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9
需用时 01:22
3D感觉生成区在哪里?

眼球背后是视网膜,角膜把上下颠倒的2D图像显示在上面。通过一些复杂的过程,大脑就将这些平面图像转化为了优美的3D世界。在新近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通过刺激猴子脑部特定的神经元,改变了它们接受3D形象的过程。研究者认为,这个区域就是3D感受生成的部位。

比利时鲁汶大学的詹森(Peter Janssen)和同事们训练2只恒河猴戴着立体镜识别计算机屏幕上由很多点组成的3D形状。有时3D图像似乎向屏幕内弯曲,另一些时候图像向外凸出。通过改变点的密度,研究者可以让这些3D图像更容易或更难辨认,即更清晰或更模糊。

首先,研究者训练猴子,让它们在看到内凹的图像时眼睛移向左边,看到外凸的画面时眼睛向右边移。之后科学家在猴子完成视觉任务时,用微电极探测猴子的大脑,探寻对内凹或外凸图像有反应的神经元组。之前,詹森和其它研究者曾经发现,下颞叶皮质这个脑区对复杂的图像和物体特征比如形状有反应,因此这次试验中研究者对这个区域特别进行了关注。研究发现一些神经元在看到外凸的图像时有反应,另一些则在看到内凹的图像时有反应。詹森于是用微小的电流对这些区域进行了刺激。

1月12日发布于《神经元》(Neuron)的研究中,电刺激改变了猴子报告它们所看到图像的速度和准确度。如果猴子在看外凸图像,而研究者这时刺激“喜好”外凸图像的神经元的话,则猴子的报告速度,也就是向右移动眼睛的动作会变快。但是如果猴子看外凸图像时,刺激对内凹图像有反应的神经元的话,那么猴子报告的速度会变慢,错误也会增多。如果图像足够模糊的话,电刺激会让猴子持续报告错误结果。

詹森认为,电刺激改变了猴子看到的东西。刺激负责外凸图像的神经元,会让外凸图像更凸出,而且会让内凹图像看起来也显得凸出。

其他研究者评论认为,这个研究第一次证明了神经活动和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编译自:《科学美国人》网站1月11日
原文:请看这里
图片:Peter Janssen, Laboratorium voor Neuro- en Psychofysiologie

(果壳环球科技观光团微博 http://t.sina.com.cn/guokrdigest

The End

发布于2012-01-13,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环球科技观光团

环球科技观光团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