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涉及有隐患型隐私 对于这类型隐私,家长要身体力行地为孩子反复示范,让孩子理解这些隐私为啥不能泄露、如何才能不泄露。比如,大人带孩子在外,遇到登记电话送小礼物的推销人员,应该拒绝留存电话。并在推销人员走后告诉孩子自己为何这样做。再比如,丢弃快递、外卖包装时,请孩子帮忙把包裹上的联系方式等信息涂黑,撕掉外卖小条、和外卖盒分开扔掉。让孩子亲眼看到和感知到这些小举动,可以减少隐私泄露,保护家庭。 3、危害严重型隐私 在对待这类隐私时,可以注意以下两点: 1) 特别重要、且不必须让孩子知道的,一开始就不要告诉他们。 比如父母的手机付款密码、银行卡密码;家里有多少存款;父母的贵重物品放在哪里…… 每次想起那些用父母手机给主播打赏的孩子,我就忍不住想说,父母为什么要告诉孩子自己的支付密码。2) 单独且明确地告知孩子泄露隐私的后果 我见过一个妈妈,在发现孩子和刚认识的大人说自家详细地址后,直接将孩子拉过来严厉训斥,但反反复复也就两句:“别瞎告诉人,不许多说话!”但是这样做很可能起不到效果,因为孩子并不能从这两句话中获得足够多的信息:比如为什么不能说?到底能和谁说?这时候就需要家长讲得更明确、尽可能具体一些,例如“不能告诉亲戚、老师以外的人,比如可以告诉姥姥,但不可以告诉游乐场碰到的叔叔阿姨”,这样很啰嗦,但对孩子而言更有效。在发现孩子泄露重要隐私时,我们可以趁热打铁和孩子深入聊聊,同时利用新闻事件,多对孩子进行引导。比如,可以找一些因为告知陌生人家庭住址,儿童被人贩子拐走的新闻,让孩子理解“家庭详细住址是不可以轻易他人的重要信息,否则可能有严重后果”这一点。 图源@Eren Li,Pexels 最后,愿我们的孩子,和我们自己,都能守住那些该守的秘密,平平安安,且不尴不尬。 编辑丨果仁妈、羚羊头图来源丨小巷人家 参考文献丨[1] Arthur Aron, Edward Melinat, Elaine N. Aron, etc. The Experimental Generation of Interpersonal Closeness: A Procedure and Some Preliminary Finding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7,4,23(4):363-377.[2] Mark Sheskin, Paul Bloom, Karen Wynn. Anti-equality: Social comparison in young children[J]Cognition,2014,130,(2):1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