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筒奶茶们,收手吧!!!
奶茶、咖啡和雪糕,景区的文创生意早已把目光从传统的明信片和冰箱贴转移到这几样来。
用地名做包装的奶茶/咖啡和用地标做造型的雪糕,在每个景区都不会缺席。
厦门的竹筒奶茶 | 作者 拍摄
01
地名杯身
/ 另一种朋友圈定位 /
原本平平无奇的奶茶,因为有了地名杯套的加持,立刻变成人手一杯的拍照神器。奶茶诱惑+城市元素,这两个buff叠在一起,简直拳拳打到游客的心巴上——拍张照片发朋友圈,比干巴巴的定位信息更好使。
最近这段时间,竹筒奶茶风靡大江南北,成为旅游打卡的标配。竹筒奶茶最早源于苏州,然后在北上广以及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线城市迅速蔓延开来。
苏州的竹筒奶茶 | 阿肚 拍摄
沈阳人跑苏州玩一趟,刚喝完竹筒奶茶,转头回到老家,发现同款奶茶直接在沈阳中街等你。
沈阳的竹筒奶茶 | 柯温儿 拍摄
本身和竹子八竿子打不着的潮州,也可以直接把竹筒搬过来,换掉地名标签即可。
潮州的竹筒奶茶 | KOIMIE 拍摄
竹筒奶茶甫一问世,就靠着吸睛的外形拿下了大批游客。但随之而来的便是广泛的争议:一方面,大部分竹筒奶茶本身味道中规中矩,而且竹筒粗细不一样,量大量小全靠运气;另一方面,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对竹筒回收二次利用引发的食品卫生问题。
竹筒奶茶发霉登上热搜 | 截图来自微博@中国新闻周刊
在竹筒奶茶之前,其实景区饮料也一直存在。这些饮料通常出现在地标建筑或者网红景点的旁边,杯套上写着“蓝底白字”或“白底黑字”的城市名/景区名。如果再标注上拼音,瞬间更加洋气。
买上这样一杯奶茶/咖啡,拍张照片往朋友圈一发,根本不用发定位,就能马上传达出“我去XX玩了”的信息。
威海的👇
作者 拍摄
延吉的👇
张妈妈1号 拍摄
凤凰的👇
瓜瓜 拍摄
景德镇的👇
阿肚 拍摄
还有一些店嫌仅地名不够,再搭配一根网红路牌吸管,印着“风里雨里,我在xx等你”、“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XX”、“我在XX很想你”,把大家狠狠拿捏。
北京的竹筒奶茶,上面还搭配了网红路牌吸管 | 多多 拍摄
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拿上一杯长白山咖啡,在天池边打个卡;端上一杯广州甘蔗汁,和小蛮腰同个框;带上一杯成都奶茶,去看国宝大熊猫;点上一杯灵隐寺慈杯拿铁,在寺庙里静静踱步……旅游拍照的kpi就靠它们来完成了。
广州的甘蔗水 | 作者 拍摄
不止那种景区小店,连各大连锁品牌也狠狠蹭过“地名”的流量密码:喜茶在西安古城墙下开新店时,推出限量“长安”杯套;奈雪的茶的杯身透过城市名,可以看到藏在其中的地标建筑;山东本土品牌“阿水大杯茶”,推出了山东16个地级市的奶茶杯套,把每个城市的地标融入城市名字的设计中去。
虽是地域限定贴纸,但不是地域限定美食,除了杯套上的名字不一样,这些茶饮味道本身都是大同小异。
发现了吗?这些奶茶/果茶/咖啡,杯身上的地名要比饮料本身的价值更高——这样的一杯饮料已经不仅仅是入口的饮品,而是拍照打卡工具,具备了除食物以外的更多属性。
北京各个景点的饮品和下午茶要卷得更“雍容华贵”一些,记得关注我们,过段时间我们会单独出一篇写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