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种日历
1292
需用时 02:35
别把莳萝和茴香弄混了!

莳萝(Anethum graveolens)是今年餐桌物种日历上第一种欧洲传统香料植物,如果你热爱西式菜肴,它对你来说也许不会太陌生。这种植物频繁出现在汤汁和酱料中,通常与奶油、奶酪作伴,为菜品添加了一抹不盖过原味又能提升香气的味道。莳萝原产于西亚(日历翻过更多页之后你会发现,很多香料和作物都原产此处),后传入地中海地区乃至整个欧洲以及印度,现在是欧洲和印度传统菜肴中不可缺的一种重要香料。


莳萝的花序,作者摄于巴黎植物园。图片:余天一

把莳萝和茴香分开可不容易

莳萝在国内栽培不多,我们平日里只能见到莳萝羽状叶的干制品也就是其叶碎。那么它长成什么样子呢?伞形科是香料大科,很多种我们非常熟悉的香料都来自这个家族。相比莳萝,我们更熟悉它同科不同属但亲缘关系很近(同属于伞形科西风芹亚族Subtrib. Seselinae)的兄弟——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茴香和莳萝非常近似,相像到从叶至花基本上没有一个地方能把它们区别开的。想要从外观上区分这两种就只能等种子完全成熟干燥,这时我们能看出,茴香的分生果只有五个突起不明显的主棱,而莳萝的瘦果除了主棱外还有两个翅状的侧棱,比茴香多了一条边儿。


莳萝(左)与茴香(右)的科学绘画。图片:wiki commons,分别选自Otto Wilhelm《Thomé Flora von Deutschland》与Franz Eugen Köhler,《Köhler's Medizinal-Pflanzen


莳萝幼叶(左)与全株(右)照,与茴香几乎无差别。图片:wiki commons


作者在昆明拍摄到的茴香花序(左)与作者在巴黎拍摄到的莳萝花序(右),依然几乎无差别。图片:余天一


莳萝的果实在成熟前和茴香依然很像,没有明显凸起的侧棱,作者摄于里昂植物园。图片:余天一


但是莳萝果实(左)在成熟后就能看出与茴香果实(右)的明显不同了。图片:wiki commons/余天一

什么,可以用鼻子来定种?

其实让人头疼的伞形科有个辨识的好办法——闻气味。

茴香和莳萝的味道略有不同。茴香想必大家都闻过,而茴香种子味道比植株更加强烈,类似前两天日历中出现过的八角(Illicium verum)。因此八角也被称作“八角茴香”、 “大茴香”,为了与“大茴香”区分开,茴香的种子一般被称作“小茴香”。

而莳萝的味道则不同,在介绍中通常说:

“(莳萝)植株外型与茴香相似,但茴香气味较甜,而莳萝则有较明显的辛香味。”——引用自中文维基百科

但是我个人感觉莳萝的气味确实香甜但比茴香更温和,有点类似奶油和芸香(Ruta graveolens)的味道,它的香型并不刺激,相反闻起来似乎能舒缓情绪,而它的英文名称也正是这么来的——dill来自斯堪的纳维亚语的dilla,有平静、镇定、安慰之意。据中国植物志记载,莳萝的果实中可以提取芳香油,其中主要成分是香芹酮,为调和香精的原料。


莳萝种子提取的芳香油。图片:wiki commons

莳萝一般都是咋吃的?

因为莳萝栽培十分广泛,在各地也有不同的做法吃法,比较常见和受欢迎的是和鱼一起烹饪,虽然初衷似乎是去除鱼肉的腥味,但其实不是很腥的鱼也可以用莳萝搭配,比如三文鱼。用莳萝来腌渍烟熏三文鱼是非常常见的吃法,新鲜的三文鱼也可以搭配莳萝奶油酱,或是直接和莳萝一同煎食。当然,莳萝三文鱼意面也是不错的选择。


作者自制的莳萝煎三文鱼。图片:余天一

另外莳萝也常出现在汤和酱料中,比如青瓜酸乳酪酱/希腊酸奶酱(土耳其语Cacık或希腊语Tzatziki)。土耳其的吃法是加水而成类似于奶油汤的主菜配菜,类似于优酪乳汤(Tarator);而在希腊这种酱则常被当做前菜。在中欧和东欧,新鲜的莳萝则主要用于做汤。


作者自调的青瓜酸乳酪酱,配料有酸奶、橄榄油、莳萝、柠檬汁、黄瓜和洋葱碎。图片:余天一


土耳其式的Cacık汤。图片:wiki commons

另据维基百科记载:

Vegetarian dill baozi are a common part of a Beijing breakfast.

在同一个词条里也提到莳萝和茴香的名称常混用,不过这里显然还是把这两者搞错了,谁家的茴香包子是莳萝馅的啊……


物种日历
每天一个物种,好吃的
灵魂终会相遇。
微信号:guokrpac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日历娘今日头像
伞形科 楤木


本文来自果壳网,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The End

发布于2016-01-09,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