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壳说
2712
需用时 05:25
翻出你的摇粒绒,预防传染病可能需要它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很多人可能都被逼成了强迫症——为了保持干净,每隔半小时超强度洗手,每天早中晚三次酒精擦地,连洗碗也下意识地要多擦两下。

↑↑图 | giphy

有心理研究表明,要想在生活中保持好心情和满足感,打扫卫生是个好办法。因为干净整洁的环境,可以减弱人大脑中的混乱感,增强对环境的掌控感。于是,大多数人把物体表面擦得锃光瓦亮,就感觉是真的很干净、很满足。

哎等等!其实,有时候我们离 “干净”,可能还差得远。

越是光滑,越容易藏雷

前不久,“出门回家要不要给衣服消毒”成了热议的话题。毛茸茸的毛衣、羽绒服毛领子和2020年再次流行起来的摇粒绒,看起来就容易吸附各种病原体,所以很多人从外面回家之后,会用消毒剂把自己的衣服喷个遍才放心。

然而,专家却解释说毛织品其实不容易传染疾病,反而光滑无孔的坚硬表面才是病毒、细菌的温床,简直大反转。为什么它们不躲在“丛林”里,反而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呢?

我们都知道,大多数的细菌、病毒都喜欢湿润的环境。光滑无孔的表面就可以给病原体们提供相对湿润的理想生存条件,在这种表面上它们能更久地维持感染活性。反而,毛织品的多孔粗糙表面会把病原体“榨干”,让它们失去感染活性。有针对艾滋病毒的实验表明,在吸水性强的表面,艾滋病毒只能存活24小时左右,而在光滑不吸水的表面,病毒可以存活超过48小时[1]。

↑↑从左到右,材料的表面自由能降低,菌群数量也更低 | pubs.rsc.org

同时,相比光滑无孔表面,微观的粗糙表面也被证明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比如鲨鱼皮。显微镜下的鲨鱼皮肤上排布着密密麻麻的肤齿,这样粗糙的结构将材料表面变得疏水,让水分更不容易附着,也就直接减少了细菌的停留。留下来的细菌也不容易大量生长繁殖,从而保持皮肤表面长期的无菌状态。

↑↑鲨鱼肤齿 | Wikipedia

而且,用酒精等易燃的消毒剂来喷衣服,碰上噼里啪啦的静电有可能会起火。与其把酒精浪费在衣服上,不如多擦擦手机屏幕和门把手这些光滑表面吧~

最干净的地方,可能就是最脏的地方

回头环视一下家里,窗明几净,光滑的表面可太多了,似乎都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变形杆菌在虎视眈眈地准备来一场繁殖盛典。但是哪里才对我们的健康影响最大呢?

这个地方大概就是厨房,尤其是厨房里洗得“亮白洁净”的餐具上,大多数时候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干净。

上海市虹口区疾病控制中心曾经在2010 年对该区家庭的餐具进行了大肠菌群的检测,检查的 282 件碗和 234 件筷中分别有 52 件和 21 件检出大肠菌群。

虽然这些大肠杆菌并不全都是致病性菌株,但数据也说明光滑餐具的确容易成为细菌繁殖的温床,致病性细菌这时可能就会趁虚而入,威胁我们的健康。

可是明明用洗洁精冲洗了好几遍,看起来也洗干净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首先,细菌滋生和洗碗流程有密切关系。

洗碗可以说是一件家庭生活中的大事。很多时候洗碗不仅仅是洗碗,而是一个老公老婆关系是否和谐、儿子女儿是否善解人意的测试。不同的人洗起碗来,虽然用多少水、擦多少下都不太一样,但拖延症却表现得惊人的相似——先泡着,过一会再洗。而且理由也如出一辙:“碗太脏了,泡一会洗得更干净~”这一泡,往往就是早上泡到中午,中午泡到晚上,晚上再泡到第二天早上……

↑↑图 | 图虫创意

这么一泡泡泡泡泡,碗并不会变得更干净,反而会滋生出更多的细菌。当餐具从早上泡到中午,这1-4个小时刚好满足细菌的适应期,细菌体积会不断增大,蓄势待发,产生各种有害物质,这时浸泡的餐具已经不健康了。如果刚好泡的是隔夜碗,那恭喜,这8个多小时里细菌已经进入到了增长期。一般来说,20分钟细菌就可以繁殖一代,简直是1变2,2变4,4变8的指数增长节奏。8个小时能繁殖多少?得拿张草稿纸来算一下。

↑↑细菌的增长曲线 | Michał Komorniczak

“好了好了!那我赶紧洗还不行吗?”洗碗方式也暗中藏雷。

常用的洗碗布是细菌的大本营。2017年,英国有研究团队就对家庭洗碗布(海绵、棉布、毛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洗碗布上的细菌密度为54亿/cm3[3],而洗碗布上的细菌向其它物体的转移率为5.12%[4]。也就是说,当我们用一块洗碗布反复擦餐具时,也有大量的细菌转移到了餐具上,造成了污染。

↑↑洗碗布的藏污纳垢之所 | 参考资料[3]

洗完碗之后就万事大吉了?并不是。很多人秉承着:“洗碗都这么累了,能洗完就不错了”的心理,为了偷懒直接省略了洗后擦水这一步,殊不知餐具上残留的水又给细菌的生长繁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潮湿条件和干燥条件下培养的细菌数量 | 参考资料[5]

所以,我们传统的洗碗方式,洗干净油污可以,但要洗掉细菌?还有点嫩。

洗不干净,那是因为洗得不够科学

如果手洗洗不干净,那不如用机器来试试?在1886年,约瑟芬·科克伦就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洗碗机。这台洗碗机的鼻祖构造非常简单——其中有一个马达,能够将锅炉里的热肥皂水输送到碗盘上进行冲洗。

↑↑科克伦和她的洗碗机 | retrozade.com

虽然科克伦发明了洗碗机,但她当时并不在意洗碗机是不是要更加卫生,发明洗碗机只是为了让家里毛手毛脚的佣人不要再打碎她的名贵瓷器了……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家庭卫生,今天的洗碗机都引入了滚烫的热水、高科技喷嘴等功能来清洗盘子上的顽固污垢,而且还兼顾对抗细菌。方太水槽洗碗机就是一台集科技和实用于一身的优秀洗碗机产品。

点击视频,看看方太水槽洗碗机如何在污垢和细菌之间游刃有余的吧~

洗碗最重要的就是要力道大,而强大的冲力就来自一股股加压的水流。方太独创的全域智能净洗系统在这时就派上了用场。

为了避免复杂的管路结构给水流能量造成损失,方太水槽洗碗机的研发工程师从涡轮增压发动机获得了灵感,研发出了开放式双泵系统,尽可能地减少了管路结构。并且,方太特有的诱导宽频清洗技术,可以大大增强水流速度。超高扬程,冲击力迅猛,将水流变成无数把高压水枪,让顽固污渍无所遁形,清洁更彻底。

↑↑图 | 方太

再配合飞碟式高效速热盘,可以快速加热水流及高温蒸汽,提供最高70摄氏度的高温,足够消除高达99.99%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这类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

↑↑图 | 方太

除了餐具上的细菌,果蔬上的农药残留也是生活中让人发愁的东西。虽然剧毒农药已经很少见,但果蔬表面的农残却依然会或多或少地对健康带来隐患,口感可能也会被影响。针对农残问题,方太水槽洗碗机创新推出了高频超声+喷淋+湍流三重净透去农残技术。在清洗水果蔬菜时,方太水槽洗碗机发出的超声波能在水中产生高能量的空化泡附着在果蔬表面,在炸裂的瞬间能把各种污垢、杂质震碎剥离。再加上“湍流速洗”大法,能迅速把各种污垢冲掉,轻松去除90%以上果蔬表面农残。*

↑↑图 | 图虫创意

有了方太水槽洗碗机,相信家庭关系也会和谐很多,毕竟再也不用想方设法囤着餐具不想洗。吃完饭往洗碗机里一放,一切都搞定。洗完之后,洗碗机还能通过热对流将水蒸气排出,高温烘干使餐具保持干燥,洗前洗后双保险,不给细菌留下任何滋生的机会。

↑↑图 | 方太

为了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我们做足了各种消毒工作,殊不知看似干净的餐具却可能成为“短板效应”中的那块板,为病原体提供了藏身之所,实在防不胜防。

↑↑图 | 方太

与其相信自己的眼睛和感觉,不如直接让洗碗机来替你管理厨房,洗碗这种脏活累活就交给它去做吧!除了拥有健康,Ta还能帮我们一天节省至少1小时,一年就是365小时,能多看180部电影!这时你会发现,除了在水槽前埋头苦干,生活原来还有更加丰富的色彩。

*根据中国家用电器检测所的检测数据,方太水槽洗碗机对乙酰甲胺磷、氧化乐果、乐果等农药的去除率均达到了90%以上。

↑↑ 方太如何为我们的“健康厨房”支招?点击了解更多。

『参考文献』

[1] 吴守丽, 严延生, 颜苹苹, 邓艳琴, 陈路瑶, & WuShouli, et al. (2014). 生物安全实验室微环境中hiv生存活性的研究.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8(6), 426-428.

[2] Liao, J. J. (2017). Experimental Pilot Scale Comparison Between Integrated Fixed Film Activated Sludge (IFAS) and Traditional Activated Sludge (AS) System for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Lamar University-Beaumont.

[3] Cardinale, M. , Kaiser, D. , Lueders, T. , Schnell, S. , & Egert, M. . (2017). Microbiome analysis and confocal microscopy of used kitchen sponges reveal massive colonization by acinetobacter, moraxella and chryseobacterium species. Scientific Reports, 7(1), 5791.

[4] Knoll, S. (2019).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of Kitchen Sponges: Experimental Study Investigating Bacterial Number, Resistance and Transfer.

[5] Anaraki, M. R., Mahboubi, S., Pirzadeh, T., Lotfipour, F., & Torkamanzad, N. (2017). Disinfection effect of microwave radiation on Bacillus subtilis as indicator organism on contaminated dental stone casts under dry and wet conditions. GMS hygiene and infection control, 12.

The End

举报这篇文章

果壳说

果壳作者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