命是否诞生在地球上,也许并不会击碎人类的自大。如果真想改变什么,只有外源论。外源论让生命诞生的故事更宏大、更神秘,若想让这个故事更美好,我们就不能把自己仅仅看成是人类的一员,或者生物圈的一部分,而是知道自己代表着更广阔的家族——生命。

原文看这里

科技名博微博

博主介绍: Claire L. Evans 从事科普写作五年来,被非著名周刊Willamette Week誉为“青年文化传播新星”,被著名说唱歌手Kanye West 赞为“一位有成就的科普作家”。Claire不仅涉及科普写作(主要方向为宇宙学),还是一位科幻小说评论家,以文字犀利,思想深刻,逻辑严密见长。她曾说,从事宇宙科普写作五年来,仍然不知该如何描述宇宙。(吐槽:估计是因为宇宙过于浩瀚,喜爱尤甚,因此不知该如何描述)

The End

发布于2011-09-05,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绵羊c

细胞生物学硕士,果壳译者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