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又把指甲啃秃了,没事就啃,怎么破?
👃 👃 👃
前几天,果仁妈推送了一篇讨论孩子“吃鼻屎”问题的文章,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评论区不仅有很多妈妈“吐槽”自家娃对鼻屎的执着,还有不少妈妈提到孩子啃咬指甲的问题。
其实,啃咬指甲的问题不光出现在儿童群体中,成人中喜欢啃指甲的朋友也不少。犹记得高一和我同桌的男生,只要一节数学课下来,就能把双手十指指甲啃的干干净净,有时甚至啃得指甲边缘渗血,惨不忍睹。
如果单从生理上来说,啃咬指甲获得的“爽感”应该比不上“抠鼻孔”,过度啃咬还会带来疼痛等不适,并影响手部美观。
可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大朋友和小朋友坚持这样做呢?看来这似乎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果仁妈今天就来认真地探究一下!
1
咬指甲,
到底是好奇、淘气,
还是心理解压?
很多孩子(也包括大人)通常会在感到焦虑、压力较大或者需要集中全部精神、作出重大抉择的情况下,出现啃咬指甲的行为。由此,又引出了两个问题:
心理因素真的会引发啃咬指甲这样的行为吗?
是否所有啃咬指甲的行为都是由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引发?
《美国儿科学会儿科护理手册》(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Textbook of Pediatric Care)中提到, 类似吮吸手指、啃指甲、扯头发、撞头等重复的自我刺激性行为,代表了神经运动发育阶段和环境影响的相互作用,是一种调节环境刺激的内稳态机制[1]。
换句话说,当孩子感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就有可能通过这样重复性的自我刺激行为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根据一些专家的观点,啃咬指甲和吮吸手指的行为能让孩子感到抚慰和镇静,这可能与他们在母亲子宫里吮咬手指的经历,以及在刚出生时吮吸母亲乳房所获得强烈安抚有关[2]。
当孩子,尤其是幼童,在生活中感到紧张、焦虑时,他们也会不自觉的采用这种自己十分熟悉的方式来自我安慰。也就是说,心理因素,比如压力、焦虑等,的确可能引发孩子啃咬指甲的行为。
这也和我们平时观察到的情况相符,有朋友说自己曾在高三那年把指甲啃的干干净净,有妈妈说孩子只要放假在家,啃指甲的行为就自动缓解了……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孩子和大人,都是因为焦虑和压力才开始啃指甲的。
👆明星啃指甲也是因为压力大吗?
1岁以前的孩子,出现吮吸手指、啃咬指甲的行为十分正常,这往往是孩子口腔敏感期的表现,一般在8个月后就会慢慢消失。
当孩子长大后仍然吸手指、咬指甲,除了因为压力和焦虑,还可能是偶然看到大人或同伴啃咬指甲,觉得好奇,从此开启啃指甲之路。
有些孩子和大人,也会在放松、无聊时啃咬指甲。比如我以前有位舍友,总是在大家一起聊明星八卦时一边傻乐一边啃指甲,且啃的津津有味……
2
咬指甲的危害大吗?
佛系对待可以吗?
看到孩子咬指甲,不少家长第一反应就是要喝止。如果追问为什么喝止孩子,大部分家长可能会说“不卫生”、“不雅观”、“不文明”。但要仔细探究起来,咬指甲的危害比这严重的多。
医学上将这种在压力、紧张、无聊或饥饿下表现出的习惯性啃咬指甲的行为命名为“咬甲癖”,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轻度自残行为。
它的危害包括但不限于:
啃咬指甲时可能会“吃下”指甲缝中的细菌、病毒,引发疾病; 持续性的啃咬有可能会引发甲沟炎; 长时间啃咬会导致甲床变短,影响指甲形态和手部美观; 长期啃咬指甲,尤其是在超过5岁之后还啃咬指甲,可能会影响口腔上颚以及牙齿的生长排列; 光秃的手指以及因啃指甲而导致的牙列不齐,可能会让孩子受到他人的消极评价,影响心理健康。
只看这几点,相信您已经明白我的态度了:对待孩子“啃指甲”,不要太佛系,还是需要适当关注的,必要时不妨求助医生。
当然,为秉持客观态度,我还是去检索了一下关于啃咬指甲是否有正面作用,结果还真有这样的文章。
有学者在1000余名儿童中开展研究发现,儿童早期啃咬指甲的行为,让孩子有机会在生命早期接触微生物群,这可能与其在13岁至32岁期间发生特应性过敏的风险降低有关。
但作者也指出,虽然从研究结果看,咬指甲的习惯可能有一定的好处,但不提倡孩子们这样做[3]。
3
想让娃戒掉咬指甲,
治本可能更有效?
话已至此,如果不聊聊如何帮娃戒掉咬指甲的方法,会显得特别耍流氓。
考虑到不少孩子是因为焦虑、压力才表现出咬指甲的行为,而引发孩子焦虑、压力的原因各家又必然不同。我大致列出了可能引发孩子焦虑、紧张等情绪的原因,供大家参考:
家庭成员的变动
二胎出生,亲密抚养人的改变,父母离异或工作变动、生病住院导致的陪伴缺失……都可能会让孩子感到焦虑。
生活环境的变动
刚上幼儿园,幼儿园升入小学,搬新家等可能导致孩子脱离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的情况,也会引发孩子的焦虑和压力。
生活节奏的改变
一些孩子还会因为生活节奏的改变而感到压力。
比如有些孩子在家没有睡午觉的习惯,上了幼儿园后老师要求大家一起午睡,即便不睡觉也要安静的躺着休息,孩子无法适应,就会躺着啃咬指甲。
学业/父母期待的压力
这一点常见于稍大的孩子和成人。
学业压力难以排遣时,啃咬指甲大概也算一种自我安抚。很多孩子反映自己在做不擅长科目的题目或者重大考试前,尤其容易出现无意识啃咬指甲的行为,我也见过一些成人在思考工作方案、作出重大决策前啃指甲啃得十分投入。
仔细对照这些原因,找到导致自家孩子焦虑的原因,然后用合适的方法帮孩子疏解情绪压力,让孩子逐步放弃用“咬指甲”来缓解压力,从而达到“治本”的效果。比如一次深入、坦诚的交流,比如更多用心的陪伴或者降低对孩子的预期......
但这种方式往往见效较慢,而且寻找孩子焦虑的原因,也没那么容易。如果孩子本就不是因为情绪问题引起的啃指甲,那这些方法自然也就无效了。
我再介绍一些可能收效更快的方法,请大家结合自家娃的具体情况,酌情运用。注意,各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可单独使用也可混搭,能见效就行。
1. 把指甲保护起来,让孩子“咬不到”
这是很直接的一种方法,比如鼓励孩子戴上护指手套、防吃手指套或手指夹板。
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孩子不容易坚持佩戴,还可能因为佩戴这些“护具”而受到同学朋友额外的关注,让孩子更有压力。
当然,如果你心灵手巧,完全可以给孩子把这些“护具”装饰得很酷很漂亮,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ps:医生或老师的话往往比父母的话更管用,不妨带孩子去找儿科医生或老师,请医生当面告诉孩子啃咬指甲的危害,并向孩子宣教一下戴上指甲保护套的积极作用。
2、把指甲养起来,让孩子“不舍得咬”
孩子稍微长大一点,就会意识到手指甲光秃秃并不好看,他们也有意愿让手指甲正常生长,只是难以抑制自己啃咬的冲动。
我们可以给孩子涂上安全的水性指甲油,让孩子面对美美的手指甲不忍心下口。不过这个方法可能只适合女孩子,男孩子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Ps:也有女孩子说,自己看到指甲油褪了一点点时,啃咬指甲的冲动会更强烈,这种情况也不适合这种方法。所以,一定要因娃制宜啊!
3、把指甲搞得难吃起来,让孩子“不想咬”
其实我特别不想推荐这类方法,然而打开橙色小软件搜索“咬指甲”,弹出的几乎所有相关产品都是“苦甲水”。这和为了给孩子强制断奶而在妈妈乳头上抹辣椒、大蒜汁、黄连水的做法没什么区别,就是让孩子厌恶而已。
这种做法的潜在风险是:有可能因为选错了产品而导致孩子中毒或出现其他不适。
而且,这种强制戒断的方式也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洗完手后背着家长偷偷咬,咱有啥办法?
有人说在一些资料中看到可以用口服药物来治疗“咬甲癖”,我建议:如果孩子的情况真到了那个地步,请一定咨询专业儿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切勿盲目用药。
4、把咬指甲的恶果展示出来,让孩子“不敢咬”
孩子啃指甲往往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而且因为抱有“只要我不咬,指甲总能再长出来”的心理,对自己啃指甲的行为一再容忍。
我们可以找一些因为啃咬指甲而导致严重甲沟炎,甚至导致更可怕后果的图文或视频给孩子看,让孩子意识到啃咬指甲不是小事,也可能引发恶果。
👇注意前方高能👇
(点击空白处查看内容)
▼
👆澳洲女子因啃指甲导致截肢的文章配图
Ps:这个方法对年龄较小或胆小的孩子会有一定冲击,建议家长酌情使用,且孩子观看时不必再搭配恐吓类语言。
5、正面鼓励永远优于负面评价
想让孩子发生任何正面的行为改变,鼓励永远比打击和批评的效果要好太多!
之前有一位妈妈分享自己陪女儿戒掉啃指甲行为的经历:
她一看到孩子咬指甲就批评,甚至打骂,这让孩子压力很大,而一紧张就更抑制不住去啃指甲.....
直到她偶然发现孩子左手比右手好一点,并告诉孩子这一点后,孩子开始有意识的保护左手。
就这样,她从批评转为对孩子点滴进步的表扬,陪伴孩子逐步改掉了啃指甲的行为。
不知如何开口鼓励孩子的朋友,建议看一下壳童前几天的文章“夸孩子一时爽,一直夸,一直爽!“,认真学习夸夸大法,灵活套用诸如“宝贝你今天居然只咬了2次手指,进步很大啊,你是用什么方法转移注意力的呢?”等句型。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一个“不良”行为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背后的原因可能很复杂。我们期待孩子改掉这个行为时,能否也多给孩子一些时间?
多一点耐心和陪伴,少一些苛责和批评。
参考文献丨[1] chapter 192: Self-Stimulating Behaviors,Richard M. Sarles, MD; Sarah Edwards, DO;
链接:https://pediatriccare.solutions.aap.org/chapter.aspx?sectionid=109663710&bookid=1626
[2] 斯蒂文*谢尔弗主编.《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第6版)
[3] Thumb-Sucking, Nail-Biting, and Atopic Sensitization, Asthma, and Hay Fever. Deepa D. Patadia and David R. Stukus;Pediatrics December 2017, 140 (Supplement 3) S180-S181; DOI: https://doi.org/10.1542/peds.2017-2475Q
链接:https://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140/Supplement_3/S180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Kid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