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体上看,RISC-V领域的研究已进入稳定增长阶段。”东壁科技数据创始人、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吴登生在3月22日举行的“好望角科学沙龙”上发布了《RISC-V领域发展态势研究报告》,报告显示,RISC-V领域研究自2019年起进入快速增长期,又在2022年进一步升温。他认为,RISC-V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值得持续关注。
2025年初,DeepSeek凭借低成本、高性能的开源模型引发全球热议。而开源指令集架构RISC-V因具备低功耗和灵活定制的优势,成为备受关注的指令集架构类型。业界认为,RISC-V或将借AI的爆发迎来发展新契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东壁科技数据基于自有数据库,分析了自2013年至2025年发表的RISC-V领域科研论文在年份分布与占比、学科领域分布、主要国家(地区)、主要科研机构等七个维度上的特点,发布了《RISC-V领域发展态势研究报告》,为RISC-V及相关技术领域的学者、从业者提供科研视角的参考。
东壁科技数据由长期专注于科技大数据管理与决策的原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团队创办,致力于以高质量科学数据助力科学研究、技术发展、产业升级。2025年1月,发布了Dongbi Index全球全学科顶级期刊列表,系中国机构首次自主系统创立和发布中国视角的全球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
本次发布的报告,通过对RISC-V领域的关键词及其聚类分析发现,RISC-V领域的研究热点涵盖了多个方向,如“accelerator(硬件加速器)”在涉及RISC-V领域的研究中最受关注,“attack(攻击)”和“security(安全)”这类关键词的高频出现,也反映出安全在RISC-V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性。而“computation(计算)”“methodology(方法)”“energy efficiency(能效)”等高频关键词则体现了学术界对于计算优化、能效优化等RISC-V在落地应用中绕不开的问题。
RISC-V作为一种精简指令集只有47条基础指令,若要实现性能突破,还需要通过涉及硬件加速器、拓展指令集、优化处理器架构等优化手段来完成。而且,此前RISC-V芯片的应用领域以物联网为主,在人工智能时代下,还需要通过不断地优化和提升,满足不同应用领域对于RISC-V芯片的需求。
“RISC-V领域的研究方向涵盖了硬件设计与优化、软硬件协同设计、安全性与隐私保护、性能评估与优化、应用领域拓展、开源与标准化等多个方面。”吴登生在报告中提到,东壁科技数据团队对这些方向的研究热点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发现热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处理器架构优化、低功耗设计、指令集拓展与优化、编译器与工具链优化等为代表的优化技术;二是以安全和可靠性设计、安全架构设计、隐私保护技术、标准化与合规性为代表的安全与合规方面的研究;三是RISC-V在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物联网与边缘计算、高性能计算等应用领域的拓展方面。
报告还发现,RISC-V领域的科研版图正加速扩张,美国、中国、欧洲正成为该领域的创新三角。“RISC-V领域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国际化特征,多个国家在该领域发表了较多论文。”吴登生表示,美国以463篇RISC-V领域的论文居首位,占比22.17%。中国学者则发表了301篇论文,占比14.42%,仅次于美国。德国和意大利发表论文的占比分别为13.51%和12.69%,与中国的研究贡献较为接近。此外,报告中还提到日本、英国和印度等国家也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RISC-V研究的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展。
据介绍,这个国际化特征与RISC-V地缘政治中立的特点有关。在RISC-V架构出现之前,全球芯片主要使用的是两套封闭的架构——由美国英特尔公司主导的x86架构和英国ARM公司主导的ARM架构。直到2010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计算机科学家们发动了一场“指令集平权运动”,创造了完全开源、模块化的RISC-V架构。此后,为确保RISC-V的开源,RISC-V基金会还将总部从美国迁移到了中立国瑞士。因此,瑞士也以177篇RISC-V领域论文,成为论文总数第五高的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瑞士发布的177篇论文中,有151篇来自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该校因此成为该领域发表论文最多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在RISC-V上具有重要地位。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法国的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和中国的中国科学院分别以149篇、67篇和61篇位列第二、第三和第四。美国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作为RISC-V架构的发源地,也以48篇论文在该领域持续发挥影响力。
“好望角科学沙龙”由中科创星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中科创星)发起、东壁科技数据作为学术支持单位。东壁科技数据联合创始人熊德表示,“好望角科学沙龙”通过科研、产业、投资、科普等领域的跨界交流与碰撞,探索科技创新的新范式与新路径。未来,“好望角科学沙龙”将持续围绕人工智能、光子科学、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生命科学、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领域,搭建以跨界交流为特色的公益性科创社区与交流平台,推动未来技术、未来产业的融合发展。