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4
需用时 03:32
谷神星上的神秘亮斑,不是冰,而是盐

谷神星上Occator撞击坑的伪彩色照片,显示了不同的化学构成。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UCLA/MPS/DLR/IDA

利用美国航空航天局曙光号(Dawn)探测器发回的数据,两项新研究揭开了谷神星(Ceres)隐藏了许久的一些秘密,其中就包括散布在这颗矮行星表面上的诸多神秘亮斑究竟为何物。

在一项研究中,科学家确定这些明亮物质是某种盐。第二项研究则探测到了富含氨的粘土,这给谷神星的形成理论提出了挑战。

神秘亮斑

谷神星上有超过130个亮斑,绝大多数与撞击坑有关。德国马普学会太阳系研究所的安德烈亚斯·纳瑟斯(Andreas Nathues)领导的一项研究称,这些明亮物质与某种六水硫酸镁相符。这是一种不同类型的硫酸镁,类似于地球上的泻盐(Epsom salt)。

纳瑟斯及其同事研究了曙光号上分幅相机拍回的照片,发现这些富含盐分的区域是过去的水冰升华之后残留下来的。他们说,是小行星的撞击把这些冰和盐的混合物翻掘了出来。

纳瑟斯说,“谷神星上这些亮斑的全球性分布表明,这颗星球的地表之下有一个地层含有咸水冰。”

撞击坑里的雾气

研究作者表示,平均直径940千米的谷神星,表面大都是深色的,亮度类似于新鲜的沥青。散布在谷神星表面上的亮斑,亮度则差异较大,最明亮的亮斑能够反射大约50%的阳光。不过,目前还没有在谷神星上明确探测到水冰。要搞定这个问题,还需要更高分辨率的数据。

Occator撞击坑的照片,结合3维地形数据绘制的透视图,展示了这个撞击坑的地貌。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UCLA/MPS/DLR/IDA

谷神星上最明亮的物质出现在一座被称为Occator的撞击坑内部。Occator撞击坑直径90千米,它的中央凹坑由明亮物质覆盖,宽约10千米,深约500米。有若干深色条纹,可能是裂纹,从凹坑中横穿而过。曾经高达500米的中央山峰的遗迹仍然能够看到。

依据Occator撞击坑陡峭的山壁及滑坡堆积物的数量,科学家推测它应该是谷神星上最年轻的地质特征。曙光号任务科学家估计,它的年龄大约有7800万年。

研究作者表示,Occator撞击坑的某些照片上似乎显示,地表附近有弥漫的雾气填满了这个撞击坑的坑底。这或许跟2014年赫歇尔空间天文台在谷神星上观测到水蒸气的发现有关。研究作者表示,这些雾气似乎出现在当地时间的正午时分,在黎明和傍晚时分就看不到了。这表明,这一现象与彗星表面的活动相似,水蒸气扬起了细小的尘埃颗粒和残留的冰颗粒。未来的数据和分析或许将检验这一假说,并揭露更多线索,帮助科学家揭开导致这一活动的具体过程。

曙光号任务首席科学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克里斯·罗素(Chris Russell)说,“曙光号科学团队仍在讨论这些结果并分析数据,以便更好地了解Occator撞击坑中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正午时分,Occator撞击坑中似乎会有雾气出现。这一现象背后的机制仍待研究。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UCLA/MPS/DLR/IDA

氨的意义

在另一项研究中,曙光号科学团队的成员检测了谷神星的化学构成,发现了富含氨的粘土的证据。他们使用了曙光号上可见光及红外测绘光谱仪采集的数据,这个设备能够看到不同波长的光如何在谷神星表面反射,从而测定那里的矿物成分。

氨冰本身在今天的谷神星上会升华,因为这颗矮行星太温暖了。然而,氨分子如果与其他矿物结合(以化学键的形式绑定在一起),就能够变得相当稳定。

氨化合物的存在,提出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谷神星并非起源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主带,而有可能是在太阳系外围形成的。另一个观点认为,谷神星是在靠近现在的位置上形成的,却合并了从太阳系外围飘移过来的物质。所谓的“太阳系外围”,是指海王星轨道附近,氮冰在那里可以稳定存在,不会因为太热而升华成气体。

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意大利天体物理研究所的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德桑蒂斯(Maria Cristina De Sanctis)说,“含氨成分的存在表明,构成谷神星的物质是在氨和氮大量存在的环境中累积起来的。因此,我们认为,这些物质起源于寒冷的太阳系外围。”

科学家将谷神星反射阳光的光谱,与陨石光谱进行了比对,发现了某些相似之处。确切地说,他们重点比对了碳质球粒陨石(carbonaceous chondrites)的光谱。科学家曾经认为,这类富含碳的陨石与谷神星非常相似。然而,研究团队发现,这些陨石与谷神星的光谱在所有波段上并不能很好地吻合。确切说来,谷神星的吸收谱与陨石完全不同,反而与含氨化合物的混合物相符,这些波段是无法用地面望远镜观测的。

科学家还指出了另外一处不同,那些碳质球粒陨石含有15%到20%的水,而谷神星上水的含量高达30%。德桑蒂斯说,“谷神星可能比那些陨石包含更多的挥发物质,也可能从富含挥发物的物质中吸取了水分。”

这项研究还表明,谷神星白天的表面温度介于180到240 K之间。最高温度是在赤道区域测量到的。研究作者说,赤道附近的温度通常太高,无法支持水冰在谷神星表面长期存在,不过曙光号的下一条探测轨道将揭示更多细节。

到本周为止,曙光号已经抵达了环绕谷神星的最终轨道高度,距离这颗矮行星的表面大约385千米。到12月中旬,曙光号将开始在这条轨道上展开观测,包括拍摄分辨率达到每像素35米的高清晰照片,进行红外、伽马射线及中子谱观测,并获取高分辨率的引力数据。

这两项研究都发表在12月10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编辑:Steed

参考文献

  1. Nature 528, 237–240 (10 December 2015) |doi:10.1038/nature15754
  2. Nature 528, 241–244 (10 December 2015) doi:10.1038/nature16172
The End

发布于2015-12-10,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艾麦乐

果壳作者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