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种日历
3148
需用时 06:17
张开温柔陷阱的食虫植物,会,吃人么?


现今,除了多肉和球根,还有一类阳台党青睐的植物正异军突起:它们不靠斑斓的色彩,也不靠萌系的外形,靠着精巧的叶片陷阱和特殊的食肉癖好,在植物界特立独行,也让人过目不忘;它们便是猎奇的“食虫植物”

一张图带你认识几类主流的食虫植物,左到右依次为:猪笼草、狸藻、茅膏菜,捕蝇草,捕虫堇。图片:Pinterest

食虫植物的种类远比你想的丰富,而且养护过程妙趣横生,一点都不输给多肉们,物种日历会陆续为大家介绍它们。今天就先给小白们推荐一款皮实好养的食虫——匙叶茅膏菜。别以为名字有个“菜”,就觉得它们是吃素的,小虫子一旦落入它们的温柔陷阱,就被举高高,再抱抱,然后被吃掉了。

#郑重其事的后文密恐预警#


是哪个说,以为我吃素?绘图:翼狼Elang

汤匙状的叶片

[chí]叶茅膏菜Drosera spathulata,又叫勺叶茅膏菜,茅膏菜科,茅膏菜属的一种常见食虫植物。它们分布极其广泛,从中国南部、日本到东南亚,再到澳洲和新西兰等很多地区都可见它们的身影。在我国的福建、广东和台湾比较多,浙江沿海的一些无人岛也有少量发现。阴湿的岩石坡面、苔藓丛生处可能发现它们,而且一发现就是一大片,密密麻麻地,像织了件毯子(密恐患者估计要撒脚丫子跑了233)。


红红火火的匙叶茅膏菜,过年养一盆沾个庆。图片:Barry Rice


匙叶茅膏菜的生境。图片:bbs.xmfish.com

匙叶茅膏菜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种加词“spathulata”意为spatula shaped(铲形)。的确,汤匙状的叶片是它们最具辨识度的特征了。植株约摸一个硬币大小,长到7~8cm的算是巨人了。茎短几乎无,叶片莲座状紧贴地面生长。长成这等模样,有那么一瞬间,我简直觉得它们是一种拟石莲花属多肉。

它们有多小?看图。图片:thinkoholic.com


小花盆里长满了。图片来源见水印

看上图是不是让人如坐针毡?告诉你,它们还真有个形象生动的别名——“小毛毡苔”。并非所有的茅膏菜都和匙叶一样呈贴地状,虽然它们大陆都统称为“茅膏菜”。港台地区则只把具有明显茎的茅膏菜属植物称为“茅膏菜”,例如长叶茅膏菜D. indica;匙叶这样,莲座状贴地生长的,在港台称为“毛毡苔”

长叶茅膏菜。图片:Carnivorous Plant Photo Finder

庞大的茅膏菜属家族

茅膏菜属Drosera)有170多位成员和数量丰富的变种及品种,分布在热带乃至极地苔原地区,可谓人丁兴旺。

它们分布广泛,习性差异较大,根据相近的分布和习性,我挑出几类帮助大家认识:

1、迷你茅膏菜:分布在澳洲,体型迷你,只有一个酒瓶盖大小。迷你茅品种极多,颇受欢迎。代表品种有月亮湖、金丝绒等,开花几乎不育,有独特的冬芽繁殖技能;

2、球根茅膏菜:大部分分布在澳洲,它们夏季休眠,利用地下球根渡过逆境,地上形态有莲座型和直立型两种;

D. lowriei,一种典型的球根茅膏菜。图片:growsundews.com

3、雨林茅膏菜:分布在澳昆士兰州的雨林中,对湿度要求非常高,但不耐晒,代表种类有阿帝露茅膏菜D.adelae

4、北领地茅膏菜:几乎分布在澳大利亚北领地,叶柄和茎长满了白色绒毛,根系相当发达,是茅膏菜中最不怕热的一类了,缺点在于不耐低温,15°以下就比较危险了,代表种有红孔雀茅膏菜D. paradoxa、银匙茅膏菜D. ordensis等;

D. derbyensis,北领地珊瑚茅膏菜,图片:wiki

相比之下,现今茅膏菜科中的另外2个属——貉藻属Aldrovanda)和捕蝇草属Dionaea),就显得“孤家寡人”许多,前者比较冷门,只有囊泡貉藻A. vesiculosa一种,我国东北部分湿地有自然分布,目前濒危;后者大家见得比较多,形形色色的捕蝇草很受市场欢迎,然而这些几乎都是园艺品种,捕蝇草属只有一个原始种——捕蝇草D. muscipula,分布在北美洲东岸。

捕蝇草的“血盆大口”,实际是它们高度变态的捕虫叶。图片:wiki

在水中的囊泡貉藻,以叶片末端的囊泡为捕虫陷阱。图片:wiki

一个活的地狱

为何这些茅膏菜都挂满了眼泪?因为我爱的深沉,其实,这是它们的捕虫陷阱。以匙叶茅膏菜为例,它们勺状叶片特化成了食虫叶,上部长满了长短不一的“毛发”,看着像把静电梳子,这是它们制造陷阱的关键工具——腺毛。按照形态和功能 ,腺毛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勺子中心突起,呈点状结构的“无柄腺”;另一类是沿着“勺子边缘”生长,比较长的“有柄腺”。有柄腺顶端有火柴头一样的红色球形腺体,能分泌香甜的黏液,如同晶莹剔透的露珠,茅膏菜也因此得了个雅致的英文名“sundew”(露珠)。


茅膏菜的有柄腺上挂着“露珠”。图片:lifescienceexplore.wordpress.com

除了汤匙形状,茅膏菜的捕虫叶还有其他多变的形态,如长叶茅膏菜D. indica的食虫叶是长条形的;阿帝露茅膏菜D.adelae为舌形叶;叉叶茅膏菜D. binata的食虫叶如鹿角般分叉生长,叶片先端还容易拳卷,若不是挂满黏液,还真会认错为某种蕨类;生长在澳大利亚西南部的巨大茅膏菜D.gigantea,则是世界上最高大的茅膏菜,株高可达一米,食虫叶犹同海葵一样挂满整个植株。

叉叶茅膏菜。图片:Carnivorous Plants UK

每一片食虫叶都是一个精巧的陷阱。贪吃的小飞虫被致命的香甜气息引诱而来,一落到“毛毡地狱”,就被长腺毛分泌的“露珠”牢牢粘住;虫子试图挣扎时,又触动了更大范围的长腺毛,它们受到强烈刺激进而产生感应,牵动叶片慢慢地把虫子往叶片中心拥抱起来,让虫子便动弹不得;此时,短腺毛会分泌带有消化酶的液体,将虫子慢慢消化,含氮的营养物质会通过叶片表皮细胞输送到植物体内,而难以消化的几丁质外壳则被留下。这样一个过程需要至少需要几个小时,完毕后叶片会重新展开,等待下一个猎物。


一次完整的捕虫过程通常包括吸引、捕捉和消化3个步骤。长柄茅膏菜D. intermedia的捕虫过程。图片:honda-e.com

大家肯定很好奇,为啥茅膏菜身为植物,明明可以靠光合作用吃白食,为啥要费这么大力气吃虫子?其实茅膏菜和其他食虫植物的生境一般是酸性的沼泽湿地,或是裸露的岩石表面,环境中严重缺乏氮和磷等元素,而且它们光合效率较低;为了适应贫瘠的环境,维持良好的生长,茅膏菜等食虫植物就进化出靠吃小虫子“进补”的本事了。当然,它们不吃虫也能过活,但若长时间伙食得不到改善,它们的生长速率会受到影响。

豆娘误入D. anglica设计的陷阱,体型大也逃脱不了这片毛毡地狱。图片:wiki

那,茅膏菜是不是什么都吃?——人家胃口才没那么好咧!首先,茅膏菜的陷阱只对有机物有反应,对像雨滴、沙砾等无机物完全无感;其次,茅膏菜对不同的有机物反应速率也不尽相同,蛋白质的刺激最为敏感,其次为糖类和脂肪;再者,茅膏菜喜欢吃生的,它们的陷阱对于活昆虫的响应要比死的快得多。

好望角毛毡苔D. capensis。图片:wiki

捉了媒婆,怎么传宗接代?

那茅膏菜总要传宗接代的吧,若是陷阱逮到了授粉的昆虫,岂不是就断了香火?这你不用担心,大部分茅膏菜拥有伸出植株、远离捕虫叶的细长花茎,花茎长5~20cm,帮助授粉的昆虫不会被误食。茅膏菜的花也值得玩味,两性花组成蝎尾聚伞花序,刚抽出来的花梗如同蕨类幼叶一样拳卷着,而后花朵从上到下次第开放。它们的花被颜色丰富,从最素净的白色到妖艳的酒红色都有,颜值颇高。


匙叶茅膏菜长长的花茎。图片:Pinterest


也有妖艳的酒红色。图片:mesosyn.com

茅膏菜的繁衍,分为有性繁殖和营养繁殖两种。有性繁殖即为种子繁殖,收集种子进行播种,是匙叶茅膏菜最快最有效的扩繁手段

营养繁殖可分为两种:叶插和孵冬芽。取下一片完整的捕虫叶,平放在湿润的介质上,在一定温湿度的条件下,一段时间后叶片上就会萌发新芽,这就是“叶插”。新芽一般出现在叶柄处,也有可能在叶片的任意一个地方。

图片:pic.yupoo.com

“孵冬芽”的营养繁殖策略极为特殊,只针对几乎开花不育的迷你茅膏菜族群才有。它们夏天开花,冬天则会从莲座中心长出几圈绿色的营养繁殖结构,我们称之为“孢芽”(gemmae),由于是在冬天发生的,爱好者就管它们叫“冬芽”。根据品种不同,冬芽分鳞片状和颗粒状。每片冬芽都有一只腋芽,而且容易脱落,在原产地的雨季,一“窝”成熟的冬芽会被雨水打散,冲到潮湿适宜的环境中,顺利萌发成为新的个体。

颗粒状的冬芽(孢芽),用镊子轻轻取下,放在湿巾中可以保存一段时间,商家借此可以快递方式进行线上销售。图片来源见水印

鳞片状的冬芽(孢芽)。图片来源见水印

茅膏菜好养吗?

日常养护匙叶茅膏菜其实很简单,在温度、水分和光照等方面稍微注意下就可以了。先说温度,由于分布广泛,匙叶茅膏菜对温度的耐受程度较高,但不能忍受长时间的高温和霜冻。再说给水,匙叶茅膏菜喜欢湿润的环境,可以通过“腰水”的方式持续补水,“腰水”指的就是浸盆,把花盆放在盛有水的盘子中,水高1~2cm即可,这样水就会慢慢渗透到植料中,保持潮湿;不过,茅膏菜对水质有要求,一般用纯水或者RO水为宜,不可用带有矿物质的硬水。最后说光照,匙叶茅膏菜喜阳,一定条件的光照可让它们的“露水”更加粘稠,颜色也会变得通红,但切忌长时间暴晒,明亮散射光处是比较适宜的养护环境。


“露水”亮晶晶。图片:1000 Natural Wonders

现今匙叶茅膏菜和其他茅膏菜的野外生存形势愈发严峻,一方面来自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大一方面来自人为的盗采买卖。其实,现在茅膏菜的繁育生产技术已相当成熟,价格也趋于平稳大可不必对野外资源下手。请为了这些精巧可爱的植物们,自觉抵制购买野外植株,留给它们一个生长的空间。

进击的多肉

微信号:love123dr

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多肉微信公众号。快点击二维码关注吧!



物种日历

微信号:GuokrPac

有萌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有话想说?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来留言吧

日历娘今日头像

茅膏菜科 捕蝇草

本文来自果壳网,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The End

发布于2017-01-17,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