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 4000 米、-15℃,高寒缺氧的定日县,地震灾后救援难度有多大?
1 月 7 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 6.8 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截至 7 日 19 时,此次地震共造成 126 人遇难,188 人受伤。应急管理部第一时间派出工作组前往震中,相关部门和救援力量陆续抵达震区,开展灾情摸排、应急处置、人员搜救、转移避险等工作。
重大人员伤亡与房屋抗震能力、震中地理位置、天气等因素密切相关。此时,救援工作最大难点是什么?应急救援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应急救援工作又该怎么做?
1月7日,救援人员在定日县长所乡搜救。新华社发(刘友胜摄)
高寒地区地震应急救援的
困难与挑战
低温影响
强烈地震一般会造成大量房屋受损、倒塌。地震后,高寒区的人们往往需要长时间在寒冷的环境中等待救援。如何满足基本保暖需求成为一大难题。
对于救援人员来说,低温或成为救灾工作最大的障碍。被埋压、被困人员在低温环境下生存概率进一步降低,此时,救援人员面临一系列巨大的考验:如何抢时间搜索、争速度救人;如何提高搜救工作场地局部温度、延长被压埋人员生命;如何保障救援人员自身安全和提高效率等。
地震发生时,正值冬季,灾区天气寒冷,白天最高温仅 3℃,夜间最低气温达到零下 15℃。低温环境不仅加大了地震救援工作的难度,还使得受灾群众更容易受到寒冷侵袭,增加冻伤和其他健康风险。
高原反应影响
众所周知,海拔每升高 100 米,含氧量下降 0.16%、气温下降约 0.6 摄氏度。震中所在的定日县措果乡平均海拔 4300 米,常年低氧、低压、低温。
一些人会对高海拔地区缺氧状况产生生理应激反应,即高原反应,主要表现包括头痛、头晕、食欲缺乏、呕吐、心悸、气短等,部分重症患者甚至会有心律失常或短暂性晕厥。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严重的高原肺水肿或高原脑水肿。
通讯影响
高寒地区
应急避险与救援工作怎么做?
谨防低温失温造成伤害,做好保暖御寒
保暖至关重要。对于灾区人们,尽量找安全的室内避难场馆躲避,搭建活动板房,租用集装箱,避免直接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如果无法找到室内避难所,可以准备保暖帐篷、睡袋、防潮垫、保暖服、硬纸板铺泡沫盒等进行御寒,这些方式可减少身体热量流失,有效减少低温带给人体的伤害。
此外,准备各类取暖设备,如火炉、取暖炉、暖风机等。在使用取暖设备时,要注意用火、用电安全,加强巡查,防范一氧化碳中毒和火灾等的发生。
1月7日,在定日县长所乡集中安置点,工作人员在保障电力供应。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身体状况不适的人谨慎前往灾区
对于有高原反应、身体状况不适合高原工作的人,要谨慎前往灾区。高原地区地广人稀,震后应急救援物资、医疗物资短缺,应急救援工作紧张、人手不足,供给和后勤保障困难。
提升通讯保通抢修能力,做好通信保障
策划制作
作者丨毕雪梅 江苏省地震局高级工程师 中国地震局信息与应急学科技术协调组副组长
审核丨许冲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研究员 地质灾害研究中心主任
策划丨林林 王梦如
责编丨王梦如
审校丨徐来 林林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科普中国(ID:Science_China),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