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得里亚海上的猪/编译)上一期介绍了31个必知科幻术语的前10个,本期继续。
11. First Contact(首次接触):人类初次遭遇外星智慧生命。
莫雷•莱因斯特不仅在1945年的中篇小说《首次接触》中创造了这个词组,他或许也引入了“万能翻译机”的概念。这篇小说里,两个技术先进的文明在遥远的太空相遇,他们不仅交换了技术,也设法处理了彼此的怀疑。在《星际迷航:第一次接触》上映之后,莱因斯特的后人状告派拉蒙电影公司侵犯商标权,但是法官认定莱因斯特并不拥有这个术语,因为他曾经任由它在别的作家的作品中扩散。
《星际迷航:第一次接触》海报。
注意,首次接触和“第一类近距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First kind)并不相同。后者是UFO研究者海内克提出的UFO目击分类体系中的一类,指的是数百米之内视觉清晰可见UFO。如果对人产生了影响那就是第二类接触,如果发现了自主行动的实体(外星生物或者机器人)就是第三类接触。
12. Force Field(力场):一种防护场,可以阻断外来物质进入。
“力场”一词首次出现在英国科学促进会1920年的报告里:“每一个原子都必然成为一个电磁力场的中心。这些力场是汉弗莱首先开始研究的。”力场在科幻小说中的首次露面是1931年,当时约翰•W•坎贝尔在中篇小说《太空群岛》里描写了一座有力场包围的外星城市。同年,爱德华•埃尔默•史密斯发表了连载作品《IPC的太空猎犬》,其中也有几处提到了力场理论和力场发生装置。
“绝对领域”当然也是力场的一种……呃,我是说,EVA里的那个。图片来源:evangelion.wikia.com
13. Generation Ship(世代飞船):一艘长期航行的大型飞船,船上众多居民并不自我冷冻,而是照常生老病死、延续后代。
“世代飞船”的说法可能源于一篇许多人已经淡忘的经典作品,E•C•塔伯的《生于太空》,它最初在《新世界科幻》杂志上以《星际飞船》的名字连载,到了1956年又汇集成书。小说围绕着世代飞船上的第13、14代居民展开,这艘飞船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在船上出生的,他们各自学习一项操作飞船的技术,最后再由控制飞船的计算机下令执行。但是当负责处决的警长拒绝执行他自己的死刑令时,事情的发展就有些脱离常规了。
14. Hive Mind(群体意识):众多个体生物的心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集合体。
詹姆斯•H•施米茨在1950年的小说《夏日的第二夜》中首先将一个外星集群智能称为“群体意识”。小说中,居住在地外行星的人类遭到了外星生物哈尔法的攻击,它们具有“群体意识等级的智力”。最后人类罕见地被一位老太太——瓦娜特尔奶奶拯救了。1973年,这个词组又游离到了科幻之外,用来形容官僚体系,当年3月的《每日电讯报》写道:“种种社会的、审美的态度在经过了官僚的群体意识之后,都变得没有了分别。”今天,我们也用“群体意识”形容各种想法和行动整齐划一的社会组织。
《星际争霸》中的虫族就是一个群体意识物种,事实上任何作品里只要出现了“虫”族,十有八九都是群体意识……虽然游戏过程中看不太出来就是了。图片来源:eu.battle.net
15. Homeworld(母星):具有太空旅行能力的智慧生命的发源星球。
“Homeworld”在科幻小说中的历史其实比“home planet”早了近四十年。这个词似乎是从科幻作家兼探险家乔治•格里菲斯的笔下问世的,他1900年在《皮尔森杂志》上连载小说,讲述了一对新婚夫妇在太阳系的历险故事,他自己就有着丰富的探险经历,在创作中足可参照。连载结束后,他又将这两位身穿太空服的旅行者的故事集结为长篇小说《太空蜜月》,而“home-world”这个说法在第一期连载《探访月球》中就出现了:
“扎迪尔静静地站着,望向远远甩到了身后的这颗壮丽母星凝视了近一个小时,之后她才强自离开,任由丈夫再度关闭了舱门。大大减轻的体重几乎完全消除了站立造成的疲惫感。其实,在这时的阿斯特耐号上,站立和躺下的感觉已经几乎一样轻松了。”
后来Homeworld这个名词下诞生了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太空RTS,《家园》。图片来源:photoboats.com
16. Jack In(接入):人类将自己连接到电脑、网络或者其他机械体上的行为。
罗伯特•西尔弗伯格在1970年的雨果奖和星云奖提名长篇《玻璃塔》中首次将“电器接头”(jack)当作了动词使用,用来表示智慧生物和电脑之间的连接。在书中描写的24世纪,由科学家大亨西蒙•克鲁格创造的一个机器人种族服务着人类,其中的守夜人阿尔法•托尔是克鲁格的得力助手,它每天都要用几个小时“接入”电脑,“在数字浪潮中轻快地驾驭”。在这之后的作品中,人类也能“接入”了。
《玻璃塔》封面。美国出版的平装科幻著作常常采用这种很窄的开本。图片来源:io9
17. Mad Scientist(疯狂科学家):掌握强力技术手段并妄图以此征服世界的邪恶工程师。
在玛丽•雪莱创作《弗兰肯斯坦》之后的90年,威尔斯创作《莫罗博士岛》之后的12年,雷蒙•麦克唐纳在他1908年的系列小说《疯狂科学家:一个未来的传说》中才创造了“疯狂科学家”这个词组。小说里所谓的疯狂科学家接受过社会主义教育,并利用巧妙的发明对付美国企业和美国政府。但是当时的读者更感兴趣的恐怕不是该书的名词创举,而是书页中包含的那些密码。出版社邀请读者寄回他们对这些密码的分析,并给分析得最好的人颁发了高额奖金。
遗憾的是,这些“疯狂科学家”干的事情实际上和“科学”通常没什么关系……图片来源:科学松鼠会
18. Moon Base(月球基地):人类在月球表面建立的永久居留点。
这是又一个现在看来早该出现、实际却在科幻中出现较晚的词组,其中的落差或许体现了我们对月球殖民地的想象的变化。在布莱斯•沃尔顿1947年的小说《黎明任务》中,火星人建立了月球基地。第二年,海因莱因的长篇小说《太空学员》(讲述多国部队的高级军官企图依靠人类的“月球基地”占领世界的故事)和L•罗恩•哈伯德的《24万英里之上》(其中的“月球基地”是一座俄国岗哨)里,也都写到了它。
19. Multiverse(多重宇宙):许多并行存在的宇宙,可以是时间上并存也可以是空间上并存。
“多重宇宙”这个说法既不是来自科学,亦非来自科幻,而是源于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士1895年在哈佛大学基督教青年会的一篇演讲,题目是《人生值得过吗?》不过,他所说的“多重宇宙”和它现代的意义相当不同:
“然而那样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这些十九世纪的人接受了演化论和机械哲学的熏陶,已经对自然有了一套理性而完善的理解,我们不会再毫无保留地崇拜任何神明,因为一切神明的特性都可以用自然本身来做充分的解释。的确,我们所知的一切善和美都是从自然而来,可是我们所知的一切恶也同样如此。我们见到的这个自然是善变而冷漠的,与其说是一个道德的宇宙,不如说是一个道德的多重宇宙。”
发明大写Multiverse的是麦克•莫考克,根据《牛津英语词典》,也是他第一个在现在常用的意义上使用了“Multiverse”,以表示众多平行宇宙组成的整体。在1963年的《科幻冒险》杂志上,莫考克这样向读者介绍了现代意义的多重宇宙:
“然而在它之中还有许多事物,许多智慧生命,他们不知道自己正处在一个多重宇宙之中,因为这个多重宇宙是由许多宇宙组成的,它们彼此被维度隔开,就像是书页之间夹着树叶。”
20. Parallel Universe(平行宇宙):与我们的宇宙在时间上共存的其他宇宙,往往大体相同但一些细节有关键差异。
如果说“多重宇宙”还是一个比较现代的术语,那么“平行宇宙”的历史就悠久得多了,我们可以将它一直追溯到科幻文学的创始人之一,H•G•威尔斯。在威尔斯1923年的长篇小说《化身为神》中,一个男子被运送到了乌托邦,而那个乌托邦就存在于一个平行维度之中:
《化身为神》封面。图片来源:io9
“我们完全同意你们的这个主要观点:我们确实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和你们平行的宇宙之中,我们的星球和你们的如同兄弟,即便我们在这里发现了种种差异,两颗星球之间的相似依然令人吃惊。”(编辑: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