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事件”让美国人对恐怖袭击事件高度敏感,也让一系列反恐影视风行,最有名的当属同年开播的《24小时》,不仅让美国的年轻人趋之若鹜,在中国也有大批拥趸。《24小时》的影响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连美国军方都曾特地和该剧的创作团队会面。不过,剧中主角杰克•鲍尔(Jack Bauer,也就是死不了的包小强)在任务中采用的刑讯逼供不但不合于道德和法律,同时还误导了大众,也妨碍了军方对于士兵的教育。
“我别无选择”
“9•11事件”以后,美国电视上的刑讯场面越来越多。根据“人权至上组织”(Human Rights First)的统计,在袭击之前,每年黄金时段播出的刑讯场面不超过4出,现在则高达上百出;并且以前都是反派施暴,而现在正派的英雄们也开始动手了,特别是包小强。美国电视家长协会(The Parents’ Television Council)曾统计,《24小时》的前五季中出现的刑讯场面就有67出。
剧中的刑讯手段花样繁复,有诸如暴打、窒息、电击、刀捅、药物注射等肉体酷刑。剧中有些角色甚至只在折磨人时才上场,比如理查德(Richards)、约翰逊(Johnson)和伯克(Burke)。伯克随身携带的箱包内装满了各种皮下注射针管,来上一针硫喷妥钠会让人痛不欲生防线崩溃。在审讯陷入僵局人们无计可施时,总会召来伯克,对嫌犯进行药物注射(类似《风声》中实施药物针灸的六爷)。
许多时候,包小强都是身体力行的,弄断指头、刀刺喉咙都是家常便饭。在得到想要的情报后,一拳将犯人打晕——“这可以帮你止痛。”

用枪打腿是包小强的惯用手法。
除了肉体折磨,精神虐待也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方式是威胁嫌犯的家人。在第二季中,包小强威胁一个恐怖分子要杀掉他的妻子和孩子,并且通过闭路电视让他观摩孩子正被“处死”的场面。最终犯人妥协了,吐露了关键情报。其实处决过程只是一场表演,可是根据联邦法律和国际法,模拟处决也是一种精神虐待,是非法的。
而在剧中,当包小强因刑讯被质疑时,他总是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我别无选择。”(I HAVE NO CHOICE.)
你们教坏了我的学生
2006年11月,美国西点军校教务长、陆军准将帕崔克•芬尼根(Patrick Finnegan)飞去南加州和《24小时》的创作团队会面,和他同行的还有三位美军和FBI的顶级审讯员。芬尼根等认为,该剧表现的刑讯逼供不合于道德和法律,影响恶劣。
芬尼根在西点军校教授战争法,他的学生都是候补军官,即将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场上成为指挥官。芬尼根试图教会学生分辨是非对错,尊重法律和人权,而他发现学生很难接受他的观点,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24小时》的影响。学生们通常会说:“如果刑讯是错的,那《24小时》呢?”
更糟糕的是,《24小时》中的刑讯逼供几乎都是成就斐然的,小阴谋后面一定是会有大阴谋的,通过刑讯,犯人一定会吐露关键情报。尽管包小强在实施折磨的过程中也会感到焦虑和不安,不过他多有英雄气概呀,多少次拯救了美国呀。运用刑讯即使不合理,也是出于国家的需要嘛:“有千万人的性命受到威胁,名字,告诉我他们的名字!”(Thousands of lives are in danger, give me names!)
加里•索利斯(Gary Solis)是西点军校的法律教授,他和学生也有类似的争论。索利斯认为包小强就是一个罪犯,他的所作所为在现实中肯定会被起诉。尽管如此,他的许多学生的信条和包小强的一样:不计代价不择手段(Whatever it takes)。他们折服于包小强的魅力——冲进审讯间,对着嫌犯的腿上开一枪,威胁说再不开口就在另一条腿上补一枪,数秒内嫌犯乖乖交代了。学生们认为这时的包小强简直酷毙了。尽管索利斯一再强调这种刑讯方式很可能导致我们不希望的结果,可是无济于事。
西点军校的教官们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托尼•劳根瑞尼斯(Tony Lagouranis)曾在伊拉克战争中担任审讯官,他也参与了这次会面。托尼介绍说《24小时》的DVD在驻伊美军中很风靡。人们看过《24小时》后,会走进审讯间,将他们刚刚看到的刑讯场面重演一遍。《24小时》无疑助长了滥用酷刑的风气。
真的别无选择吗?
美国的司法体制讲究证据获得的合法性,而刑讯逼供显然是最不人道的获取口供方式。国家安全和司法正义,孰重孰轻?《24小时》显然选择了前者。整部剧都在与时间赛跑,抓到嫌犯后必须争分夺秒,不择手段不计代价,问出关键线索,阻止更大的阴谋。此时,在正常的司法体制内被视为非法的刑讯逼供就成了最有效的选择。定时炸弹般的危机感,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一般悬在每个人头上,为了国家安全,包小强永远都是别无选择的。

为了国家安全,包小强真的别无选择吗?
然而现实中很少出现剧中那样紧凑刺激的情节,再拿国家安全作为刑讯逼供的借口似乎有些牵强。连该剧的首席编剧都解释说:“我们选择‘定时炸弹’这样一个非常环境作为前提,我想人们应该分得清戏剧和现实的区别。”
再者,刑讯逼供也可能不是最有效的方式,特别是对于狂热的伊斯兰恐怖分子,他们渴望成为烈士,不在乎折磨。而对于另外一些人,软可能比硬管用。(详见 审讯时,暴打罪犯,不如诱他忏悔 )
此外,FBI的审问技巧专家认为,尽管包小强在施刑时曾表现出不安,不过事后他仍相当冷静,可以轻易用手枪、飞刀、牙齿什么的端掉恐怖分子的老巢。这简直不是一般人的境界,只有心理变态者才会在实施了那样酷刑后还能如此冷静不受影响。团队中如果有这样一个人,相信他一定不会通过官方的心理评估的。
《24小时》还面临许多其他指责,比如引发或者勾起了公众对于酷刑的欲望,让民众增加了对于穆斯林的偏见(所以后几季的boss是斯拉夫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