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食物,走着走着就消失不见了
在排了二十多个号码牌之后,我终于吃到了心心念念的“野馄饨”。然而就在我跟朋友说下次还来吃的时候,老板说今天是她们最后一次出摊了。我看着馄饨车摊,又看看了老板逐层减少的馄饨盒子,瞬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包括这碗出没在街头的馄饨摊在内,其实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许多小吃陪我们走过一段时间以后,就消失了。记得小学的时候,最开心的事情是拿着奶奶给的两毛钱去校门口买两颗红果馅的小年糕。一毛钱一个的小年糕,白白胖胖的,里面包着豆沙馅、红枣馅、哈密瓜馅等。每一个“白胖子”头上还顶着一枚小红点,不同馅料对应不同颜色的小点,只有摊主能分清它们是什么味道。从小吃到大的小年糕丨小红书用户@凤凰城|Tangshan如今市面上很难遇到这种小吃,人们寻找它们的欲望更强烈了。托大数据的福,让吃不到此等美味的人时不时还能刷到吃得到的人,评论区除了要链接,还会要地址。我们之所以费老劲也要吃到这口味道,是因为我们被“宠”大的味蕾快要被“流水线”美食系统作残了。一条夜市有数不清的长沙臭豆腐,轰炸大鱿鱼在不同城市有相同的味道,章鱼小丸子、烤肠、烤冷面,走到哪里都是这些东西。夜市中同质化小吃太多,成了美食爱好者的痛丨图虫创意一家夜市中出现了“黏糊麻辣烫”,不久之后各大城市的夜市都出现了“黏糊麻辣烫”,这些小吃车以最快的裂变速度占领夜市。
之前淄博烧烤爆火,淄博室外每天都有多起来的烧烤设备,一家家烧烤摊拔地而起。全国各地的食客分散到各店,很多小店无法承载这样的客流量,服务没达到食客心理预期,也无法持续享受流量的红利。还有今年突然火起来的甘肃麻辣烫,不仅带火了甘肃旅游,还带火了甘肃驻京办,排队两小时,只为一份88元的麻辣烫。但这份麻辣烫,更像是麻辣香锅,味道也不正宗,这让甘肃人感到失望,也让不明所以的食客认为:甘肃麻辣烫不就是麻辣香锅吗?我要是甘肃麻辣烫,得委屈哭了。商家的蹭热度和扩张势必会影响到美食的质量,许多饭店开了还不到两个月,就沦为了“次抛美食”,让人吃了一次之后就不会再吃第二次,之后也没有那么大的水花,甚至消失在大众视野里。但一座城市里,总有那么一两家屹立不倒的店。它们之所以能打动人,不靠网感,也不卖“网红通用”小吃,而是靠着让人吃一口就能记住,不吃就馋得流口水的劲头。有些摊铺没有什么显眼的招牌,看上去过于日常,卖的也是家常饭菜,比如肉饼、烧卖、猪蹄等,但这些发端于市井的美味,制作者会更加动心思,成为这些摊子聚拢人气的底气。我曾去过一个本地的夜市,在山东脆皮煎饼和烤冷面的包围下,有一盏微弱的灯光,上面挂着一张招牌“老式儿炸鸡架”。就在我想说吃什么时,旁边刚进来的大哥说“来六个鸡架子”。别的不说,当我听见这句话时,就能确定,来对地方了。鸡架也没有辜负我的期待,骨头嚼起来酥酥脆脆的,肉质咸香四溢。每当在外面吃到一份热腾腾的野馄饨,我在这冷风中又多了一些安慰,这时候咸淡味适中的馄饨似乎超越了食材本身,成为了一种精神寄托。食客与美食双向奔赴,这股力量推着人们的味蕾,催人们把等待化作行动,推举着记忆中的美味在千篇一律的小吃中杀出重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